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蕨的养殖:环境、项目与加工制品
鹿角蕨,这种独特而迷人的植物,它的鹿角般的叶子造型十分引人注目。鹿角蕨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那极具观赏价值的叶子,叶形奇特,像鹿角又似珊瑚,它的颜色在不同生长阶段和环境下也有所变化,通常呈现出清新的翠绿或者带有一抹淡淡的红晕。这种植物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生长环境的要求相对比较特殊。
咱们先说说鹿角蕨在养殖过程中的痛点。像很多人想在家里养鹿角蕨,但是往往因为湿度不够而让鹿角蕨长得不够旺盛。鹿角蕨是特别喜欢高湿度环境的植物,就拿在云南一些山区雾霭环境来说,那里的空气湿度常年比较大,鹿角蕨在那里生长得特别好。可是在很多北方干燥的地区,像哈尔滨的干冷环境下,如果仅仅依靠自然环境,鹿角蕨是很难养好的。
有位广西南宁的网友就分享过他的养鹿角蕨经历。他开始在家里养的时候,按照网上的教程,天天浇水,可鹿角蕨的叶子还是有点干巴巴的。后来他发现是自己所在的房屋楼层比价高,空气比较干燥,而且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湿度也很低。他做了个简单的小实验,每天早晚用加湿器加湿大概半小时,持续了大概两个月,鹿角蕨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叶子开始变得饱满有光泽。
我们再谈谈鹿角蕨的加工制品。其实鹿角蕨可以制作成干花工艺品。在云南的普洱地区,这里有茂密的森林,鹿角蕨生长得比较多。当地的有些手艺人就会收集鹿角蕨,把它们制作成精美的干花。这个过程其实也不短,从采摘下来开始,要放置在通风良好且湿度合适的地方晾晒,大概经过10天左右的时间,然后再进行整形处理,做成各种造型,像做成花朵束插在玻璃瓶里或者在鹿角蕨上点缀一些小珠子等,作为特色工艺品出售或者用于家居装饰。
在养殖场景方面,鹿角蕨既可以家养,也可以在养殖场里有规模地种植。如果是在家里养的话,因为空间有限,需要特别注意光照和湿度的平衡。比如说在上海的一些老房子里,很多养花爱好者会在客厅的角落放置鹿角蕨。他们会把鹿角蕨放在一个比较大的、有一定高度的花架上,这样可以避免放在地面上被积水淹到根部,而且能保证空气的流通性。每个星期会移动一下花架的角度,让鹿角蕨各个方向都能接受一点散射光。
要是从养殖场的角度来看,就像四川成都周边有一些小型的植物养殖场。这里的养殖场会把鹿角蕨种植在那种带有遮荫帘子的大棚里。这样既可以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又能保证有一定的散射光进入。湿度方面他们是通过在棚内放置多个喷雾装置,每隔1 - 2个小时就会喷雾一次,根据不同季节,湿度保持在70 - 90%左右。在这种养殖场环境下养殖鹿角蕨,一般养个半年左右,鹿角蕨就可以长得很茂盛,然后就可以进行加工或者出售了。
我们再讲讲退伍军人项目与鹿角蕨养殖的联系。比如说,有一些退伍军人回到家乡创业。像山东潍坊有退伍军人张先生,他所在的家乡有山有雾霭的环境很适合鹿角蕨生长。他退伍后,看到当地很多鹿角蕨都是自然生长的,没有被好好开发利用。他就有了一个想法,成立了一个小型的鹿角蕨种植合作社。刚开始的时候,他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资金不足,不知道如何大规模种植,还有市场推广的问题。但是他凭借在部队里养成的坚毅精神,一步一步地解决这些问题。他先是通过向当地农业部门申请小额贷款解决了资金的初步问题,然后专门跑到云南、广西等鹿角蕨种植比较成熟的地区去学习种植技术。回来后,他不断试验,根据潍坊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调整鹿角蕨的种植方法。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他的合作社种植的鹿角蕨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而且产品的质量也非常好。他和一些园林公司合作,把鹿角蕨作为特色绿植供应给城市里的公园和酒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不同品种的绿植对比了。像琴叶榕,它是常见的观叶植物,和鹿角蕨相比,琴叶榕的叶子比较大,形状像一把小提琴,它比较适合在阳光比较充足的环境下生长。比如说在广东中山这种气候温暖的地区,琴叶榕在户外的绿化带上就能长得很好,它对湿度的要求没有鹿角蕨那么高。而鹿角蕨比较娇弱,不能接受太强烈的阳光直射。
