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采收靠手工,劳动强度比较大,采摘辅助新设备,提高采摘效率
在乡下的小农场里,有这样一幅让人看了颇有些心疼的画面。清晨,天边才刚刚泛起鱼肚白,王大爷就扛着小锄头,一瘸一拐地走向他的秋葵地。秋葵这种作物啊,在咱华北这一片可不算少见。它长得长长的,茎杆比较硬朗,叶子像是蒲扇似的向四周舒展着。这秋葵有个特点,就是它的果实,长得像个尖尖的小辣椒,外面还有一层毛茸茸的刺儿,没一会儿就会沾上早上的露水,亮晶晶的。
王大爷种这几十亩秋葵可不容易。秋葵这东西,在种植的时候就得精心伺候着。它不像有些绿植,比如薄荷,那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管理起来轻松得很。薄荷到处疯长,随便一掐一撮,揉一揉就能闻到那股清凉的香味儿。还有紫苏,种在院子里,不管有没有过多照料,它总是能活得好好的,到了秋冬天还能闻到它那股淡淡的特殊香气,在厨房里撒上点紫苏,煮汤啥的都特别香。还有薄荷的花,粉嘟嘟的小碎花,看着也让人舒服。秋葵可不一样,它得搭架子,让藤顺着架子往上爬,这样阳光才能均匀地洒在它身上。它还得时不时地除除草,施施肥,就盼着它顺顺利利地结出果实来。
可是,到了秋葵成熟采收的时候,麻烦事儿就来了。咱都知道,秋葵这果实啊,采收是有讲究的,得摘个头儿,不能让它在架子上待久了,不然就老得没法吃了。以前啊,这全靠手工采摘,几十亩地的秋葵,全靠王大爷和他那几个雇工人,弯下腰一棵一棵地摘。一天下来啊,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就像网友们说的,那腰啊,感觉都不是自己的了。
那这手工采摘的效率到底有多低呢?就拿这几十亩地来说,如果天气好,工人们一天顶多能采个几亩地。要是遇到下雨天,雨水打湿了秋葵,采收就更不方便,还可能影响果实的品质。通常情况下,从早上天亮采到天黑,再加上中午休息的一两个小时,一天差不多能采个五六个小时,这样算下来,一个月的时间也只能采完一部分,剩下的就得拖拖拉拉的。你想啊,这么大的面积,要全部采收完,得多花时间啊。
秋葵这东西不耐搁。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比如广东,气候温暖湿润,秋葵长得很快,采摘的时候要是不及时,眼瞅着那果实从嫩绿的变成有些发黄的,就只能扔掉了。而在北方一些相对凉爽的地方,比如东北的一些小农场,虽然秋葵的生长速度慢一点,但是采摘期的时候天气一旦变冷,也会影响秋葵的品质。
不过啊,现在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秋葵种植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始出现了一些采摘辅助的新设备。这些设备就像是贴心小助手一样,大大提高了采摘的效率。
就说这个小型的电动采摘器吧,它前面有个锯齿一样的东西,轻轻一碰,秋葵的果柄就断开了。而且这个采摘器的手柄,还设计了那种人体工程学的弯曲,拿在手里特别舒服,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太累。不像以前,拿着那种简陋的剪刀,没一会儿手就被勒得红红的。
还有一种,像是那种高脚的架子式采摘车。这车啊,下面有好几个大轮子,方便在田地里走。人可以站在车上,手够着高处和高处的秋葵。那些长得高的秋葵,以前要是想摘,非得搭个梯子不可,又麻烦又不方便,还不安全。现在有了这个车,轻轻松松就能把那些秋葵摘下来了。
王大爷听说有这些东西后啊,心里就琢磨着。他就想着,这要是把这些设备引进到自己的农场里,那可不得了。可他又担心,这些新设备会不会不好用啊,万一出现故障了可咋办呢?这可不像用锄头和剪刀,锄头断了换根,剪刀坏了磨磨还能用。那新设备万一坏在田地里,修起来也麻烦。
实际上啊,这些担忧也有道理。就像有些冷门的绿植采摘设备的例子。比如说,有一种用于采摘佛手的辅助设备,佛手那果实的形状比较奇特,采摘的时候就特别讲究。刚开始引进的采摘设备,因为没有很好地考虑到佛手果实的特性,在采摘的过程中容易把果实挤坏。而且设备的操作比较复杂,种植户们还得专门去学习培训,花费了不少时间。还有采摘金盏菊的设备,金盏菊的花朵比较小巧,采摘设备的吸力如果没调好,就会吸到花瓣,让人很头疼。
在有些地方呢,也有成功的经验。比如说广西的某个种植区,秋葵的种植规模也不小。那里的农场主们就积极探索使用新的采摘辅助设备。刚开始的时候,也和北方的王大爷一样,有很多顾虑。但是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逐步引进了适合自己的设备,并且对设备进行了一些改良。比如在设备的采摘尖端,根据秋葵果柄的粗细做了微调,让它采摘更精准。而且在使用新设备的同时,也没完全放弃原来的手工采摘。在那些边边角角或者设备操作不方便的地方,还是依靠人手工采摘。
从引进设备到熟练使用,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让那些设备在秋葵采摘中发挥出较好的效果。这期间,大家不断地调整适应,遇到问题就解决。
这秋葵采摘辅助设备的出现啊,真的是给种植户们带来了不少希望。它让原本高强度的劳动强度有所降低,提高了采摘效率。可是,新的设备也并非十全十美。
现在我就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这些采摘辅助设备在推广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会是什么呢?是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是成本的降低,还是种植户们对新设备的接受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