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孔子的家世2—家族历史及少年成长经历

识上善看历史 2024-03-16 10:10:52

​​​

上一集我们说到,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现代人看这名字有点怪,其实这是名纥,字叔梁的意思,字和名放一起,不提姓氏,是尊敬的称呼。正式地说,他就叫孔纥。下面我们来聊一聊孔子祖上的情况。

孔子的祖上

话说周武王克殷,殷商灭亡。按照分封制的礼法,朝代虽然灭亡,胜利者仍然不能让以前的贵族宗祀灭绝,或者说是殷商还有一些军队与实力,因此当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帝辛之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东征而杀死,另立帝辛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为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新朝建立后对旧王朝的统治者,只是将其军事力量全部解除。投降的皇帝,在新朝会以“宾礼”的形式,给予高爵封国,并特许他们在自己的封国里行前朝年号,一切礼仪用度均按天子规格行事,而不过多干涉。

“宾礼”,意味着前朝后裔在新朝并不称臣,而是新朝皇帝的客人,二者本质上是平等的。如汉献帝退位山阳国之后,仍可以帝王礼仪祭奠先祖,其死后,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并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

这样优待前朝皇室的传统历史上称之为二王三恪。古代政治礼制,属宾礼之一,历代王朝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称为二王后,三恪即:给予王侯名号,赠予封邑,祭祀宗庙,以示尊敬,显示本朝所承继统绪,标明正统地位。

春秋初年,宋国仍奉行着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孔纥的远祖是宋前闵公,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弗父何,次子鲋祀fùsì。弗父何即是孔子的直系祖先。宋前闵公过世,不传其子,闵公之弟宋炀yáng公即位,鲋祀杀死炀公,欲立弗父何,弗父何不接受,鲋祀自立为王,即宋厉公。弗父何赢得礼让之名,兄弟和睦,厉公封弗父何为宋国上卿,受采邑于栗,也就是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

为报答兄长弗父何的礼让之恩,宋厉公除了重用弗父何外,亦对弗父何亲族加以重用,弗父何成为辅佐宋厉公的重要公族势力,享受着宋国公室子弟的优秀教育,数代之间皆为书香门第,直至正考父,直至孔父嘉,直至孔子,皆为弗父何之功。

弗父何的玄孙为孔父嘉,他是宋国的大司马,也就是国家的最高军事长官。在孔子出生前一百六十年,宋殇公时国家陷于征战,华父督看上了孔父嘉的妻子,于是借口国家的战争不绝,都是孔父嘉主导,杀了孔父嘉而夺其妻。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木金父以父亲的字为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了鲁国人。

春秋时候贵族身份是国际性的,到哪国都承认,所以孔家在鲁国也还是有点地位的小贵族,只是人丁一直不兴旺,政治上也没太大建树。到鲁国以后,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到叔梁纥纥这一辈,已经有点没落了。

鲁国有一家大贵族孟孙氏,叔梁纥就一直在孟孙氏门下做家臣。当一名低级小贵族——“士”,常要拜在一位大贵族门下效力。他负责管理陬邑这个地方,替孟孙氏主持一些地方事务,但陬邑并不是他的封邑,他不能世袭占有。

孔纥的光荣业绩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下文正式称呼孔子的父亲为孔纥。我们继续说一下,孔子的父亲孔纥在史籍中留下的唯二的两件事。

1.力举城门

在孔子出生的前十二年,中原的超级大国---晋国带着鲁国等小弟去攻打一个南方的蛮夷小国---偪阳,大约在今天的山东省枣庄市境内。鲁国带兵参加联军的是大贵族孟孙氏的家主孟献子,孔纥作为孟献子的家臣,自然是要跟着封主参战的。

孔纥 想象图

孔纥个子高大,身强力壮,史书记载他身高十尺,这次有机会发挥了一把。联军攻城时,敌人设了一个陷阱:先把城门拉起来。这城门是垂直的拉闸门,联军先头部队刚冲进去,城门突然放了下来,敌人准备来个瓮中捉鳖,在这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孔纥冲了上去,把闸门生生给搬起来,用肩头扛住,城里的联军趁机都逃了出去。

2.护送臧武仲

又过了七年,齐国大夫高厚带兵攻打鲁国边境,鲁国大夫臧武仲带兵应战,被围困于防地,孔纥与臧畴 、臧贾率领三百名甲士夜袭齐军,掩护臧武仲成功突围,齐国不久后退兵。

孔子母亲出场

孔纥的正妻为施氏,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娶一妾生长子孔皮,因有足疾,无法继承叔梁纥的地位,所以他对长子孔皮不太满意,于是就有了和孔子母亲颜氏的故事。

《史记》说孔子母亲是“颜氏女”,《礼记》里说孔子母亲叫“颜徵在”,应该很可信,因为《礼记》这部书是孔门弟子撰写的。

严格说,春秋时期的老百姓没有姓氏,只有贵族才有。那这个“颜氏”是怎么回事?因为鲁国有户贵族颜氏,是山东本地原住民小部族头领,被周人(鲁国)征服以后接纳到贵族队伍里,他们的上级封主也是孟孙氏。大概孔子母亲家这个村庄,就是这位颜氏贵族的世袭封地,他的农奴们非要认个姓氏的话,就随自己的主人。

