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光灯到内容深水区,央视主持人李七月失去竞争力,赢得人心

琪树啊 2025-02-12 10:03:59

李七月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夏天里一阵清凉的微风,让人感觉很舒服。她从辽宁电视台一路走来,现在成了央视的主持人,这个过程肯定不容易。不过她好像并不满足于只当个主持人,还想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李七月最早是在辽宁电视台当外景记者,那时候她经常跑到农村去采访。可能是因为这段经历,让她对农村有了特别的感情。她采访的方式很特别,不是高高在上地问问题,而是真的能和农民坐在一起聊天。这种亲和力,后来成了她的一大特点。在央视主持《远方的家》的时候,她走遍了全国各地,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个节目让她成接地气的文化主播很喜欢她。

李七月不是科班出身,但她却在2019年的央视主持人大赛上大放异彩。她选择回访了12年前采访过的一个自闭症儿童家庭,这个选题就很有深度。康辉说她的表度又有力量新闻有了生命的重量评价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就是说她的采访很走心,能打动人。

按理说,在主持人大赛上获得好评之后,李七月的事业应该蒸蒸日上才对。但是之后她却好像淡出了大家的视线。有人说她是,其实并不是。据说她是转到幕后去做策划和纪录片配音了。这种转变可能是她自己的选择,也可革的结果。不管怎么说,从台前到幕后,这个转变肯定不容易。

李七月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开始尝试各种新的角色。她参与制作了《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还在央视十七套农业农村频道主持节目。虽然这些节目的收视率可能不是很高,但她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除了电视工作,她还成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客座讲师,在音频平台上开设了人文地理专栏。看起来,她是想在各个领域都发展一下。

李七月并没有放弃和观众的联系,她开通了自己的新媒体账号。在这个平台上,她继续分享自己的田野调查见闻,用Vlog的形式展示脱贫攻坚的成果。有一期视频的播放量超过了500万,这个数字还是挺impressive的。她这种既有传统媒体深度,又懂得新媒体传播的复合模式,可能就是新一代主持人突破职业瓶颈的一条路。

最近,李七月还以出品人的身份推出了一部微纪录片《驿站》。这部片子讲述了15个乡村邮政所的故事,再次展现了她对基层社会的持续关注。从拿着话筒的记者到掌控全局的制片人,这种角色转换其实挺不容易的。但是在现在这个媒体变革的时代,真正重要的不是曝光度,而是能不能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

说到内容创作,李七月最近和央视三农账号合作的一个短片就很有意思。这个视频的质量很高,感觉不比那些网红博主差。而且李七月的声音听起来很有磁性,那种播音腔给人一种很安定的感觉。在视频里,她带着观众走进一个山区小村,展示了当化。那些红色的辣椒、金黄的玉米,看起来特别有丰收的喜悦感。

这个村子还被打造成了一个有名的旅游小镇。它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气息,又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比如说晚上村子里亮起的花灯,本来应该和乡村格格不入,但却意外地和谐。虽然是个旅游小镇,但是并没有过度商业化。村民们会免费分享自制的米花筒给游客,还有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可以买。

虽然李七月现在制作的视频质量很高,但是观看的人数似乎并不多。这可能让人有点失落,但也不用太灰心。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真的很难。不过,只要坚持做有价值的内容,总有一天会被更多人看到的。

李七月的经历其实反映了很多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困境。从电视主持人到幕后策划,再到新媒体创作者,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是她一直在尝试,一直在探索,这种精神很值得敬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她就能找到一种既能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又能吸引大量观众的内容形式。

对于像李七月这样的传统媒体人来说,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是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内容创作者。不仅要会主持、采访,还要懂得策划、剪辑、运营等各种技能。同时,还要保持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这样才能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

总的来说,李七月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即使遇到挫折,也要保持对内容的热爱和对观众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1 阅读:52
评论列表
  • 2025-04-30 11:09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