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中的《跨过鸭绿江》,开篇不久出现了志愿军42军的镜头:
彭德怀召见军长吴瑞林和政委周彪,当面交待出国作战任务,以及42军第渡过鸭绿江,奔赴东线指定作战区域……
镜头中的吴瑞林,大多一闪而过,岂不知吴瑞林指挥的42军,不仅第一个渡过鸭绿江,也是第一个与陆战1师交手,第一个打过了三八线。
更鲜为人知的,吴瑞林也是全军第一个战前过江侦察,回国时金日成亲自宴请礼送的志愿军军长。
四川巴中人,中等身材、脸面黢黑、高鼻梁大眼睛,瘸着一条腿的吴瑞林,以及他指挥的42军,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个和第一次。

《跨过鸭绿江》中的42军军长吴瑞林
第一个“瘸子”军长吴瑞林3岁父亲去世,靠母亲带领兄妹4人艰难度日。
10岁那年,吴瑞林自谋生路,离家去了阆中一个砖瓦厂下苦力。3年后,13岁的吴瑞林加入共青团员的同时,被选为中共四川省委地下交通员。仅仅2年过后,15岁的吴瑞林又成了中共巴中中心县委委员。
吴瑞林正式加入红军是1933年10月。当时,自陕南入川的红4方面军到达了川陕鄂交接的两河口一带。中共巴中中心县委得知后,立即选派机智过人和政治十分可靠的吴瑞林前去联络。
不满18岁的吴瑞林受,只身将红4军带进了四川,并用一根绳子引领先头部队渡过巴河从侧后发起突袭,一举打下了巴中县城。
战后,红4方面军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和总政委陈昌浩特地接见了吴瑞林。徐向前当场批准吴瑞林加入红军。同时,陈昌浩当场给吴瑞林办理了转为正式中共党员的手续。
抗战爆发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的吴瑞林来到了山东,先后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2支队政委和鲁中军区1、2分区司令员,指挥部队西破津浦路,北袭胶济铁线,声东击西,指南打北,不时威胁日军运输的安全。
这个时期,吴瑞林与日寇作战,身负重伤致跛一条腿,成了有名的八路军“瘸子”司令。当地的日军和汉奸部队,一听说与“瘸子”司令的八路军打仗,无不有所顾忌。

1940年鲁中军区团以上干部合照,左一吴瑞林
抗战胜利后,吴瑞林随八路军115师来到东北,最初是担任辽东军区参谋处处长。时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肖华,评价协助自己消灭2万多名日伪残余和不计其数土匪的吴瑞林说:“既能参善谋,又独当一面。”
作为四野5纵副司令员的吴瑞林,经历辽沈战役后,又率部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此战,吴瑞林指挥部队第一个打到了北京城下。毛泽东、朱德进城时,特地在吴瑞林的前指——丰台一个叫看丹村的药王庙里休息片刻。
吴瑞林这是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朱德、两名党军的最高领导人也记住了吴瑞林。从此,上级叫他“吴瘸子”,同僚喊他“瘸子”军长,绰号一时名扬全军。
第一个驻防东北边境新中国成立后,见所有能打的仗都让资历深的老部队包干,根本轮不上自己的42军,在1950年春节前,吴瑞林一纸报告打到了中央军委:42军不与当地农民争土地,申请去东北戍边屯田。
2月17日,庚寅年春节的当天夜里,访问苏联回国中的毛泽东,在途中的参观地收到并批准了42军的报告。
第三天,接到了林彪自武汉转批的电报,吴瑞林带领军指离开了驻地襄阳,乘专列沿着京汉铁路一路北上。
专列到达丰台火车站,按照事前的约定,吴瑞林拄着木拐杖独自一人,乘车去附近一处幽静的院落,见到了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员朱德。
看着既是自己的属下又是四川同乡的吴瑞林,朱德鼓励道:“平津战役,42军第一个打到北京城下,现在,42军又将成为全军去北大荒屯田垦荒的第一军。”
