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朝考古博物馆 河北磁县
谁能想到,在一座小县城内,居然有两家了不起的博物馆。一座是以“国字号”命名的“中国磁州窑博物馆”,一座是全国首座以“考古”命名,且全国唯一一家研究北朝文化的“北朝考古博物馆”。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聊聊这座独具特色的“北朝考古研究中心”。
北朝考古博物馆坐落于河北磁县,馆藏文物有50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有17件(套)。这些来自东魏北齐的珍贵文物,为世人展现了1500多年前,文化交汇、民族融合的北朝岁月。

序厅以“走向隋唐”为核心。中央大型浮雕,栩栩如生,气势恢宏,尽显北朝风采。深黄墙面,古韵悠长,展现雄伟壮观的气势,引领观众穿越千年,探寻北朝文化的奥秘。
第一展厅:煌煌帝都
4世纪末至5世纪中叶,拓跋鲜卑部统一黄河流域,建立北魏,立都平城,开启了南北对峙的格局。北朝分平城、洛阳、邺城/长安三个时代。
平城时代,文化融合,形成新中华文化。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文化革新。534年,北魏分裂,北齐、北周相继称雄。
东魏、北齐均建都邺城,迁都时携洛阳官贵商匠,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北移,邺城周边一片繁盛。北朝文化百花齐放,为隋唐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北魏时期最为重要的两处都城,平城(398~494)和洛阳(494~534)及其所代表的都城文化开启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和文化的新时代。
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削弱元氏皇族,新兴军阀集团掌控政局。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高洋、宇文觉分别自立建北齐、北周,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东魏、北齐四十余年间,战乱不断,政治斗争激烈,皇帝荒淫无道消耗国力,虽为后世留下精美文物,却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终因内外交困迅速灭亡。
第二单元:巍巍陵寝
平城遗址位于山西大同,是北魏前期都城。北魏多位皇帝葬于“云中金陵”,冯太后葬于平城北的方山“永固陵”,孝文帝虚宫“万年堂”在其北侧,贵族平民墓葬多聚于平城东南、南、东等地。

东魏北齐皇陵区在邺城西北磁县南部,元魏宗陵在南、高齐宗陵在北,分隔清晰。东魏仅孝静帝,其陵疑为前港村东南的“天子冢”。
而北齐六帝,神武帝、文襄帝陵据推测在大冢营村西北,湾漳壁画墓则为文宣帝陵。后主、幼主被掳之后,其余三帝陵应在湾漳墓西侧或西北。

秦汉时期,葬俑凸显礼仪功能,多见于高等级墓葬。西汉武帝后,此习俗渐衰,丛葬坑葬俑逐步消失。东汉魏晋时,墓室葬俑习俗减弱。
北朝时重新流行,北魏至北周多地发现葬俑墓。湾漳壁画墓出土陶俑多且完整,与墓道壁画仪仗人物相对应,象征皇帝出行时,专用的最高车驾仪仗队。
北朝皇陵陶俑被誉为“小兵马俑”,其造型生动细腻,有汉族、鲜卑族及西域人等组成。展现了北朝社会风貌,体现了当时工匠高超的技艺,为研究南北朝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北齐门吏俑 磁县湾漳壁画墓出土
这两尊门吏俑,1987年出土于磁县湾漳壁画墓。现分别藏于河北博物院与中国考古博物馆。虽然该墓没有发现墓志,但史学家推测其墓主为北齐文宣帝高洋。
北齐门吏俑分列在甬道石门外,高约1.42米。陶俑身着具有鲜明特色的北朝服饰,神态不凡。这两尊北齐门吏俑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发现的北朝最大的陶俑。

湾漳壁画墓墓道东、西两壁均绘精美壁画,呈直角三角形巨幅。以青龙、白虎领头,衬以凤鸟、神兽、流云等,后接53人仪仗行列至甬道口。

北齐壁画 磁县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
茹茹公主,北朝柔然可汗的孙女,5岁嫁东魏高欢九子高湛为幼妻,13岁卒。其墓1978年发现于河北磁县,出土陶俑壁画再现其生活场景。

北齐茹茹公主墓志铭 磁县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
茹茹公主墓志铭乃国家一级文物,墓志呈方形,边长62厘米。志盖盝顶,四角有铁环,边沿无饰,中央篆刻二十字铭文。
志文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共四百六十三字,魏碑体书写,字迹清秀、刀法简练,楷隶兼备,为魏碑至隋唐楷书过渡之珍品,研究价值颇高。

北齐陶牛 磁县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陶骆驼,也出土于磁县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为北朝皇陵陪葬品中的艺术珍品。骆驼动静相宜,造型生动,驼背上驮有皮囊、酒壶、大雁等物品。这件北齐骆驼俑是北朝陶塑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
陶塑匠师精心塑造的良驼,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丝绸之路东西方经贸、文明交流的见证,以及对鲜卑族远征大漠的写照。

