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年便听说过《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偶然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封面绘画很是有韵味,只觉这名字多了几分浪漫,便多了几分关注。
在之后的某天中,历经了社会的艰辛琐碎与纷扰,第一次翻开了这本以荔枝为名的书。
熟悉的墨香扑鼻而来,浮躁的心沉静下来便细细阅读起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包括自己在内大多数人对大唐的印象,大唐不夜城早已随短视频深入人心。
脑海中的大唐更多的是不夜城的繁华,是丰腴美人的姿态,是李白的白玉京“五城十二楼......醉舞纷依席,清歌绕飞梁”。

哦,原来这书主角并不是马嵬坡的杨贵妃啊,只是一个叫李善德的大唐小吏,在唐皇李隆基之名前微如蝼蚁。
茫茫终日只为五斗米,心中少年早已弯腰,曾经意气只当是少不更事。翻开扉页是激动的,因为不曾读书已久,纸质书的浪漫在这一刻终有体会。
作者是“熟人”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便出自其手,这一把在心中是稳了,不枉费这一本买书钱,这几万的字数让有着网文阅读十多年“阅历”的我有点“拮据”,太少恐不过书虫瘾。
第一次阅读的地点并不是在家中,是在一家重庆小面店里,很是干净明亮,和书的纸页一样。时间是忙碌了一周之后的星期五傍晚,浮云半日不必偷,风都是悠闲的。
大唐天宝十四年,一个叫李善德的终于是在长安城里“贷款”买了房,为此他兢兢业业了十八年,而且还得贷,一边嗦面的我默默点头,认同有了,这是来自人民的共鸣吗。
“天宫”来旨,贵妃说她想吃鲜荔枝,李善德便做了这“荔枝使”,一开始还沾沾自喜来着,为本本分分的自己终于开窍而沾沾自喜,这荔枝运到长安城其中花费自己这个荔枝使的岂不是可以运作一番?这样的好事也终于是落到自己的头上。

可好事怎么会落到本分半生的李善德头上,他以为自己是谁?一介小吏罢了,天宫的娘娘想吃的是鲜荔枝,远在长安千里之外的岭南(广东)才有!
这是上司诓骗他李善德!他用尽自己擅长的筹算绞尽脑汁也规划不出如何在保持荔枝新鲜的情况下安全运到长安城。
一瞬间这“美差”变成了催命符,可他自己美滋滋领了,签了字画了押,天宫旨意是能退的?
读到此处的我只觉得口中的面和汤辛辣无比,明明之前交代店家少放辣的,店家说就是辣的可以不吃,你也可以再点一碗。顿时有些明悟,吃甜的可以果腹,吃辣的也可以果腹,日子总得过不是?
那李善德有两个好友,一个叫韩洄,一个叫杜甫,也是官场上浮沉多年的人,三言两语之间就分析出了他的处境,给出的破局法之一是劝他与妻子和离,狐朋狗友不是,出这馊主意?然而这就是解决他困境的第二条退路,祸不及妻女。
李善德告别妻女,告别长安,他选了第一条退路,运回贵妃的鲜荔枝,成功了就不需要退路。

老实的他在“贪污”的事上很是笨拙,既然都拼命了何不趁机狠狠捞上一把还清自己在长安的房贷?李善德骑着马奔驰在岭南坎坷的路上一边想着,千里奔波让他皮肤干瘪不成人样,何况荔枝?
怎的这般昏头贷款买房,想着捞点油水这才被诓画了押,李善德心中充斥着懊悔和绝望。
认同的我又嗦了口面,深以为然。
岭南的荔枝就是这般鲜甜多汁?远离长安之外的李善德终于吃到了原本这辈子都吃不上的鲜荔枝,他挑了最大颗最饱满的,报复性的吃到撑。
贵妃又怎么样,天子又怎么样,能像我这么吃吗?李善德发狠的想,却又颓然,他们是能怎么样的。天宫神通广大,他这不是拼命的千里迢迢为天宫办事来了吗?

