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犹太人,定居河南超千年,为啥至今"养不熟"?排队入籍以色列

兰亭说事 2024-05-23 06:51:47

在中华文化重镇的河南开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说着地地道道的河南话,但却自称是“犹太后裔”。

1000多年前,自中东来此定居,到如今已经繁衍生息到了4000余人。

照理说,这么久的时间下来,他们早该融入了中华大家庭。可迄今为止,他们依然没有被“养熟”,依然在集体排队,等着入籍以色列。

那么,这里面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历史?而他们又为何念念不忘的,想着离开中国呢?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河南的犹太人哪来的?

早在公元7世纪,由于当时中亚地区的,政治动荡和宗教迫害,一批信奉犹太教的波斯商人,被迫离开家园,沿着穿梭亚欧的丝绸之路,一路漂泊向东。

历经千难万阻,这批远东第一“商帮”,在公元960年,终于来到了,当时的北宋都城开封,并就此在这里扎下了根。

依托着过人的经商头脑,和在宋朝贸易市场的优势地位,他们很快就在开封发展壮大。

随后的几百年间,越来越多的犹太移民,从中亚和中东地区,前来开封谋生。

到鼎盛时期,这里的犹太人人口,达到了5000多人,成为当时东方犹太人,最集中的聚居区。

为了方便信仰生活,1163年,开封犹太人在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犹太教会堂。

不过可惜的是,这座见证了开封犹太人,发展兴衰的祖传会堂,在后来的多次战乱中,被破坏殆尽。

从北宋到明清,这近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开封犹太人的命运,可谓沉浮多舛,饱经磨难。

1127年,北宋靖康之变爆发,当时侵略的金军南下直捣国门,攻陷了开封城。

一批犹太人,不得不随着宋徽宗的儿子赵构,逃往浙江,并借此立下赫赫战功,被赐予了和皇室一样的“赵”姓。

而进入元代后,由于当时的种族等级制度影响,这些从中亚来的"色目"犹太人,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商场上也是走的顺风顺水。

然而这段好景不长,持续的战乱却给开封犹太人,带来了重创。

1642年,农民起义军攻陷开封,李自成的军队人为开凿黄河决口,导致万余犹太人丧生,而当年刚刚兴建不久的会堂,也被夷为平地。

1850年,开封犹太社群的最后一任拉比去世,他们的传统信仰,从此中断。

也就在这一年,当地数百年来,供他们礼拜的古老清真寺,也遭到拆除,化为一片火光。

一系列的战乱和灾难,让开封犹太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生活陷入了空前的贫困潦倒。

甚至,连最基本的信仰生活,也难以为继,只能被迫改信其他教派。

在此后的百年时光中,他们的血脉逐渐被,这片中原大地的文化,悉数渗透。

为了生存下去,越来越多的开封犹太人,投身科举读书,追求功名利禄,也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出路。

其中有些人,则彻底放弃了,昔日的生活习俗,改信佛教或道教等中原本土宗教。

而在同化的过程中,很多曾经犹太人的风俗习惯,也逐渐被汉化。

比如,为了进入中国社会的主流,有些人就摒弃了,食用牛羊肉时"挑筋"的犹太教规矩。

甚至还有人,将家中的珍贵的希伯来文经卷,卖给了西方传教士。

不曾放弃的“归国梦”

1912年,随着清朝的覆亡,开封犹太人刚刚有些,喘息的机会。

但好景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紧跟着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展开了种族大屠杀。

这直接让分布世界各地的犹太裔,全都陷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好在中国人的善良,让生活流亡在中国的犹太人,大部分幸存了下来。

