反激逆从法,让开方水平提升一大截!

鸿志康康 2025-05-01 05:44:39

反激逆从法是增强药物作用的一种奇妙的方法,是在中药配伍“反佐法”基础上发展而来。

所谓“反”即药品的七情或四气五味相反为“反”;所谓“激”即药品相反相成为“激”,二者相互激励激发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如在热盛火炎的病证而用大剂寒凉的方中加入少量温通之品,或者在寒盛阳微的病证应用温热重剂中加少量苦寒药,峻补方中略加消导,攻泻方中又加入补正之药等。

某些疾患,在用一般寒、热、攻、补无效的情况下,采用本法往往能收意外之功。盖取其药性之相逆、相激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相反而又相成的道理。

过去,中医学中亦有反治、从治及反佐之法,但只在某些疾病出现假象时应用。反激逆从法已不局限于疾病出现假象范围,而是广泛应用于久治无效的疑难病证,具有反用、激用和“制方之反激逆从”的特色。

如玉屏风散有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黄芪固表,但力量不足,加一味防风发表,即有反激逆从之意,使黄芪发挥更大作用。

反激逆从法源流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其意思是说用奇方而病不去的,则用偶方叫做重方;用偶方而病不去的,则用反佐的方法治疗。

反佐法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反佐”之法严谨、巧妙、灵活地加以扩大和深化。

例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此仅作为反佐法应用。

反激逆从法是在反佐法基础上发扬,在唐代孙思邈有新的发展。他的应用,已不局限于疾病出现假象范围,而是广泛应用于久治无效的疑难病证。

清代名医张璐对《千金方》有较深研究,他认为孙氏处方具有反用、激用和“制方之反激逆从”的特色。如说:“诸方每以大黄同姜桂任补益之用,人参协硝黄佐克敌之功。”他首次明确提出“反激逆从”一词。

《千金方》中治关格病,大便不通,用大黄、芒硝、麻仁、杏仁、芍药、桑白皮,再加一味乌梅,性味酸收,使大黄、芒硝的作用更有力。

近代国医大师裘沛然裘老亦倡导“反激逆从法”,在治疗疑难、危重病证时多次试用,屡见良效。

具体运用

一、寒热反佐之法

以热佐寒之法

在寒凉药物为君药的方剂中,加入温热药以反佐,来制约寒凉药物的偏性、防止损伤正气。如大黄附子汤以附子反佐大黄,来制约大黄的寒凉太过之胜,而用其苦泄之味,使其泻而不寒,通过反佐产生温下寒积之效。又如左金丸,重用苦寒之黄连,反佐吴茱萸(黄连、吴茱萸之比为6:1)。

以寒佐热之法

多以温热药物为君药的方剂加入寒凉药物以反佐:制约温热药的偏性、防止温热药的副作用。在黄土汤中用黄芩的寒凉反佐附子、灶心土的温热,治疗虚寒便血,以防止附子、灶心土助火伤阴、温燥太过而动血。故《金贵要略.心典》曰:黄土温燥入脾,合自术,附子以复健行之气,故以黄芩之苦寒防其太过。

二、升降反佐法

主要适用于气机升降失调的病证。气机在人体的运行,不外乎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升降反佐法主要是调节脾、肝、肺、肾、心的气机,使它们功能正常,升降有序。

升中有降

即是在补气升提气机的方药中配伍少量的降气药。如补中益气汤中配伍枳壳治疗胃下垂,就是升降反佐的最好运用

降中有升

在降气的方药中配伍少量的升提药,如济川煎药在肉苁蓉、当归、泽泻、牛膝、积壳等润下降泄之品中佐以升麻;苏子降气汤在大队降肺胃之气药中配以少量生姜、苏叶宣发肺气,使肺气的宣发、肃降协调平衡。

三、补泄反佐之法

以补佐泻之法

主要以补养补益之品反佐于泄邪药物中,是防止其祛邪而损伤正气。张秉成说:“古人治病,泻邪必兼顾正,否则邪去正伤,恐犯药过病所之弊,故以归地养肝血,甘草缓中气,且协和各药,使苦寒之性不伤胃气耳。”

如白虎汤中以粳米反佐石膏、知母。大黄甘遂汤,以阿胶反佐甘遂,大黄,《金贵要略》曰:以大黄下血,甘遂逐水,加阿胶,所以去瘀浊而兼安正也。

而在调胃承气汤中,用甘草反佐大黄、芒硝、使攻下之品,不致过度荡涤攻下又能达到泻下和胃之功。

以泄佐补之法

以泻邪药物反佐补益之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六味地黄丸,它以三泻之品茯苓、泽泻、牡丹皮佐之三补之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这一经典方剂汇集了处方特点之大成,以补为主,补中有泻,使之补而不腻。

龚居中《红炉点雪》云:“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

四、收散反佐法

以散佐敛

即以宣散药物反佐收敛之品,在宣泄疏导方药之中,以防过于收敛而留邪,要收中寓散,相反相成。如益气敛肺,止咳平喘的九仙散,方中五味子,乌梅罂粟壳敛肺止咳;参,阿胶补气养血,反佐桔梗开宣肺气,以防敛补药物之呆滞。

又如玉屏风散之用防风、桃花汤之用干姜亦是以散佐收法的具体体现。

2. 以敛佐散

在宣散疏导之方剂中,以防宣散太过,损伤正气。小青龙汤中以五味子反佐麻黄、细辛、桂枝。因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五味子酸甘收敛,与发散之品相配伍,散敛有度,以免宣散过度损伤肺气。正如《医宗金鉴》日:小青龙汤⋯佐以五味收敛肺气,以敛耗伤之气。

五、润燥反佐法

以燥佐润之法

即以燥湿药物反佐养阴润燥之品,放其滋腻太过,壅阻气机。

如麦门冬汤主治肺胃津耗,阴虚火旺之肺痿咳嗽。麦门冬益胃润肺,壮水之主以制阳,反佐半夏以温燥,避免痰湿困脾之患,增强止咳降腻之功。仲景妙法于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大补中气、生津液,半夏之辛温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是古今用药之妙处。

以润佐燥之法

即以润燥养阴之品反佐温燥药物,以防温燥太过,燥伤津液。如二陈汤用橘红、半夏之温燥,反佐少量乌梅。

六、行止反佐法

即以流动的药物反佐停滞之品。在止血方中,反佐以活血化瘀之品,以防血止而留瘀,在胶艾汤主治妇人漏下,伴产后下血不止及妊娠胞阻下血,方中辛散温通,活血行气的川芎,反佐阿胶等止血补血之品。使其止血之中有行血之意。

七、服药反佐法

1. 热药凉服反佐之法

如宋徽宗患脾疾,医用大理中丸屡服无效,杨吉老仍用此方,用冰煎药而愈。

在治疗寒病中宜用热药,大寒之病,多与违性异气之药相格拒,故当热药冷服,如生姜半夏汤主治寒饮上中两焦气机受阻之证,此方辛温、寒饮恐固结于中,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吐,故注明“小冷分四服”。故《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反法之法。

后世医家所说的“姜附寒饮,承气热服”,也是服法的反佐。

2. 寒药温服反佐之法

治疗热病宜用寒药,防止寒热格拒,当以寒药热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均为清气分热的代表法,且注明温服。故《索问·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的反法之法。

0 阅读:4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