李善德在岭南认识了一个守墓的老兵,百战而存,让他越发命硬坚定。认识了岭南的官和长城的一样凶险,一度想放弃在长安那郊外心心念念的宅子,却也认识了荔枝园的峒人阿僮,不打不相识让他觉得犹如荔枝一样甜美,他有了逃离长安的想法。长安的天宫繁华,不是他普通人能窥探的。

荔枝从土上到树上,从树上到竹筒,从竹筒到马背,从马背到驿站,从驿站到飞驰的路上,从岭南进到长安城,长安五千里,这短短的几个过程李善德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荔枝转运的路上墓碑竖立,森森白骨,驿站的管事宁愿带着马落草为寇,所过之处皆是荒凉。
倒霉李善德却也终于遇到了自己的“贵人”国舅杨国忠和鱼朝恩。
耗尽脑汁试验出一套运输及其保鲜方法,功劳献于国舅,借通天势力打通岭南到长安五千里的处处关益障碍,调度全国之人力物力财力。
五千里耗时十一日,贵妃寿辰当日,一骑快马终于抵达长安城。最后,一盘冰玉鲜荔枝历经磨难被呈于贵妃青玉案前,贵妃看着鲜红的荔枝露出了整个大唐最绝美动人的笑容。

大唐举行了盛大的典礼,高楼之上贵妃娘娘挽着圣人天子的手,俯瞰着城楼之下那如蝼蚁一样渺小的李善德身影,御赐了一篮嘉庆坊绿李,这是何等的荣耀与恩赐。
成功了便不需要退路,李善德没有和妻子和离,宅子因运荔枝也有了着落,一切看似乎都是最好的结局。
而到这时的李善德身体还是冰凉的,冷汗一片,荔枝的运输耗费巨大劳民伤财,他有心提醒,天子和贵妃不在乎,国舅不在乎,素昧平生的鱼朝恩却在乎,只不过在乎的是他李善德的献计之功。
从来哪里有什么贵人,全是他命硬,硬生生趟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坑。
这盛世大唐他实在看不得了,于是他“疯了”顶撞国舅,全家流放岭南,种荔枝去了。
几年之后安史之乱就来了,只不过遭罪的是长安,关他岭南什么事。

记得国舅说过贵妃吃的鲜荔枝他也吃过,味道也就那样,李善德想说的是你那长安的荔枝,比得了吗?他从树上现摘了一颗又大又甜的给自家女儿。
女儿问这是贵妃贡品能吃吗?“她忙,吃不喽”李善德在心底笑而不语。
全书毕,此书读完我已经连续在重庆小面嗦了几天面,重辣重咸我已不在乎,甚至能体会到这辛辣对于味蕾刺激的快感,这是我自己没想到的。
对于此书有两种心情,一种是来自于类似阅读网文的快感,最终的结局竟然是安史之乱,贵妃可遭罪了,白绫伺候,就解气。
另一种有点特殊,是一种认知构建,被填充的感觉。曾经对于大唐的印象是天可汗李世民,是马嵬之变的李隆基,一个强盛,一个衰败。读完此书大唐的印象就更具体,原来大唐人也有房贷的烦恼(香积钱),原来大唐人买房要找中介(牙人),原来的大唐人买房手续流程也很齐全(需要买家牙人典座三方签押落印)。
可以感受大唐的社会风貌,荔枝的吃法很多,盐渍的晒干的蘸蜂蜜的,亦或就着葡萄酒喝的,在千年前的岭南也不是一片不毛之地,这是曾经的我没想过的,这样的大唐更具体。

深刻体会到李善德好友杜甫的《石壕吏》中的老妇人的绝望,李善德这样的大唐小吏尚且如此,更何况这样的普通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与大唐不夜城形成鲜明对比,盛极而衰不是没有原因,人对人造成的苦难纵使千年依旧存在,世道人心依旧险恶。
而此书也给了我一点启发,小人物依旧可以有大智慧,不必妄自菲薄,在艰难的世道里能守护住家人就是大英雄真本事,流放岭南不必灰心,祸福相依,时来会转运。

高高在上如杨贵妃也不必嚣张,须知下一个马嵬之变替死的鬼安能不是你?
图片来源于网络[来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