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机,非造不可吗?

数智前线 2024-02-26 20:50:30

相比于当前的智能手机,AI手机将会是一个全栈AI化的超级智能体(Agent)。

文|游勇

编|周路平

2024年什么话题最热?毫无疑问依然是AI。随着OpenAI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在年初的发布,生成式AI的热潮丝毫没有降温的意思。

只不过,去年初更多是云厂商在训练通用大语言模型,而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则是硬件厂商的发力期。联想、惠普等PC厂商提出了AIPC战略,OPPO、vivo、三星、小米、荣耀等手机厂商则纷纷发布了端侧大模型。在不久前的CES和正在进行的MWC展会上,AI已经无处不在。

一向很少对外发声的OPPO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明永,也在开工第一天就抛出一个重大判断:“未来五年,AI对手机行业的影响,完全可以比肩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AI浪潮让手机厂商看到了未来演进的方向。

但到底什么是AI手机,能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价值,依然需要捋清。另外,AI手机带来应用生态的改变也在考验着手机厂商的耐心和开放程度。

01

智能手机的“洗心革面”

当AI手机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外界一个普遍的疑惑是,目前的智能手机和AI手机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具有AI能力的手机与AI手机又有什么区别?

众所周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大部分场景都能通过手机完成,带一部手机能走遍天下,甚至包括影像算法、语音助手里已经能初步体验到AI的能力。

但是不是加入了NPU能运行端侧大模型的手机,或者具备了一些AI能力的手机,就能称为AI手机?

这样的理解显然过于粗浅。在OPPO不久前举办的AI战略发布会上,OPPO与IDC联合发布的《AI手机白皮书》给AI手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一是要能够高效地利用计算资源,以满足AI时代下生成式AI的计算需要;二是要能敏锐地感知真实世界,了解用户与环境的复杂信息;三是要拥有强大的自学习能力;四是要有创作能力,为用户提供持续的灵感与知识支持。

“它是一个全栈AI化演进的革命。”OPPO AI中心产品总监张峻说。AI手机不仅有底层硬件的需求,也有OS层面AI化和交互体验的革新,它更像是一个超级智能体(Agent)。

IDC中国区总裁霍锦洁畅想过一个这样的场景:她跟小布助手说,“我今天心情不好,你觉得我应该干嘛?”小布会告诉她,你喜欢看电影,我帮你订一张票,再帮你约好车,顺便帮你看一下朋友圈有没有朋友也希望看同一部电影。“AI手机在分析了所有对我的理解、所有的数据以后,给我一个最适合我的答案。”

当前的智能手机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无法了解用户心中的真实需要,也无法主动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只能由用户自己进行判断和决策。比如虽然你每年在同一个火车站乘车返乡,但地图软件依然需要手动输入站点名称,其背后原因是智能手机的AI能力依旧不足。

这些AI服务都是低效、点状、单一的。比如有些手机也可以提供AI功能,帮用户抠图,但抠完了的图先不说效果如何,因为没有办法自动补全,基本也成了废片,所以用户尝鲜之后很快就放弃了。

在厂商们描绘的AI手机的蓝图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前智能手机的“洗心革面”。所谓“洗心”,就是底层的算力架构要变,要能支持APU、CPU、GPU等异构算力,要能实现存储资源和模型的智能调度。

除了硬件的部分,核心的操作系统也要变,OPPO认为要将智能体嵌入操作系统中,让手机具备高效的自动化任务能力、强大的创作能力与专属的个人服务能力。内嵌智能体OS的AI手机还能基于对用户习惯的了解,主动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形式提供服务,基于这一全新能力,AI手机将进化为用户的个人AI助理。

“从OS来说是面向硬件的底层开发,甚至包括端侧部署,包括原有的OS组件的AI化,包括智能体,包括交互的多模态交互,所有的演进整合在一起,这是OPPO心目中的智慧OS。”张峻说。

而交互方式的改变就是用户能看得到的“革面”,以前的交互是被动的,你需要买衣服点开淘宝,你需要打车点开滴滴,你需要点外卖打开美团,所有的操作都是用户主动发起。

AI手机从之前的以手机为中心转变为现在的以用户为中心,可以基于用户需求和个性化特点进行自主学习,不再只是你点哪里,手机就给你什么。而是有可能手机已经觉得你需要什么,然后AI手机提前放在你面前,由你来决策。

