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季布与丁固,看忠诚与投机哪个重要

史海撷侃侃过去 2025-04-28 03:48:12

季布,秦末楚人,为人仗义,爱打抱不平,以言出必行著称,在楚地有“得黄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赞誉。

项羽起兵,他投入项羽麾下,被项羽用为将领。在与汉军作战中,他曾数次围困、羞辱刘邦,刘邦对他恨之入骨。

项羽兵败,刘邦即位称帝,悬赏千金求购季布首级,并严令各地,胆敢有藏匿季布者,夷灭三族。

为了躲避抓捕,季布被迫打扮成奴隶的样子,剃去头发、带上颈箍,辗转逃至鲁地(今山东曲阜),自求卖身给当地豪侠朱家。

朱家,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侠,性喜施危救贫且不图回报。他早认出面前这位相貌不凡的奴隶,便是高帝千金悬赏的季布。于是,痛快将季布买下,安置于家中。

但朱家知道这样终非长策,加之怜悯季布的人品才华,遂独身一人前往洛阳,求见高帝的故交、滕公夏侯婴。

在满朝文武当中,朱家为何偏要去找夏侯婴?这还要从夏侯婴与高帝刘邦的交情,以及其为人处事说起!

夏侯婴与刘邦是沛县同乡,刘邦任亭长,滕公是县里的专职车夫。出车归来,经常到刘邦那里闲聊,且一聊就是半天。后来,夏侯婴通过试补,做了县里小吏,与刘邦关系更为紧密。

一次,刘邦无意伤到夏侯婴,遭人告发抓捕入狱。夏侯婴一口否认是刘邦所为,结果被认定做伪证,拘禁一年多,遭受数百鞭刑,没让刘邦受到任何刑罚。

刘邦起兵后,他跟随刘邦从沛县一直打到咸阳,立下无数战功,深得刘邦赏识。

彭城惨败,刘邦被楚军追得仓皇而逃,沿途多次从车上扔下一双儿女,均被夏侯婴奋力抱起,最终顺利得脱。刘邦表面上虽然不提,内心却对夏侯婴感激不已。

大汉建国,夏侯婴贵为开国元勋,但正直重义的禀性没有改变。朱家就是奔着这一点才去找他,知道只有他才有可能说服高帝,挽救季布。

见到滕公,朱家也不客套,开口便说:“季布何罪!人臣各为其主,他当初是项家将,追杀汉王有什么错?项家谋臣众多,岂能全部杀净?皇上刚得天下,却因个人私怨穷捕季布一人,岂不显得过于狭隘!况且以季布的贤良,如果追得过急,他定会北逃匈奴,或是南奔越地。把如此优秀的人才,白白资助给敌国,难道是想重新上演伍子胥鞭打平王尸一幕!您何不在皇上面前多多劝解。”

滕公听了这番话深以为然,遂趁刘邦闲暇,从容按朱家所说奏请赦免季布。

刘邦向来敬重滕公,也觉自己做法欠妥,下令将季布征召入朝,拜为郎中,后来官至河东郡守,成为西汉一代名臣。

说来好巧,季布有位同母异父的兄弟名叫丁固(亦称丁公),也曾在项羽麾下任将。刘邦彭城惨败,丁固率军穷追不舍。

眼看就要追上,刘邦掉头喊道:“你我都是英雄,谁都有求人那天,何必互相伤害!”丁固听了这话,竟停军不前,放任刘邦离去。

待到项羽落败,丁固喜滋滋的前去拜见刘邦,指望刘邦念在救命大恩的份上给他加官进爵。

谁知刘邦二话不讲,直接下令把丁固绳捆索绑,带到部众面前,郑重告诫道:“此人乃项王臣子,却不忠于项王!项王失去天下,全是他的原因!你们切记,千万不要效仿他的行为!”遂将丁固斩首示众!

刘邦说得没错,如果当初丁固坚持原则杀掉刘邦,这天下哪里还会姓刘!

丁固后悔莫及,只因一念之差,不仅身首异处,还落了个不忠不义的恶名!

司马光评论此事:汉高祖起兵以来,一直招降纳叛,网罗天下豪杰,为什么只是丁固一人以不忠之罪而问斩?还不是因为打天下与守天下形势不同!

当初群雄角逐,民众没有固定主人。只要来投靠,不论品行如何都可接受,以便壮大自身实力,这点无可厚非。

待到一统天下贵为天子,如果再不尊崇道义,提倡德行,便会让臣子各怀私心、投机取巧,国家还怎能长治久安!

所以高祖才不念丁固活命之固,将其斩于军前。让天下人明白,为臣者如若不忠,将无地自容!

杀一人而令千万人恐惧,高祖考虑问题不可谓不周、不远!所以他的子孙后代,才能安然享受四百多年的天下!

司马光是站在统治者的地位讲的,丁固该不该死?至少罪不至死!刘邦将他处死,不过是帝王权谋,谈不上有多高尚!

换个角度看,季布能得幸免,一方面是由于他有立场且素来名声不错;另一方面也是他命好,遇到了爱替人出头的大侠朱家,这才转祸为福。

而丁固呢,既然当初看好刘邦,就应直接率军归降。而不是将刘邦放走,还继续留在楚国。

食人俸禄,却去资助敌国首领,无非是投机使然,企图在左右观望中替自己多寻条后路,哪知却沦为历史笑料!

人应当有些立场,把住底线,有所不为。像丁固这样自做聪明的举措,实则是在给自己埋雷,说不定哪天就会爆发!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