再看散尾葵,这也是一种常用于家庭装饰的绿植。散尾葵的叶子是细长且呈羽状分裂的,它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在一些南方的住宅里,很多人喜欢在客厅或者卧室窗边养上一盆散尾葵。但是散尾葵在北方的湿度环境下,如果不经常进行保湿措施,也容易干枯。而且它的叶子没有鹿角蕨那么多独特的变化,在观赏价值上各有千秋。
还有龟背竹,龟背竹的叶子有很多孔洞和裂痕,形状很奇特。龟背竹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和鹿角蕨有些类似。不过龟背竹在广东、广西等地可以露天种植,但是在山东这样的北方地区,如果冬季不做好保暖保湿工作,是很难过冬的。而鹿角蕨即使在广东的一些较为干燥的地方,可能也需要通过人工加湿等措施来保证其生长。
在南方的湿热环境中,比如广西桂林,鹿角蕨可以在一些山区的溪边雾霭多的地方找到。当地有些农民在山里发现鹿角蕨后,会尝试用传统的方式把它繁殖。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把带有孢子的鹿角蕨一小部分挖下来,然后种植到在山林边缘专门开辟的小地块里。这个过程需要持续观察大约3年左右,因为鹿角蕨繁殖相对较慢,在这个期间,农民要特别注意保持地块的湿度和避免阳光直射过度。
从加工制品的角度,云南的大理地区,有很多鹿角蕨被制作成盆景。那里的气候既有合适的湿度又有充足的阳光散射。当地的盆景艺人会把鹿角蕨与其他小型的石头、苔藓等组合在一起,制作出非常有艺术感的盆景。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会不断调整鹿角蕨的位置和形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 - 2年才能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对于鹿角蕨的家养来说,在长江流域的城市,像武汉,夏季比较炎热潮湿,冬季又比较干燥寒冷。家里养鹿角蕨的话,夏天需要经常喷水降温加湿,冬天则要把鹿角蕨移到室内比较温暖且湿度可以调节的地方,最好能放在有暖气但又不会太干燥的地方。这个时候大概一个季节的时间,如果养护不当,鹿角蕨就可能出现叶子发黄等问题。
在养殖场的规模化养殖中,云南的一些养殖场会利用当地的山区雾霭环境优势。他们在鹿角蕨的种植中,会和当地的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游客在参观景区的同时,可以购买他们种植的鹿角蕨制品,像干花书签等,这不仅增加了鹿角蕨的附加值,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增添了特色。
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即使想要在家养鹿角蕨,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北京的一位花友,他为了让鹿角蕨在冬季也能生长得好,他会使用加湿器把室内湿度提高到合适的水平,并且用补光灯来补充鹿角蕨所需要的光照。这个方法他已经坚持了大概半年,他的鹿角蕨现在状态很不错。
从退伍军人项目来看,在东北的一些退伍军人退伍回乡后,他们看到鹿角蕨的市场潜力。东北的冬季虽然寒冷,但是室内有暖气,非常适合鹿角蕨的生长。他们通过与南方的一些养殖场合作,引进鹿角蕨的种苗,然后在东北的室内种植。因为东北的人工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城市里对特色绿植的需求也比较大,所以他们把种植好的鹿角蕨加工成小盆景,在当地的市场上进行销售,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那么,问题来了:在鹿角蕨的养殖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平衡它的生长环境和加工制品对其品质的要求呢?是应该先侧重于生长环境的优化以获取更好的母体,还是更关注加工制品的市场需求提前布局养殖规模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