不难发现,厂商们对AI手机的认知并非只是加入了大模型或者具备一些生成式AI能力,而是从底层硬件到系统OS到交互方式的全面革新。

而AI潜在的革命性体验也让外界普遍看好AI手机的表现。IDC预测,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1.7亿部,约占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的15%。

OPPO也在加速推动AI手机的普及。OPPO Find X7当时主打的卖点就是AI,OPPO的销售在春节期间发现,当他们给客户展示AI消除的功能后,很多用户会觉得非常实用和科幻,下单率也变得非常高。

02

手机厂商的AI奔袭

正是随着生成式AI带来的巨大变革,全面向AI转型正在成为共识。

首先是高通和联发科等芯片厂商都非常积极,先后发布了支持NPU运算的芯片,满足端侧大模型的算力需求。骁龙8 Gen 3号称“全球首款生成式AI移动芯片”,让生成式AI在端侧运行成为可能。高通总裁阿蒙说,2024年将成为全球AI手机元年,生成式AI正在“非常快”的进入手机。

很快,联发科的天玑9300也集成了第七代AI处理器APU 790,支持终端运行大规模参数AI大语言模型。

然后是OV、三星、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纷纷加码,将7B大模型部署在了手机端侧。魅族更是在开年第一天就宣布告别传统手机的开发,全面转向AI设备。有意思的是,OPPO Find X7和Galaxy S24发布时,都没有对硬件参数过多介绍,而是不约而同将发布会重心都放在了AI能力的展示上。

或许正如OPPO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刘作虎所言,再不布局大模型就没戏了。这也反应了手机厂商的集体情绪,大家从之前的性能、屏幕、影像大战,开始往AI的方向千里奔袭。

而OPPO的战略也正在全面往AI倾斜。“我们把AI作为手机下一个时代最重要的战略,投入没有设置上限。”刘作虎说。OPPO在AI上的投入也将远超最近几年在影像上的投入。

这样的决心从投入上也可见一斑。今年初,OPPO专门成立AI中心,把所有的AI资源集中到一个实体的组织,快速形成闭环。所以,OPPO能在春节前迅速做到向10款以上的机型和1000多万用户普及AI的能力。这也是成立AI中心的优势,相比之前,决策效率更高,资源更聚焦。

另外,OPPO在东莞滨海自建了先进的数据中心,目前已部署了超过万台服务器,包括高密风冷机房和浸没式液冷服务器,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大规模AI训练的需要以及将来提供稳定的云侧大模型的推理服务。

众所周知,数据中心是一个高投入的事情,国内大部分手机厂商更多依赖公有云厂商的能力,但OPPO却选择自建数据中心来保障大模型的训练和数据的安全。

从组织架构到自建基础设施,从端云协同到OS智能体和AI生态的构建,OPPO在AI上的发力已经是系统性的打法,而不只是单点的突围。

比如在底层硬件上,为了配合大模型的部署和算力需要,OPPO与MediaTek联合定制了AI芯片APU,与CPU和GPU等异构算力协同,更好满足本地不同类型的计算任务。

与此同时,针对AI手机对端云协同能力的新需求,OPPO为自研的安第斯大模型推出了三级部署策略,可以根据使用场景和网络状态,智能调用不同模型,以实现多场景的高效适配。其中,千亿模型Titan部署在云端,可以完成深度推理等高度复杂任务;Turbo大模型基于端云联合部署,可快速响应;Tiny轻量模型基于本地端侧部署,离网也可运行。

比如OPPO的AI消除可以在端侧处理,相册是一个隐私安全要求很高的东西,针对相册推出的AI功能也基本都在端侧处理。而一些通用问题的问答,则可能需要借助云端大模型的能力。“场景不同,策略也不同。”刘作虎说。

端云协同也是目前大部分手机厂商共同努力的方向。不过,张峻也坦言,端云协同还处于探索阶段,今年将结合用户场景做一些实质性的落地。

03

OPPO构建Agent生态进行时

从当前各厂商发布的信息来看,AI对手机的形态或许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一定会带来了交互体验的革新。

