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替代中国生产iPhone都做不到,印度还在臆想成为世界工厂?

环球局内人 2025-05-01 23:24:01

就在不久前,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在孟买举行的一场论坛上说在美国关税引发的全球动荡中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他看来,全球贸易变化不仅将为供应链带来公平,而且对印度有利。是怎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呢?

其实在印度,几乎所有社会精英都认为,印度是唯一一个能够替代中国,承接中国产业链的国家。比如现在美国大搞关税战,就来了一波“印度机会论”,传苹果肯定会增加印度手机产量——2027 年印度生产25% iPhone的目标。印度政府更是砸下8亿美元补贴,承诺每部手机发放10美元“财政红包”,试图复刻中国制造的黄金时代。但这可能吗?

印度政府5年前雄心勃勃,推出总额230亿美元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希望吸引企业将产线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借此提升本地制造能力、带动出口与就业,被视为振兴印度制造业的关键政策。复刻“世界工厂”的神话实现了吗?现实却是五年后制造业GDP占比不升反降,从16%滑落到14%。计划中规划的14个重点产业,竟有半数生产线始终未能启动……

算一笔账,如果按照苹果设定2027年印度生产25%iPhone 的目标。根据市场调查机构 Canalys发布的全球智慧型手机市场出货量数据,2024年iPhone 出货量为2.259亿支,印度占比约 5.3%;假设 iPhone 2025年销量不变,印度生产的 iPhone 在产能翻倍后,2025 年占比只略微高于10%,要实现25%的占比,产能还需再翻倍。

为了扩大 iPhone 产能,苹果的代工厂富士康在班加罗尔设立新厂房,并在3、4个月前开始试产。富士康甚至喊出“2025年印度产iPhone翻三倍”的豪言。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2025年苹果的印度iPhone产量将达到2500万至3000万台。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数据显示,2024年苹果于印度组装了约1200万支iPhone手机。核心词提示——“组装”。就说印度的“组装”也都是差强人意:质检员对着50%的良率摇头叹气,欧洲消费者收到印度产iPhone后集体投诉摄像头进灰……为什么这样?最简单的道理:印度完全依靠进口零部件。

富士康在印工厂70%的精密元件仍需从中国空运,所谓的“印度制造”不过是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的初级工序。即便说是组装不难,但印度的实际情况就是需要全球和中国支持。一个对比最为直接,看看本土供应商数量。印度只有10多家苹果供应商,大部分还是外资在印度开的厂,而中国有200多家供应商。虽然苹果在想办法增加印度供应商数量,但是很难。

怎么让半桶子水的印度从组装升级成“制造”,必然会是个新课题。要知道,印度制造的困境,暴露的不仅是技术代差。中国工厂能在48小时内调齐95%的iPhone零部件,而印度车间连一颗螺丝钉都要等上海港的货轮;郑州富士康的自动化检测系统能识别0.02毫米的焊点偏差,班加罗尔的工人还在用放大镜抽检电路板。更讽刺的是,当印度工厂为赶工iPhone 16急招临时工时,富士康却在郑州开出“入职奖励8000元”的招聘启事……

事实摆在眼前,苹果在印度的iPhone生产计划进展并不顺利,又如何由印度生产线替代中国生产线?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印度制造业的弊病也越来越多地暴露而出。

首先,尽管印度拥有大量劳动力,但在高科技制造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还远远不足。与中国成熟的技术工人相比,印度的劳动力虽然成本较低,但往往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和经验。这导致在生产像iPhone这样的精密电子产品时会出现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会随着产品的升级而不断增多。

其次,印度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也远远落后于中国。尽管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印度的电力供应、物流和交通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制造业不断提升的需求。这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还影响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及时交付。即使苹果将部分组装线转移到印度,其生产仍然严重依赖中国的技术、设备和中间产品。iPhone设备的生产涉及众多高科技组件,这些组件通常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这些技术和设备不可能在短期内在印度实现本地化生产。

印度南部的塔塔(Tata)iPhone工厂2024年9月28日发生火灾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劳资关系复杂,工会影响力强大,这也给苹果等外企带来了额外挑战。印度的劳动法因地区而异,使外企难以应对。频繁的罢工和抗议不仅扰乱了生产计划,还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此前,韩国三星在金奈的工厂发生了持续37天的大罢工,还引发了激烈冲突。据说,金奈工厂的工人的薪酬在印度是顶尖的。

简单来说,印度生产线要达到中国的效率和质量标准,印度不仅需要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提升,更需要一支能够适应制造业工作特点的劳动力队伍。这不仅涉及技能培训,还涉及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从更深层次来看,印度面临的挑战来自于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印度教对社会结构(如种姓制度)的深远影响,它限制了社会流动性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这与建立现代制造业所需的相对世俗化、高度流动的社会结构存在尖锐矛盾。最终,人是决定的因素。

对于苹果等跨国公司来说,将生产线成功地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有长期的耐性。库克或许没料到,他精心布局的“印度制造”会成为苹果史上最昂贵的试错。

1月20日,苹果CEO库克出席特朗普就职礼的午宴

这场闹剧背后,藏着全球供应链的终极真相。印度或许可以复制中国的厂房和设备,却复制不出珠三角“半小时产业圈”的生态魔力。当印度工厂因为一颗电阻停产三天时,东莞的一家模具厂老板调侃:“从设计图纸到量产模具,我能在微信群里凑齐20个专业供应商,这种效率连矽谷都眼红。这种根植于中国制造业毛细血管的应变能力,让“印度制造”如何追赶?

苹果的摇摆,恰是全球产业链的缩影。在印度的困局,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越南能承接AirPods组装却造不出高端镜头模组,墨西哥工厂离美国更近但缺少熟练技工。中国制造用四十年筑起的护城河,早已不是廉价劳动力那么简单。

事实上,苹果在印度搞了好几年之后,基本已经可以有结论了。印度和中国是完全不同的,需要认清事实,印度做不了苹果需要的生产基地转移。当然,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仍只能扮演“备胎”的角色,而这个“备胎”还会不断地漏气,不断地需要“补胎”。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