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爱情的绝唱,元曲艺术的巅峰:《西厢记》十大经典曲牌赏析

祺祥阅览生活 2025-04-30 08:55:34

在中国古典戏曲的浩瀚星河中,《西厢记》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七百多年(据考证,王实甫的《西厢记》创作于元成宗元贞、大德〈1295~1307〉年间)来以其浪漫的爱情故事、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华美的曲词艺术,点亮了无数读者的心。

这部由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杂剧,不仅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更被誉为“中国古典爱情文学的典范”。它讲述了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的惊鸿一瞥后,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最终成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奇。而支撑这一故事的,不仅是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有王实甫笔下那如诗如画的十首经典曲牌——它们是情感的载体,是时代的回响,更是艺术的不朽。

如果说《西厢记》的核心是“情”,那么这份情始于一场宿命般的相遇。张生与莺莺在佛殿回眸的瞬间,便注定了两人命运的纠缠。从“联吟”诗会的才情相契,到“寺警”危局中的生死相托,再到“赖婚”风波后的相思成疾,他们的爱情在红娘的机智斡旋下,历经波折却愈发坚定。即便面对崔母“门第至上”的逼迫与郑恒的恶意阻挠,二人仍以“但得并头莲,强如状元及第”的宣言,将爱情凌驾于功名利禄之上。

《西厢记》之所以超越前代同类题材,正在于其鲜明的反封建主题。王实甫借崔张之口喊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直指封建婚姻制度中门第、权势的虚伪枷锁。剧中,莺莺从矜持的闺秀成长为大胆的叛逆者,张生从痴情书生蜕变为为爱抗争的“志诚种”,而红娘更成为智慧与勇气的化身。这些人物不再囿于“才子佳人”的俗套,而是以鲜活的血肉诠释了人性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

王实甫,这位生平成谜的元代剧作家,却以一部《西厢记》名垂青史。他继承了唐宋诗词的典雅,又融汇了市井语言的生动,创造出“文采派”戏曲的巅峰风格。其笔下的曲牌,既有“碧云天,黄花地”的凄美意境,也有“颠鸾倒凤”的炽烈直白,更不乏“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般传世绝句。这些曲词不仅是剧情的注解,更是独立成篇的艺术珍品,将元曲的抒情性与戏剧性推向极致。

从佛殿初逢的惊艳,到长亭送别的断肠,再到金榜题名后的团圆,《西厢记》用十首经典曲牌串联起一场跨越阶级与礼教的爱恋。

下面,让我们循着这些曲牌的韵律,走进王实甫笔下的西厢世界,感受元曲之美是如何与人性之光交相辉映的。

1.【油葫芦】(《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原文

九曲风涛何处显?

只除是此地偏。

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

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

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

归舟紧不紧如何见?

恰便似弩箭乍离弦。

白话译文

九曲黄河的汹涌风涛,哪里最能显现其气势?

唯有此处最为壮观!

这大河贯穿齐梁故地,分隔秦晋疆界,扼守幽燕险关。

翻卷的浪花如雪,直拍长空;天边的秋云舒卷,与波涛相接。

竹索连缀的浮桥横跨水面,宛如苍龙静卧。

黄河之水东奔西突,冲溃九州;南北纵横,串联百川。

归舟在激流中疾行,是否稳当难以分辨,

恰似离弦的弩箭,一往无前!

赏析:

【油葫芦】一曲以雄浑笔力描摹九曲风涛,连用"弩箭离弦""雪浪拍空"等奇崛比喻,将奔腾水势具象化。动词"显""卷""响"层层蓄势,夸张手法突显黄河万马嘶鸣之态,于尺幅间尽展天地壮阔气象,尽显元曲豪放本色。

此曲出现在张生初到普救寺的情节中,通过渲染黄河的壮丽,既烘托了张生豪迈洒脱的性格,也暗示了他与莺莺爱情的开端将如黄河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此曲展现了《西厢记》语言艺术的巅峰:既以诗化的意境抒写自然,又通过磅礴的意象隐喻人物情感与命运。其雄浑与细腻并存的风格,成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被后世赞为“虽李太白复生,岂能加之哉”。

2. 【正宫·端正好】(第四本第三折)

原文: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白话翻译:

碧蓝的天空缀着白云,菊花零落铺满地面,西风呼啸刺骨,北方的大雁纷纷南飞。清晨时是谁将枫叶染得如醉酒般绯红?那定是离别之人 的血泪浸透而成。

赏析:

化用范仲淹词而更凄艳,"染"字被李渔《闲情偶寄》称为"曲眼"。清代毛奇龄考证此曲实为【滚绣球】首二句,可见版本流传之变。

3. 《越调·斗鹌鹑》(第二本第四折)

原文:

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白话翻译:

