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雨下,天性上座谓师曰:“好雨!”师曰:“好在甚么处?”性无语。师曰:“某甲却道得。”性曰:“好在甚么处?”师指雨,性又无语。师曰:“何得大智而默。”
——《五灯会元》第九卷 仰山慧寂禅师

春雨绵绵,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天性和尚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感慨良多,情不自禁地对仰山慧寂说道:“慧寂,你看这雨下得真好啊!”
仰山慧寂有些不解风情地问道:“好在什么地方?”
天性首座沉默不语。
见天性和尚不说话,仰山慧寂就说道:“答不上来了吧!但我却知道。”
天性和尚就问:“好在什么地方?”
仰山慧寂不再说话,而是用手指了指细密纷纷的雨丝。
天性和尚又无语了。
仰山慧寂就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而沉默不语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雨好就好在,来得正是时候,浸润万物、泽被苍生。当然,这是诗人笔下的好雨,与禅师口中的好雨却大不相同。
还记得庞蕴居士的那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吗?
庞蕴望着漫天飞雪感慨道:“这雪下得好啊,片片不落别处。”
随行的全禅师就问:“那究竟落于何处呢?”
庞蕴不言,而是打了全禅师一掌。
全禅师不服气,说道:“居士莫要如此轻率,为何打我?”
见全禅师执迷不悟,庞蕴便说道:“你这般模样,也能称禅者?这样下去,断难解决生 死大事。”

全禅师问的问题其实和仰山慧寂问的一样,为何全禅师连禅者都算不上,而仰山慧寂却是一派宗师呢?
虽然二人开始问的一样,后面的应对却大相径庭。
天性和尚和庞蕴居士的感叹,是触景抒怀,也可以是对自己亲见大道的感慨。不管是春雨还是冬雪,无论什么时候下,都是来得正好;无论落在哪里,都是最佳位置。
好,不是好坏的好,而是本来如此,好与坏是人的有别认知。如果不好,难不成这雨雪还能让老天收回去,重新下一次?
来了的,就是最恰当的、最合适的、最应该的。当下是唯一的,不可避、不可弃。
禅师口中的好,就是已然如此、本来如此,并不是有个区别的好与坏。
这句证言或许是庞蕴和天性和尚胸中自然流淌的悟见,但因听者的悟境不同而生出不同的感受。

如是未悟者,或许就会随自己的意识逐浪而去,定要问个好在哪里、落于何处,一定要得到个答案才罢休。
好雪片片,只有此处,没有何处!纷纷雪花、绵绵雨丝是如何得以呈现的呢?除了雨雪的存在,还必须被你看见。
也可以说,雨雪都是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心坎里。不是因为你,这美妙的一幕如何得以呈现呢?
在禅师的眼里,一切都是好的,之所以不好只是以自心加以分别而已。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当然,对方如是悟者,也可以问个落于何处、好在哪里。只不过他们不是要在别人那里得到答案,而只是对一对答案。这句问话同时也是勘验之语,考察一下对方的悟境。

面对全禅客问的“落在哪里”,庞蕴回了他一掌:知痛的这个,就是片片雪花的归处。这一掌自然要比说一句“心生万法,片片雪花落在你的心里”要亲切得多啊!
可是全禅客没有领会,还要怪庞蕴对自己无礼。这显然就没有对上答案啊!庞蕴才说了后面一句,指示全禅客不要随意识流浪,而要多反观自心,否则终难成就生 死大事。
仰山慧寂问:“这雨好在什么地方?”可以是未悟而问,也可以是悟后的勘验之语。
而天性和尚沉默不语。当然他可以是未悟而答不出来,也可以是悟了而不回答,因为本来就没有一个好地方可以拿来说嘛!他不说,也可能是没有庞蕴那样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当然,他的沉默也可以是答案,正如佛陀的据座良久,外道见鞭而行。

但是,仰山慧寂仍不肯放过,他就是想听听天性和尚更为直接的答案,然后才有了后面的自问自答。
慧寂指了指空中下落的雨丝,此处这就是最佳去处,这就是庞蕴所说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在证悟之人那里都只有一个答案,慧寂是与祖师携手同行的。
但是,天性和尚仍然沉默。仰山慧寂又抛下钩子:“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而沉默不语呢?”
可惜,公案没有后续了,不知道天性和尚是透网金鳞呢,还是一条上钩的杂 鱼,那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对上答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