等到1948年,以色列正式建国。

这给了全球犹太人,注入了一线重新振作的希望。

但开封犹太人,能否"回归"祖国以色列,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诸多困境。

根据以色列实行的《回归法》,只有母系犹太人血统者,才能获得回归并入籍的资格。

但在中国,开封犹太人一直是父系血统相传。很多人因此无缘"复国"。

另外,为了加入以色列国籍,每个人还必须接受"割礼",等犹太教仪式。

但早已被同化的开封犹太人,对这些陌生的传统习俗,往往感到十分生疏。

即便有些人想要"回归",其中的过程也是困难重重。

比如,开封籍贯的金广元一家三口。

为了能够移民以色列,他们不惜卖掉,开封的一切家产和工厂,历经重重曲折,最终只能通过,芬兰犹太人组织,"绕道"进入。

而按照以色列方面的要求,所有人为了入籍,都必须学习希伯来语。

但对于从小说河南话长大的,金家女儿金文静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据报道,尽管金文静已在以色列,学习了3年,但语言关仍旧没有突破。

这也迫使她,暂时无法正式申请,以色列国籍。

不过,她和父母已顺利踏上了,"回归之路"。

现在,按照以色列方面的统计,目前只有大约500多名,开封犹太人后裔移民,真正到了以色列。

而这只占总人口比例的,10%不到。

于绝大多数开封犹太人来说,"回归祖国"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以色列建国及入籍条件

提及以色列,很多人会联想到,这个国家的曲折建国历程,和独特的移民政策。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建立与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息息相关。

1917年,当时英国发表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承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

这个宣言,为日后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注入了动力。

20世纪20年代起,大量欧洲犹太人,开始涌入巴勒斯坦地区,与当地阿拉伯人,就土地和建国问题,爆发冲突。

到了1947年,一艘名为"出埃及号"的船只,更是将矛盾推向了高潮。

这艘船载着数千名,从纳粹集中营里逃出的犹太人,试图移民巴勒斯坦,却遭到了当时托管当局英国的,拦阻和驱逐。

沦为"海上流浪者"的犹太难民,惨况令人痛心,进一步凸显了,建立独立国家的紧迫性。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181号决议,拟将巴勒斯坦分治为,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

次年5月14日,以色列政府在特拉维夫,宣布建国独立。

第二天,邻国阿拉伯联盟便发动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从此以后,阿以冲突和对立,便一直延续和存在,而中东也陷入了,持续的动荡和战乱之中。

那么,建国后的以色列,对于犹太人的入籍条件,是什么呢?

根据1950年颁布的《回归法》,及其1970年修正案,被认定为犹太人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拥有犹太人血统(即母系单亲),二是加入犹太教,并放弃其他宗教信仰。

符合这两条之一,即可获得入籍资格。

需要说明的是,要想移民以色列,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以色列对非犹太人移民,持相对排外态度。

即便是拥有犹太血统的人,也通常需要提供出生证明,等相关文件证明身份,否则很可能被拒之门外。

为啥1000年没有“养熟”?

虽然"回归祖国"的道路,坎坷重重,但总有一些开封犹太人,对此满怀憧憬。

就像去年,河南开封的5名犹太姑娘,她们虽然从小,在这片土地上吃住生活,长相与普通中国女孩,别无二致。

可却是一直怀抱着,移民以色列的梦想。

如今,在以色列政府和中国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她们即将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踏上漫漫的"回归之路"。

当她们重新踏上故土,与久违的西方文化,再次接轨时,如何平衡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何处理,自身身份认同的问题,这也将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回首开封犹太人,几千年来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已经渐渐融入到了,这片热土当中,与中华文化融会贯通。

语言上,他们早已从小习惯了河南话,放弃了阿拉伯语、希伯来语。

服饰方面,日常穿的都是传统的中国装束,而非土耳其长袍马褂。生活习惯也与中国人,别无二致。

更重要的是,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开封犹太人也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大地。

比如讲究"孝"的观念、重视读书、追求仕途等,都与中国人别无二致。

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而言,文化融合并非坏事。

在漫长的岁月洪流中,互鉴才是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

后记

或许有一天,当中西文化在开封犹太人身上,达成一种和谐统一时,他们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弘扬起这份源远流长的文化。

届时,他们既有着东方智慧的沉稳内敛,又具有西方开放包容的独立个性,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东西文明的交融大同。

相信这对于增进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也为这个古老民族未来的出路祝福。

参考资料

1 阅读:2

兰亭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