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称帝确实是时机不成熟,因为打不服孙刘,称帝给谁看?而且曹操一旦称帝,刘备和孙权肯定也会有动作,“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就是最好的注解。
曹操称帝这个行为,适合用智猪博弈理论来解释:曹操只要先把汉献帝扔到一边,自己称帝;那么刘备是肯定会称帝的,毕竟刘备要“兴复汉室”;而孙权也可能等时机成熟了称帝(历史上孙权在曹丕篡汉称帝九年之后称帝)。简单来说,曹操保留着汉室的招牌不称帝,那么刘备和孙权理论上就是汉献帝的下属,比曹操的政权矮半级,曹操还可以借机延揽孙刘双方的人才(华歆、孟达、徐庶);而曹操一但把汉献帝扔到一边自己称帝,刘备和孙权也可以借机称帝,这样大家都是平级了;甚至刘备这个汉室宗亲举起“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旗,反过来能比曹操的政权还高半级,刘备还可以反向延揽曹操的这边的人才(姜维、侯音、孙狼、耿纪、韦晃等),这么一算账,曹操称帝实在是得不偿失。

另外,还有个小细节,让曹操称帝比较尴尬,曹操死于220年,之前一年219年,正是关羽“威震华夏”,打得曹操几乎迁都。而在这个时间点,孙权正好“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封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然后等孙权灭了关羽,转头曹操就把汉室篡了,自己称帝,孙权受到的任命就成了废纸一张,不光孙权和孙权的手下要骂娘,以后谁还敢投靠曹操?这简直是:

最后,“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很符合曹操“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的性格,不在乎表面文章,只要实际利益,典型的实用主义思想。虽然在那个年代不怎么受人推崇,但是以曹操阉竖之后的身份,能混到一个魏王已经是超过预期了,步子迈得太大,容易走王莽的老路。毕竟,曹操所处的时代,可以借鉴的历史人物不算太多。
毕竟,曹操也不想身后被人做成酒杯,跟王莽凑一对。

总结,如果曹操身处南北朝或者五代十国时期,那么他称帝也就称了,没那么多道德负担,但是在东汉末年,还是要考虑一下后果的,在寿命即将终结之际称帝,除了一个虚名,什么实惠都得不到,还会让刘备和孙权受益,怎么算也是吃亏的。而且根据后面的发展,哪怕曹操生前并未称帝,曹丕称帝之后也是给曹操上了武皇帝的谥号和太祖的庙号,面子里子都有了。
公众号:【尼布尼布】,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