吴瑞林有些牢骚地说:“42军成立的晚,在4野是小兄弟,没有仗打,只有去东北垦荒屯田的份。”
朱德还是鼓励吴瑞林:“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都认为,42军是一支既能战斗又能生产的部队。”
临别时,朱德十分严肃地叮嘱吴瑞林:“应告诫全体指战员,开荒搞生产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手中的枪。只要世界上还存在帝国主义,我军战斗的任务依然是长远的。”

授衔后的吴瑞林
第二天中午,吴瑞林一行抵达沈阳,面见了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副政委李富春、林枫,以及参谋长段苏权。
高岗让段苏权介绍了42军的垦荒事宜后,其谈话与朱德如出一撤:
东北9个省,人口4千万,土地130万平方公里,是新中国的大后方,可从黑龙江经鸭绿江到旅大(今旅顺)4600多公里的边防线,却没有一支野战部队,中央军委决定42回东北,不光是要垦荒屯田,还要巩固东北的边防。
与开荒屯田相比,吴瑞林更熟悉带兵打仗,所以他对战争有着十分敏锐的感觉与判断。朱德和高岗的叮嘱,无疑更强化了吴瑞林守卫边疆,时刻准备打仗的思想与意识。
第一个知道朝鲜战争吴瑞林对朝鲜半岛局势的认知,大多来自于自己一手创建的《电讯报》。
《电讯报》看似一份内部刊物,其实不然,它是独立于42军侦察处由吴瑞林直接领导的一个单设部门。
早在1945年秋天,吴瑞林率进入东北安东时,一江之隔的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北是人民军和苏联红军,三八线以南则是韩军和美军,同时,鸭绿江两岸还有大量没有完全投降的日军和汉奸部队。一时间,中苏朝韩美的情报人员遍布安东。
吴瑞林得到报告,立即选拔了几名通晓俄语、英语、朝鲜语和日语的高学历官兵,专门收听国外电台的时局新闻,再翻译过来经吴瑞林阅示后,以《电讯报》的形式发到营级以上单位。
吴瑞林将《电讯报》看做自己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即便到了北大荒也没有减员一人。凭借《电讯报》,吴瑞林第一时间得到了朝鲜内战爆发、美军占领台湾和仁川登陆,以及美国政府高层对朝鲜内战的态度与麦克阿瑟相关言论等军政重要消息,时间和速度几乎与北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聂荣臻等人同时,有的甚至更早。
兵者,诡道也。吴瑞林深知这句至理名言,所以也不是所有听译过来的消息全发。
现在,我们无法知道《电讯报》编发了多少期,但有案可查的朝鲜战争爆发的这条消息,吴瑞林没有同意编发,而是一个人看后装进了机密档案袋里。除了与自己形影不离的参谋长肖剑飞,作战处长侯显堂,侦察处长孙照普,就连军政委周彪也无从知晓,一直到中央公开了此消息。
事后,刚上任不久的周彪问及此事,吴瑞林没有解析,只说了一句:“兵者,诡道也。”
周彪听了,心里十分不舒服。岂不知,吴瑞林瞒江过海的事还在后头。
第一个移师中朝边境1950年6月30日中午,朝鲜战争爆发的第5天,吴瑞林正在齐齐哈尔的家中准备吃饭,警卫员突然闯了进来,身后跟着东北军区的一名秘书。
秘书掏出一封信后说,请吴瑞林看后立即动身去沈阳。
信是高岗的亲笔:“吴瑞林同志:立即来军区面谈。高岗。”
吴瑞林这才知道,秘书还带来了军区的专列,午饭可以在火车上吃。
吴瑞林带上警卫员立即上了专列,第二天上午,直接赶到了高岗的家——沈阳中兴街31号。
在这座中西结合的三层楼房里,吴瑞林见到了高岗和刚上任不久的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贺晋年。望着两人异常严肃的表情,吴瑞林心里一愣:应该是又要打仗了!
高岗依然是西北人的性格,开门见山地说:“这次特派军区秘书和专列接你来,是要当面向你传达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并请你接受中央军委交给你的新任务。”
吴瑞林禁不住问了一句:“又要准备打仗了吧?”