北齐陶牛 磁县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
这件北齐陶牛同属一级文物,其整体塑造灵动细腻。牛头高昂,脖颈坚挺,双目圆睁,鼻翼张开,双唇紧闭,四肢强健,尾下垂,尾尖贴于左后腿,展现出一股倔强有力的“牛气”。
陶牛背部凸起特征,表明其是源自中亚的峰牛。北齐壁画与陶塑中峰牛形象频现,不仅反映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活跃,而且也表明中亚文化元素融入中原艺术的创作过程。
这件精美的陶牛器物出现于茹茹公主墓中,也充分体现了墓主人的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北齐萨满巫师俑 磁县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
萨满巫师俑为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茹茹公主墓,其高30厘米,为戴毡帽的老者形象。巫师手持锯齿状乐器,为宫廷宴乐领舞者。
此陶俑仅现于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因此极为珍贵,其出现证明北方游牧民族宗教文化已传入中原。
第三单元:泱泱文明
534年起,华夏再陷三分天下。东魏北齐据中原北方东部,农业发达。高欢迁四十万户从洛阳至邺城,行政体制承北魏。邺城经济续北魏传统,社会习俗、文化礼仪等得以延续。
磁县北朝墓群出土文物反映邺城上流社会奢华生活及普通民众生活状况,涉及社会生产、起居、文化、宗教等。邺城因多民族聚居、商贸频繁而繁华。

兰陵王雕塑 北朝考古博物馆
兰陵王高长恭,又名高孝瓘,北朝名将,貌美音容兼美,常戴狰狞面具震慑敌军。河清三年(564年),他率五百勇士于邙山大破北周和突厥十万大军,此战以少胜多,反败为胜,后世据此创作出《兰陵王入阵曲》流传千古。

北齐镇墓按盾武士俑 磁县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
这尊按盾武士俑,全副武装,威风凛凛。其形象表明北朝时期执政者高度重视军事力量,因当时战事频繁,军事实力为政权强盛的重要标志。

北朝佛教壁画
南北朝佛教鼎盛。398年北魏建都平城,兴佛教,建寺塔。439年统一北方,迁僧尼工匠至平城,云冈石窟始创。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弘扬佛教,建寺院,凿龙门石窟。534年东魏迁都邺城,邺城成佛教文化中心,周边石窟寺及考古发现证其地位。

魏晋南北朝为民族大融合时期,南北交融、华戒互鉴。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东魏延续此政策,北齐呈鲜卑化、西胡化趋势。
北朝壁画、陶俑、佛教石窟及造像中,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服饰,也有传统汉式仪服,还见中、西亚文化因素。邺城各族人民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发展。

邺城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东西方文化交汇。北齐后主擅龟兹乐、信袄教,印度高僧受皇室尊崇。北朝时期中、西亚文化特色装饰、乐舞、骆驼胡俑及珠宝钱币等再现东西文化交流繁盛。

北齐金饰冠 磁县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
这件北齐金饰冠出土于茹茹公主墓,现藏于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它长10厘米,重36克,呈火焰状,展现了西域精湛的金属锻造技艺。
透雕纹饰以莲朵和宝珠为中心,四周环绕缠枝花卉,花蔓间饰有莲花生童子和伎乐飞天。原镶嵌的宝石已脱落,但仍不失为一件艺术珍品。

东罗马拜占庭金币 磁县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
阿纳斯塔休斯一世(491-518年在位)是拜占庭帝国皇帝。钱币正面为其半身像,头戴羽冠,脑后垂绦带,身披铠甲,右手扛标枪,左手似持弓。背面为侧身带翼女神,手持长柄十字架立于平台上。纹饰以连珠纹表现细节。

东罗马拜占庭金币 磁县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
查士丁一世(518-527年在位)钱币正面为其半身像,头戴羽冠,脑后垂飘带,身披铠甲,右手扛标枪,左手持盾。背面为正面站立的带翼神像,手持长柄十字架立于平台上。纹饰以联珠纹勾勒细节。
茹茹公主墓出土的这两枚拜占廷(东罗马帝国)金币,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二者距铸造仅二三十年便现于北齐墓室,足以证明公元六世纪上半叶中西交通之发达,中拜往来之密切,为研究中西古代贸易交流的重要实证。

湾漳北朝壁画墓(复制)北朝考古博物馆
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的特别展厅1:1复原了湾漳北朝壁画墓(高洋墓)。该墓全长52米,包含37米长的墓道(两侧绘有壁画)、6.7米长的甬道和墓室。
壁画总面积达700平方米,仅墓道壁画就有320平方米,展现了北朝晚期高超的绘画艺术成就。

湾漳北朝壁画墓(复制)北朝考古博物馆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期,以高洋墓壁画为代表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当时礼仪制度、社会生活、绘画艺术及民族融合提供了珍贵实证,同时为隋唐盛世奠定了重要文化基础。
北朝考古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和精湛的展陈,生动再现了北朝时期的历史风貌与文化精髓。不仅展现了鲜卑文化与中原文明的交融,更凸显了北朝艺术的独特魅力。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