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编辑:安德烈的笔记
话说最近格力电子的董明珠阿姨又双叒叕上热搜了,这次可不是因为给员工分房子或者怒怼同行,而是她在股东大会上甩出一句狠话:“绝不用海归派,海归里有间谍!”
这话一出,直接把全网炸开了锅。

4月22号格力那场临时股东会可热闹了!71岁的董明珠无悬念又坐稳了董事长的交椅,这已经是她第三次连任。
本来大家伙儿都在讨论领导班子该不该换年轻人上,结果你猜怎么着?

董明珠当场甩出个"商业间谍论",说现在海归派里鱼龙混杂,"你根本分不清谁是来学技术的,谁是来偷技术的"。
说到激动处还拍板表态:"与其冒险用留学生,不如咱们自己从头培养苗子!"

其实董明珠对本土人才的偏爱这事儿,其实早就有苗头了!
你看格力研发团队1万3千人,留学回来的人才连1%都不到,跟美的、海尔那些大厂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要说她为什么如此看不起海归人员,八成跟她当年跑业务时吃过的亏有关系。

坊间传言格力早年吃过技术被偷家的大亏,估计那时候就给董大姐心里扎了根刺。
你看他们现在搞的校企合作班就特有意思——清华、华科这些名校直接给格力开小灶,每年砸两个小目标搞"造人计划",愣是整出来条从车间直通实验室的晋升通道。

最绝的是那个叫谭建明的大神,人家可是从流水线摸爬滚打出来的狠人。
你猜怎么着?前阵子他带着团队把工业机器人技术壁垒给捅破了!这种土生土长的技术大牛,搁谁不得夸句"真香"?

不过就算是自己培养的人才用起来更加放心,也实在是没必要一棍子将所有的海归打死吧。
而且为什么早不说,晚不说,偏偏在这个时候说呢?

第一个原因自然是被现如今的泄密例子给整怕了。
2023年格力有个海归工程师跳槽后,把新型热管理技术参数泄露给外企,直接让公司丢了2亿订单。
到了2024年,另一家家电企业更惨,被海归泄密搞没10个亿,董明珠估计是越想越后怕,干脆一刀切。

第二个原因就是她骨子里那份“民族自信”在作祟,觉得国内教育体系够用了。
你看格力现在手握46项国际领先技术,空调压缩机、钛酸锂电池这些看家本领都是自家团队搞出来的,研发队伍1.3万人里海归连0.5%都不到。
董明珠可能寻思着:咱们自己人都不够用,何必冒风险找外人?

她的言论一出,网上瞬间就分成两个派系。
支持派觉得没毛病,核心技术就是命根子!宁可筛掉百八十个海归,也绝不放进半个商业间谍!"
还有人夸她敢说真话,毕竟这两年国际关系紧张,抓间谍的新闻满天飞,老百姓警惕性都提高了,董明珠这话也算踩中了大众情绪。

但反对的声音更响,专家媒体们集体炸锅。
《新京报》直接怼这是“海归原罪论”,说这种贴标签的做法既没数据支撑又违法,毕竟《就业促进法》白纸黑字写着要公平就业。

要说狠还是老胡狠,胡锡进直接开怼,点名道姓让董明珠道歉,企业带头搞身份歧视,既踩了《劳动法》红线,又戳了百万留学生肺管子!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现在回国找工作的"海龟"比三年前快翻倍了,八成都顶着硕士博士头衔,起薪都飙到一万五大几了。
更打脸的是,格力自家副总裁王余虎就是海归,这波操作简直堪比“我骂我自己”。

再说回董明珠这波操作,虽然赚足了流量,但对格力未必是好事。
年轻人现在提起格力,除了空调可能还要加个“歧视海归”的标签,这对品牌形象简直是暴击。

更别说同行都在抢人才,格力却忙着赶人才,长远来看怕是会掉队。
毕竟,当年要是没有詹天佑、钱学森这些喝过洋墨水的先驱,咱的铁路和两弹一星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