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签署:时间、地点与背景
5月1日,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兼经济部长斯维里坚科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了备受争议的《美乌矿产资源协议》。此前,双方谈判一波三折:原定4月30日签署,因美方临时要求附加条件而险些破裂,最终乌方妥协完成签署。这一协议的达成,标志着美国对乌克兰的“资源换援助”计划进入实质阶段。
协议核心内容:资源与利益的博弈
根据协议文本及多方披露信息,主要内容包括:
设立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由美乌共管,乌克兰需将未来矿产收益的50%注入基金(涵盖油气、稀土、锂等资源),美国则以资金和技术注资,基金专用于乌克兰重建项目。
资源所有权归属:乌克兰保有矿产所有权,但开采计划需经美乌联合委员会审批,美方在5人委员会中占3席并拥有“一票否决权”。
债务与安全保障:协议未要求乌克兰直接偿还美国援助债务,但删除了乌方此前要求的“安全保障条款”,仅以经济重建为交换。
美国得了矿、俄国得了地、乌克兰血亏!
美国获利:
资源控制权:获取乌克兰稀土、锂等关键矿产的主导权,削弱对华供应链依赖,强化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经济杠杆:通过基金掌控乌重建进程,确保美国资本优先进入关键领域。
损失:国际舆论批评其“以援助之名行掠夺之实”,加剧盟友对美式霸权的质疑。
乌克兰获利:获得美国重建资金支持,缓解经济崩溃压力;名义上保留资源所有权。
损失:主权受损:资源开发受制于美方,收益半数外流,长期恐沦为“资源殖民地”。
安全真空:协议未承诺对乌军事保护,乌方核心诉求落空。
俄罗斯获利:乌东资源富集区(顿巴斯等)仍被俄实际控制,协议难以动摇其既得利益 。
损失:美乌合作或强化西方对俄制裁链条,进一步挤压俄战略空间。
协议能否终结俄乌战争?三大矛盾未解
资源争夺未止:俄控制乌东关键矿产区,美乌协议仅覆盖政府控制区,资源分布割裂问题未解决。
安全保障缺位:协议未涉及停火或北约入约,乌方仍面临俄军事威胁,战争根源未消除。
俄美博弈持续:美国借协议巩固对乌影响力,俄罗斯则视其为“西方扩张”,双方地缘对抗升级。
因此美乌矿产协议或许为乌克兰争取短期重建资金,但俄乌矛盾本质是领土与安全,资源协议难以成为和平“钥匙”,反而可能激化美俄在乌博弈。其次美乌矿产协议的签署,表面是“经济合作”,实则是大国博弈的缩影。战争的终局,仍需回到安全框架与领土妥协的谈判桌。而这份协议,或许只是风暴前的短暂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