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到底能查什么病?血常规报告怎么看?一文讲清,建议收藏!

瑞旭来看养护 2025-05-01 10:50:39

“医生让我抽个血,说就能知道我身体有没有问题,这靠谱吗?”

“血常规报告一长串,全是缩写,看得我眼都花了,能不能告诉我主要看啥?”

每年体检、看病,很多人都绕不开“抽血”这一步。别看这只是细细一管血,能透露的信息却远比你想象得多。

从贫血、炎症,到病毒感染、免疫状态,甚至是某些癌症的蛛丝马迹,都能在血液里“挖”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讲讲:

抽血到底能查出哪些病?

血常规报告那么多项,重点该看哪几个?

指标高了、低了,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抽血到底查什么?不是“查血型”那么简单

“抽血”并不只是为了查血型或者贫血,它是医学检查中信息密度最高的一个环节。

根据不同的项目,“抽血”可以查出以下几大类问题:

1. 看有无感染、炎症

比如病毒、细菌感染,是否发烧、急慢性炎症:

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例变化;高敏C反应蛋白(CRP)升高;感染性指标PCT等。

2. 判断贫血、出血倾向

包括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骨髓疾病等:

红细胞数、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数量和功能;MCV、MCH、MCHC 等辅助判断贫血类型。

3. 筛查肝肾功能异常

肝功能六项(ALT、AST、GGT、TBIL 等);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等);电解质(钾、钠、钙等)。

4. 判断血糖、血脂水平

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DL、LDL 等。

5. 筛查癌症的“蛛丝马迹”

某些肿瘤标志物可以通过抽血发现:

CEA(结肠癌等);AFP(肝癌);PSA(前列腺癌);CA125、CA199等。

不过要注意:肿瘤标志物并不是“确诊”癌症的依据,仅供参考,要结合影像、病理等综合判断。

二、什么是“血常规”?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会被查?

“血常规”是抽血检查中最基础、最常见的一项,医院代码通常是“CBC”或者“血三分类/五分类”。

它主要分为三大块内容:

红细胞系统:反映造血、贫血等;白细胞系统:反映感染、免疫、炎症;血小板系统:反映凝血功能。

几乎所有门诊开单的医生,第一时间就会让你做血常规。为什么?

因为它便宜(几十元)、速度快(半小时出结果)、信息量大(能判断几十种健康问题)。

三、血常规报告怎么看?记住这“9个关键指标”

血常规往往有二三十项,但其实真正“重点关注”的也就九项,记住它们,你就能看懂80%的血常规报告。

1. 白细胞(WBC)

正常范围:4.0~10.0 ×10⁹/L

这是判断你有没有感染的重要指标。

如果 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感冒、肺炎、炎症等)、白血病;如果 降低:见于病毒感染、免疫抑制、长期服药、骨髓抑制。

白细胞高,不一定就有炎症;白细胞低,也可能是身体在“压制”。

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

正常范围:50%~70%

这是白细胞里“主力军”,专门打细菌。

偏高:大多是急性感染、炎症;偏低:常见于病毒感染、放化疗后、免疫性疾病。

WBC高 + NE%高,常见于细菌感染;

WBC正常/偏低 + NE%低、LY%高,可能是病毒感染。

3. 淋巴细胞百分比(LY%)

正常范围:20%~40%

这是负责“记忆”和识别病毒的细胞。

升高:见于病毒性感染(如流感、带状疱疹、EB病毒等);降低:可能提示免疫抑制、重症感染。

4. 红细胞计数(RBC)

男性正常:4.5~5.5 ×10¹²/L女性正常:4.0~5.0 ×10¹²/L

红细胞是运输氧气的载体。偏低说明你可能贫血。

高:脱水、慢性肺病、高原反应;低:缺铁、失血、营养不良、慢性病。

5. 血红蛋白(Hb)

男性:130~175 g/L女性:115~150 g/L

这个更直观反映“贫血程度”。

轻度贫血:Hb 90~120 g/L;中度贫血:Hb 60~90 g/L;重度贫血:Hb <60 g/L。

6. 红细胞压积(HCT)

男性正常:40%~50%女性正常:35%~45%

血液里红细胞所占比例,能提示贫血严重程度或脱水情况。

7.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正常范围:80~100 fl

用于判断贫血类型:

偏低(<80):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偏高(>100):多见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酒精中毒;正常MCV但Hb低:可能是慢性疾病相关贫血。

8. 血小板(PLT)

正常范围:100~300 ×10⁹/L

负责止血凝血。

低:容易出血、紫癜,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脾功能亢进;高:可见于炎症、铁缺乏性贫血、某些癌症。

9.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反映血小板“年轻不年轻”

MPV高说明血小板“活跃”,提示可能血小板更新加快或破坏快,如血小板减少症。

四、血常规报告上的“箭头”,该不该紧张?

很多人一拿到报告,看见有“↑”就慌了,“是不是病了?”

其实,血常规受很多因素影响:

熬夜、感冒、剧烈运动,都可能导致白细胞轻微升高;女性经期时容易红细胞轻度下降;抽血前紧张、脱水也会让血浓缩。

如果你只是轻度超出范围,而身体没有不适,大可不必太担心。

医生会结合你的症状、既往史、其他检查一起判断。切忌自我诊断、自我吓唬。

五、血常规看不出什么?别“神化”它

虽然血常规是个“性价比很高”的检查,但它也有局限性:

它不能诊断所有疾病;有些病初期指标正常(如慢性乙肝、早期肿瘤);只能提示方向,不是终诊工具。

举个例子:

血常规不能诊断糖尿病,要靠血糖;血常规不能直接发现肝病,要靠肝功能;血常规异常,也未必是病,如运动后白细胞升高。

所以,它不是“万能血”,而是“筛查血”,用于初步了解你身体是否有异常苗头。

总结:掌握这份“血常规阅读指南”,你就不怕拿报告了!

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

抽血能查很多病,尤其是炎症、贫血、肝肾、血糖血脂等;血常规三大系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分别反映不同问题;重点关注9个关键指标;轻度异常不等于生病,需结合其他检查判断;血常规是筛查工具,不是“确诊神器”。

下次再拿到报告,不妨花几分钟,自己先看看这些指标,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不乱。遇到真正异常,也能和医生沟通得更明白。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