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6岁的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长和实业集团拟以156亿欧元打包出售全球43处港口资产的消息,迅速引发国际关注。这笔涉及欧洲、亚洲及美洲港口经营权的交易,因美国贝莱德财团潜在接盘,牵扯中、美、澳、巴拿马等多方利益,从单纯商业行为演变为国际政治博弈焦点,背后暗流涌动的地缘风险与大国竞争逐步显现

近年来,李嘉诚频繁抛售欧洲资产,此次全球港口资产打包出售被视作其商业帝国收缩的关键一步。然而对中国而言,若美国掌控这些港口,尤其是巴拿马运河枢纽,将严重威胁中国海运贸易安全。中方迅速反应,《大公报》发文警示“资本无国界,商人有祖国”,监管部门约谈长和实业。迫于压力,李嘉诚在4月2日原定交易日前紧急叫停,却陷入需支付高额违约金、同时遭受美方施压的两难境地。

交易暂停次日,美国联合巴拿马开展“保卫运河”海陆空联合军演。美方虽称“例行演练”,但其意图明显:既施压李嘉诚重启交易,又向巴拿马强化运河控制权主导权,同时向中国展示其在关键航道的威慑力。值得注意的是,长和实业持有巴拿马港口27年无争议,却在军演后被指协议“存在法律漏洞”,凸显小国在大国博弈中被迫“选边站”的无奈。
美军军演24小时内,澳大利亚以“国家安全”为由,单方面终止与中国岚桥集团2015年签订的达尔文港99年租约,将港口转交美国运营。达尔文港临近南海航道与美军基地,战略意义重大。澳方此举既是向美国示好,也呼应了美方在印太地区的围堵战略,与美国的军事威慑形成“组合拳”,试图构建对华遏制网络。

面对美澳联动,中国多维度反制:法律上,援引国际法驳斥澳方违约;外交上,联合拉美国家反对美国“新殖民主义”;战略上,加速“一带一路”港口布局,通过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关键节点建设,降低对西方控制航道的依赖,完善自主可控的全球物流网络。
李嘉诚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化时代跨国资本与主权利益的冲突。从商业逻辑看,资产出售符合其“低买高卖”策略;但从政治风险角度,交易触及中国核心利益,引发强力反制。其过往“撤资欧洲、加仓英国”等操作已屡遭质疑,此次事件更引发对其商业伦理与国家责任的深度讨论,警示跨国企业在商业决策中必须考量地缘政治风险。

港口交易风波仅是大国博弈的冰山一角。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战略野心、澳大利亚的立场摇摆以及中国的坚决反制,预示这场博弈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对李嘉诚而言,妥善处理后续问题关乎商业帝国声誉;对国际社会而言,如何避免经济问题政治化、维护多边贸易秩序,仍是亟待解决的全球性课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有AI生成”.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