高岗不假思索地说:“是的。”
吴瑞林从高岗那里接到了这样的命令:中央军委组建了以第13兵团为主的东北边防军,42军打头阵。7到10天内,42军由齐齐哈尔移师通化、梅河口一线,整装待命。
贺晋年也将军运计划递给吴瑞林,并交代说:“下来,军区运输部将直接与42军运输部门联系。”
高岗又嘱咐吴瑞林:“要绝对保密!一不准打电话,二不准发电报,只许当面交待任务。”
当天深夜,吴瑞林乘专列返回回齐齐哈尔,连夜召开会议做出了移防部署:
124师为第1梯 队,与军部一起集结于通化;126师集结于通化以东的临江;125师集结于梅河口;
各师必须在 6天之内做好一切准备,随时待命出发。

吴瑞林与家人
第一个出国侦察7月8日,42军到达通化——梅河口——临江一线的第二天里夜里,东北军区秘书带着专列又到了。当面传达高岗的命令:吴瑞林和周彪连夜去沈阳军区开会。
第二天中午,吴瑞林和周彪赶到了在沈阳东北军区司令部。
吴瑞林和周彪一落座,高岗随即传达起了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口头命令:“38、39、40军在辽源、本溪和安东一带集结,42军立即开展以美军为作战对象的军事训练,对作战对象应有充分的估计。”
高岗继续说道:“大战在即,42军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自行解决,凡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由东北军区负责解决。”
一边的贺晋年也提醒道:“东北军区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你们42军武装到适应作战的要求,但42军要高度重视军事训练,特别是要多研究美军的战术,尤其是防空和打坦克,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办法。”
会后,高岗吴瑞林和周彪到自己的家中吃饭。饭桌上,周彪与初次见面的贺晋年和军区政治部主任周桓谈兴正浓,吴瑞林趁机悄悄向将高岗提出了去朝鲜北部实地。
高岗先是一怔,随即同意了吴瑞林十分必要的想法。并交代吴瑞林,绝对保密,千万不能暴露身份,回来务必搞出一份详细的作战地图。
在返回的专列上,秘密出国侦察的事,吴瑞林只字不提,只是与周彪决定:调军参谋长肖剑飞任124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至于周彪提出的第二天下午召开军党委扩大会,军、师应各保留一套营、连的干部骨干架子等战前重要事项,吴瑞林满口同意,但自己秘密出国侦察仍守口如瓶。
7月10日当夜,趁军领导到各师传达会议精神的空档,吴瑞林假借北军区召开作战和侦察会议,带领作战处长侯显堂、侦察处长孙照普,以及警卫员和两名文武双全的参谋,乘专列一路不停,于天明之前赶到了安东。
拂晓时分,由东北军区保卫部部长亲自安排,化妆成铁路工人的吴瑞林一行,登上了一列通往朝鲜的火车。
第一张朝鲜作战地图火车到达戒备森严、一派忙乱的平壤北站后,吴瑞林一行又趁着夜色,换乘另一辆火车,经熙川抵达江界,接着又朝满浦和中国境内的临江方向驶去。一番侦察后,又返回了平壤方向。
在6天6夜的侦察中,吴瑞林几人乘着火车,沿平壤——熙川——临江——平壤——熙川——满浦镇——辑安的路线,来回走了数遍,去的时候坐在车头上,返回时坐在车尾上,仔细查看着沿途的地形。
铁路沿线哪里有山,哪里有洞,哪里有灌木丛林,能否掩护部队,哪里有河,河水多深,河面多宽,以及有哪些村庄,村庄大小,离铁路有多远,都一一记录下来。
一旦发现重要位置,吴瑞林立即目测数据,侯显堂随时记录,孙照普当场画出草图,两名参谋拾遗补漏,直到将朝鲜北部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再次回到熙川已是深夜时分。吴瑞林几人还没等下车,突然被几个朝鲜便衣围了起来,警卫员随即掏出了50响的双驳壳枪。
对峙几分钟后,走来一人只是一招手,几名朝鲜便衣这才撤离。