云层散开,晴朗的夜空显露出来,皎洁的月亮突然跃出天幕;晚风卷着凋零的花瓣,在飘满花香的台阶上凌乱翻涌。千万种离别的怨恨萦绕心头,无数莫名的忧愁堆积胸中。

赏析:

"冰轮"(明月)与"残红"(落花)构成清冷意境,金圣叹批注:"七字画出月魂,后文‘闲愁’句如银河泻地"。

4.《耍孩儿》(第四本第三折)

原文: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白话翻译:

泪水浸透衣袖,比白居易听琵琶时哭湿的青衫更湿。我们像伯劳和燕子各分东西,还未出发就先问归期。

赏析:

用白居易《琵琶行》典故和"伯劳飞燕"的比喻,写尽离别之痛。"先问归期"凸显痴情。

5. 《滚绣球》(第四本第三折)

原文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白话翻译

可惜我们相识得太晚,又怨恨离别来得太快!长长的柳枝系不住你的骏马,恨不得请求稀疏的树林挂住西沉的落日。马儿走得慢吞吞,车儿却匆匆追赶。刚结束了相思的煎熬,转眼又面临离别的开端。听到一声"要走了",手腕上的金镯子顿时松脱;远远望见送别的长亭,身子仿佛瞬间消瘦。这满心的离愁别恨,有谁能够明白!

赏析:

"迍迍行"与"快快随"形成动作矛盾,暗喻心理挣扎。"松金钏""减玉肌"的夸张描写,与《诗经·伯兮》"首如飞蓬"异曲同工。

6. 《叨叨令》(第四本第三折)

原文: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白话翻译

看到他们备好了车马,我心里煎熬难受,愁苦万分;哪还有心思梳妆打扮,用花儿、饰物装点娇媚容颜?只能准备好被褥枕头,昏昏沉沉地睡去。从今往后,衣衫袖口,只怕要沾满一层又一层的泪水。这怎能不让人烦闷至极啊?这怎能不让人烦闷至极啊?日后你可要记得,定要将书信一封接一封,急切地寄给我啊!

赏析:

连用11个"儿"化词和7组叠词,王世贞《艺苑卮言》赞其"市井语入曲而风致嫣然"。结尾重复句式增强戏剧性呼喊效果。

7. 《脱布衫》(第四本第三折)

原文: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白话翻译:

西风吹拂下,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寒雾笼罩着枯黄的野草,显得凄凉而朦胧。酒席上,他斜斜地侧身坐着,紧皱的眉头间尽是愁绪,整个人憔悴得仿佛被死亡笼罩着。

赏析:

这段文字是崔莺莺送别张生时的场景描写。通过"黄叶纷飞""寒烟衰草"的深秋意象,和"斜签坐""蹙愁眉"的人物形态,生动刻画出离人肝肠寸断的愁绪。其中"死临侵"是元曲特有的方言表达,意为死气沉沉、奄奄一息的状态。

"斜签坐"是元代特有的侧身坐姿描写,《元曲选》注:"状张生拘谨愁苦之态如画"。前两句对仗工稳,深得马致远《天净沙》笔意。

8. 《小梁州》(第四本第三折)

原文: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白话翻译:

我瞧见她眼眶里满是泪水却强忍着不让落下,生怕被别人察觉。突然瞧见我,慌忙低下头去,长长地叹一口气,装作整理素白的罗裙来遮掩。

赏析:

细节白描堪称古典文学"特写镜头","推整罗衣"的掩饰动作,较之《红楼梦》黛玉拭泪更为含蓄。

9. 《二煞》(第四本第三折)

原文: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白话翻译:

你不用担心自己才华横溢却时运不济,我只怕你中途变心另娶新妻。切莫像春去秋来的鱼雁般杳无音讯!我这里会托青鸾信使不断寄送书信,你切莫非要金榜题名才肯归家。这一点你定要牢记于心:若是在他乡遇到红颜知己,可别再像与我相处时这般留恋缠绵。

赏析:

连用三处俗谚,展现崔莺莺对科举制度的清醒认知。明代陈继儒评:"非但情真,更是识高"。

10. 《收尾》(第四本第三折)

原文: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白话翻译:

四周群山环抱,夕阳余晖中挥动马鞭。人间无尽的烦恼塞满胸膛,试问这些大大小小的车辆啊,又怎能装载得下这般愁绪?

赏析:此句以"山色"与"残照"勾勒苍茫意境,用"车儿载愁"的奇特意象,将抽象愁绪具象化。通过空间与载体的双重反差——天地之阔与车马之微,展现愁思之深重难载,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堪称以有形写无形的典范。"一鞭残照"被王国维评为"最得唐人绝句妙境"(《宋元戏曲史》)。车载愁绪的想象,较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更富戏剧动作性。

《西厢记》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选用曲牌达158支之多。这十支曲仅是冰山一角,但已足见王实甫"花间美人"般的语言艺术(明朝•朱权《太和正音谱》评)。

0 阅读:4

祺祥阅览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