这样,孔子姥姥家的老乡们,说起来也都是颜氏。他们都是世代生活在本地的原住居民。这个村庄,我们姑且称之为“颜家庄”。

孔纥一直想要有一个健康的儿子,但是年龄已经大了,门当户对的贵族家庭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一个老头子,无奈只能找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儿来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由于当时还不允许跨越阶级的婚姻,所以连把孔子的母亲收为妾室都是不可能的,两人只能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的少年时代

少年孔子

颜氏怀上孔子不久,孔纥就去世了,他不知道自己竟然还有个儿子。孔子自幼跟着母亲在姥姥家长大,十五岁之前随母姓叫做颜丘。颜家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曲阜本地的原住居民,也都是普通的农民,穷老百姓。那么孔子又是如何恢复孔姓和他的贵族身份呢?我们需要从孔子的小时候说起。

孔子六七岁时就开始帮着大人干农活,从小过的是没有父亲的农家单亲生活。小时候的这些经历,当时的人都清楚,孔子自己也不避讳。直到后来成为大学问家,有个叫樊迟的学生,还想跟他学种庄稼、种菜,孔子不愿意,说干这些活我不如农民拿手。

他的原话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小时候地位很低贱,所以能干很多粗鄙的农活儿。小时候的孔子不会想到自己姓孔,他认为自己就是老颜家的人。

《史记》中记载孔子的外貌,说他个头很高,成年后的身高有九尺六寸,当时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叫做“长人”,意思就是大个子,他父亲身高十尺,这明显是遗传。由于古代的度量衡并不统一,按最低标准算,九尺六寸也有今天的一米九左右了。古代的营养条件不好,身高普遍要矮一些,所以孔子这个 个头到哪儿都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

由于孔子从小没有父亲,家里也就没有对父系祖先的祭祀活动。看到别人家祭祖,自己家没有,会很羡慕。所以孔子小时候很喜欢玩祭祖的游戏,摆上几个盘子、碗,磕头拜一下,这也算是一种心理补偿,或许预示着他以后会成为一位研究礼仪的大学问家。

孔子葬母

孔子十五岁这一年,母亲去世了。孔子把母亲的棺材放到了大路“五父之衢”的路边。

五父之衢在鲁国很著名,是都城曲阜东郊外的一条大道,经常举行各类政治活动,非常热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别人就问孔子,你为什么把棺材放在路边,而不下葬?孔子说:“我母亲去世了,想和父亲合葬,却不知道父亲的坟墓在哪里?”

停丧不葬,而且停在热闹的大路边,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很快消息就传到了孔家。孔家人就坐不住了,其实孔家一直人丁稀少,这时早已没有了在世的男性后代。

受颜家庄停丧消息的影响,孔纥已经出嫁的老姐妹,一琢磨,万一是真的呢?这可是好事儿啊,孔家有后了!就想找人把孔子叫到家里来看看。

这位传递消息的中间人就是“輓父之母”。颜家庄有一位专门替人办丧事的人,当时这个职业叫做“輓父”, 他的母亲带着孔子见到了孔纥在世的老姐妹,孔家姐妹一看到十五岁的孔子,老泪纵横,别的不说就这个个头和长相,那就不可能是冒充的,老孔家最终承认了这个迟到的儿子,结局是双赢,皆大欢喜。

认祖归宗之后,孔子母亲可以正式和父亲合葬在一起。孔子太需要这个合葬墓来证明自己,以及自己母亲和孔家的关系了。到此孔子总算是个有爹的孩子了,身份也从农民变成了贵族。

讲到这里,孔子的身世基本上就交代完了,接下来咱们再说说他的名和字。

孔子的名和字

孔子的名为丘,这是他母亲给起的,据说是他母亲怀他的时候,曾经到家附近一座叫“尼丘”的小土山上祈祷神明保佑孩子孕产顺利。

另外一个说法是孔子生来头上就拢起一个大疙瘩,像个小山丘,所以叫丘。

这两种说法都有依据,孔子应该喜欢第一种。但第二种说法更符合农村给孩子取名的习惯,信手拈来的小名儿,越贱越好,为的是好养活。

十五岁认祖归宗成为孔家人后,他也就变成了孔丘而不再是颜丘。此外,成年后还要按照贵族的习俗取一个“字”,供平辈或晚辈人称呼。孔子给自己起的是“仲尼”,仲表示排行第二,“尼”就是他母亲祈祷的尼山,和名“丘”有联系。

孔子的姓氏代表着父亲的家族、名和字则侧重母亲这边,他从没有忘记颜家庄的穷亲戚们,他一辈子也都在尽量帮颜家庄的亲戚们过好日子。

孔子成为贵族,地位越来越高,追随他讨生活的,很多都是他母亲家的老亲戚,最有名的是颜回父子,特点就是穷,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孔子也经常夸奖颜回的安贫乐道,这也算是一条明证。

在后世人看来,孔子是个儒家大学者,又是个倡导理想政治、不受当权派喜欢的人,就容易把他想象成一个书呆子,不通世故,经常犯点儿迂腐的傻气。这其实只是孔子个性里比较常见的一个方面,跟他的职业有关。但是,孔子还有善于观察、明哲保身、寻找机会的另一面。这是颜家庄那些下层人民的生存智慧。在少数几次面临重大抉择的节骨眼上,孔子的这种智慧都起了作用。

为什么要开一个话题讲孔子呢,我想,您了解了孔子的成长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更有助于您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理解,这就是我的初衷。

好的,今天就谈到这里,欢迎您关注石尚山的频道,谢谢。

0 阅读:0

识上善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