原来,吴瑞林进入朝鲜不久,就被朝鲜内务部的人盯上,随即层层上报,直至到了金日成那里。

吴瑞林纪念文集
早在1945年秋天,吴瑞林与途径安东回国的金日成相识。盛情招待之余,吴瑞林还陪金日成去裁缝店,做了平生第一件元帅服。这一切,让金日成和崔庸健等人民军高级将领十分感动。
此时,金日成通过秘密通道,已经知道42军开赴中朝边境,所以他估计是吴瑞林42军的人。
1952年11月,吴瑞林率42军奉命回国,金日成亲自举行宴会送行,这才解开了当时的秘密:“我估计是你,所以没有动你。”
回到安东画好地图后,吴瑞林带领侯显堂和孙照普连夜赶到了沈阳,向高岗、贺晋年和东北军区作战部部长丁甘如汇报。
待仔细地看过了地图,高岗当场吩咐丁甘如,立即复印下发东北军区和13兵团各军团以上单位。
吴瑞林带来的地图有两份份,另一份带回42军后,吴瑞林则命令发到了营级单位。
《跨过鸭绿江》的镜头里,出国前的彭德怀和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解方等人围在一起看地图,真实的地图便是吴瑞林带人侦察回来画成的那一份。
第一座鸭绿江水下桥看到了朝鲜北部山区的地图,高岗又担心起一旦出国作战,大批部队的过江问题。
吴瑞林胸有成竹地说:“建水下桥。”
原来,出国侦察后,趁两名参谋在镇江山(今锦江)宾馆画地图,吴瑞林带上侯显堂、孙照普和警卫员乘车去了辑安。
辑安毗邻鸭绿江,又离通化、临江和梅河口不远。还在出国侦察时,吴瑞林已经发现辑安附近的江面可以徒步涉水,当时决定,一旦有令,42军就自辑安渡江。
一番下水勘查后,吴瑞林突然有了灵感:在江水浅的地方,用石条建一座水下桥,部队修桥和过江都在夜间,白天桥面淹没在江水中,任凭美机飞得再低,也发现不了其中的奥妙。
这时,高岗和贺晋年又提出了石材和木材的问题。吴瑞林同样迎刃而解:石材到临江的大理寺去拉,木材找通化地委张雪轩书记解决。
高岗听后十分高兴,派军区的专列连夜将吴瑞林送回了通化军部。
一个月后,吴瑞林指令工兵营不但建成了水下桥,还在鸭绿江的两侧,各自修建一条‘急造引路’,不漏痕迹的将水下桥连接在了一起。
与此同时,吴瑞林将124师的370团急调辑安,随即展开了夜间过江的演练。三番五次演练后,吴瑞林拿到了十拿十稳的数据:一个团过江最慢需要39分钟,42军9个步兵团过江至多用6个小时。
抗美援朝出了个“万岁军”38军,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38军过江是在42军身后,而且走的也是这座水下桥。

高等军事院校时期的吴瑞林
第一个带队夜袭韩军10月16日,吴瑞林指挥124师和126师先期渡过了鸭绿江。这时,其于10月10夜间派出的肖剑飞和孙照普带领的先遣队,已经深入长津湖和黄草岭一带侦察了6天6夜。
出国前,彭德怀交给吴瑞林的任务是在孟山一线阻击韩军首都师和第3师,以及后续的美陆战1师和美7师。
10月22日深夜,到达江界的吴瑞林收到先遣队的急电:韩军首都师先头部队已于午夜占领咸兴,23日即可进入五老里。
当天夜里,吴瑞林报请彭德怀批准,将东线的主战场设在易守难攻的黄草岭。
五老里距离黄草岭不过一天的路程,前卫370团2营最快在23日夜间才能到达预定阵地,一旦韩军先期占领黄草岭,42军的作战计划势必泡汤,西线的3个军也将遭到敌人的迂回侧击。
而人民军在黄草岭仅有2000多人,42军先遣队才1个多连,防守任务本来捉襟见肘,根本没有力量前出阻敌。
吴瑞林当即下定了决心:23日晚夜袭五老里。
此时,军政委周彪在126师,副军长胡继成去了125师,吴瑞林将指挥权交给了参谋长廖仲符,带上作战处长侯显堂和警卫员,亲率军骑兵大队连夜朝五老里奔去。
10月23日午夜,吴瑞林带领军骑兵大队来到了五老里,以迅猛的骑兵动作,劈死了一个班的巡逻队,接着朝睡梦中的韩军首都师“白虎团”发起了发起了旋风般的冲锋枪和手榴弹攻击。
等惊慌失措的“白虎团”团长崔喜寅反应过来,骑兵大队已经的消失的无影无踪。
崔喜寅误以为是人民军的主力,立即用无线报话机报告了咸兴首都师师长金锡源。
金锡源惺忪着眼睛问:“五老里,哪来的人民军主力?”