“通过AI,我们可以把手机的体验重新做一遍,帮助用户实现更高价值。”陈明永说。

而要实现新的交互体验,背后的服务生态也会发生变化。以前的服务是被动的,在一堆应用中去找到合适的App,现在的服务生态是主动的,可以根据你的需求和场景,主动将服务呈现。

这也意味着需要AI原生的应用,手机这个智能体才能够打破服务的烟囱,从底层调用。所以,OPPO的AI战略里需要构建智能体生态。

OPPO首次公布了1+N智能体生态战略,核心包括OPPO AI超级智能体和AI Pro智能体开发平台。其中1指的是AI手机的智能OS,扮演AI时代操作系统的角色,具备传统智能手机不支持的自学习感知能力、长期记忆能力和工具调用能力。它可以与用户专属的智能体、第三方智能体的交互和信息统筹。N指的就是前面所述的用户智能体和第三方智能体等构成的全新智能体生态。

“现在新的AI技术涉及到整个智能体服务生态的构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刘作虎说。

未来的AI手机可以一站式,把这些所有的需求都搞定。但手机作为智能体,不可能擅长所有领域,也不可能提供所有服务,依然需要生态的力量。

所以OPPO基于过去一段时间的思考,联合IDC发布了AI手机白皮书,也是希望整个行业能参与进来,共同定义AI手机和共建AI生态。在这个生态里,OPPO与用户和各大App都是生态的一员,大家是共建的关系。

此前有观点认为,手机作为一个超级终端,当其演变为一个智能体或者Agent之后,与各大应用开发商打造的智能体可能存在冲突。

飞书产品架构负责人沈博文直言,当手机真的AI化了以后,AI手机可能会是最好的个人Agent,因为它一直跟着你,每天产生大量交互,会是最了解用户的助理。但AI手机里提供的服务,需要像飞书、滴滴、美团等海量的应用来支撑。APP就变成了一个个拥有专业知识的Agent,在各自的领域深耕,“就像你有一个AI构成的人脉圈,它可以帮助你搞定很多的事。”

事实上,应用开发商也希望服务能更高效、主动地直达用户。当下,不管是超级App,还是长尾的App,都面临着增长瓶颈,需要拓新和激活存量用户。而AI手机的智能流转,让服务无处不在,已经开始看到效果。之前美团App通过OPPO的泛在服务卡片,在OPPO体系内的打开率提升了200%。

而生态开发的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OpenAI CEO奥特曼称,未来各行各业,每个人都可以拥有AI Agent。所以,去年11月OpenAI发布了自定义GPT,并且在今年1月正式上线了GPT Store,该平台已经有了超300万个GPTs。

现在的OPPO也在建设类似的生态。OPPO即将推出的AI Pro智能体开发平台,相当于OPPO将自己的AI能力做成可快速调用的插件,开发者只需要输入一个指令就可以直接调用,而不用去接触底层的代码,“人人都可以是创作者”。据悉,AI Pro平台目前还在OPPO内部使用,今年会对外正式发布。

这样做的逻辑在于,AI手机作为超级智能体,自身能提供的服务毕竟有限,而用户专属的智能体和第三方的智能体,能让整个智能体验形成闭环,AI手机自身无法解答的问题、无法提供的服务,可以调用第三方专业应用来满足。

所以,生态服务的提供是AI手机成为Agent的一大关键,而OPPO希望与所有的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一起去共建生态,一起去定义中国AI手机的标准。

事实上,应用服务商已经在积极构建自己的智能体,包括百度、阿里、字节、智谱等一众企业都推出了各类Agent平台。“这是一个双向奔赴、双向拥抱的生态体系,绝对不可能是一方一厢情愿去损害别人利益能构建起来的生态。”刘作虎说。

结 语

AI演进带来的技术变革已经不仅仅是手机行业的机遇,但手机作为与人交互最频繁的载体,也被认为是最适合AI落地的硬件之一。

当然,用户现在能体验到AI场景还比较有限,更多杀手级应用和场景还有待挖掘,而手机本身也要解决算力、功耗、模型调度和生态搭建等一系列难题,甚至未来AI手机的定义或许都会发生一些偏移,但AI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从现在的竞争势头来看,AI也将成为手机行业竞争的下一个焦点。

0 阅读:23

数智前线

简介:关注数字化、云计算、智能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