“是人民军的主力,清一色的骑兵。”
金锡源起身看了一下五老里北侧险要的地形图,略一思考,随即吩咐道:“严加防守,天明后暂缓北进。”
吴瑞林带领骑兵大队夜袭五老里,为124师的先头部队370团2营4连足足赢得1天1夜的极其宝贵的时间。
人民解放军历来讲究官兵一致,军事主官靠前指挥,但作为一名军长亲自带队夜袭敌人,吴瑞林是仅有的一名。
第一个当面“教训”基辛格1952年11月,吴瑞林奉命带领42军回国。1955年10月,吴瑞林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随后(1957年秋),进入入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深造。可学习不到两年,吴瑞林奉命提前毕业,担任南海舰队司令员。
原来,一直担心美国侵略南海的毛泽东,有一次问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谁去守南大门好?"
彭德怀说:"打美国佬还是吴瑞林,吴瑞林吃得透,42军吃得透,派吴瑞林去为好。"毛泽东于是很快签发了命令。
1960年春节,吴瑞林看望来广州疗养的朱德。
朱德提醒吴瑞林:“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美帝国主义把他们进攻的重点,已由北方转到了南方来。”
接着又将中央物色南海舰队司令员人选的细节透露给了吴瑞林,并叮嘱道:“你知道毛主席、彭老总的意图就好了,就不用我再讲了。”
吴瑞林不负众望。
1965年9月20日10时47分,美空军一架F-104C型战斗轰炸机,在4000米高空以1150公里的时速进入中国领空。吴瑞林向总参、海军司令部报告的同时,立即命令海军航空兵两架国产的歼6型飞机升,将已经进入雷州半岛南端上空的美机,击落于海口市东北35公里处。美国飞行员史密斯上尉跳伞逃命,一落地就被当地民兵活捉。
6年后的1971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派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博士为特使,秘密访问中国。同时向周恩来提出,要求释放美国飞行员史密斯。
毛泽东答应了基辛格的要求。同时交待周恩来:解铃还须系铃人,飞机谁打下来的,就让基辛格去见谁。
周恩来随即指示,由时任海军常务副司令员的吴瑞林出面会见基辛格,商定释放史密斯的事宜,并由叶剑英和乔冠华做具体安排。
第二天,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吴瑞林秘密见到了基辛格。这一天,周恩来、叶剑英、乔冠华都成了配角。

南海舰队司令员时期的吴瑞林
乔冠华指着吴瑞林介绍说:"这位就是吴瑞林将军。"
基辛格与吴瑞林紧紧地握手,并笑着说:"我们美国人对吴将军的名字并不陌生,而且对您那个绰号,美国人更熟悉呀!"
周恩来和叶剑英明知故问:"你什么绰号啊?"
吴端林回答说:"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打瘸了我的一条腿,有人叫我'吴瘸子'。"说到“侵略者”,吴瑞林分明加重了语气。
基辛格说:"吴将军是全才,能打陆战、海战,也能指挥空战呀!当年在战场上,我们美国将军一碰上吴将军都感到头痛啊!麦克阿瑟、李奇微对吴将军都感到棘手。"
周恩来插话说:“朝鲜战场上,他是志愿军的主要军长之一。”
基辛格问:"越南战场有吴将军吗?"
乔冠华说:"他和叶剑英元帅去过。"
叶剑英打趣道:"那是一次友好的访问。"
基辛格趁机转到了实质问题:"吴将军,能把史密斯上尉还给我们吗?"
"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当然可以。具体办法,请同乔冠华商量。"
与基辛格告别时,吴瑞林提高嗓门郑重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位军人,保卫祖国的领空、领海、领土,是我的神圣职责。"
吴瑞林的语气,出乎了周恩来、叶剑英和乔冠华的意料。而事后,周恩来和叶剑英无不赞许吴瑞林,不卑不亢,表现了一个新中国将军的应有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