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向箔”现身宇宙?武仙座方向,出现“二维化”的超新星

魅力科学君 2024-05-25 19:00:21

超新星爆发被称为“宇宙中最绚丽的烟火”,其爆发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堪比太阳终其一生产生的能量总和,其释放出的电磁辐射,甚至可以将其所在的整个星系照亮,以至于即使隔着非常遥远的距离,我们都可以观测得到。

在过去的日子里,这种现象曾经被多次直接观测到,然而并不是每一次超新星爆发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就是:在武仙座方向出现的一次“二维化”的超新星爆发。

此次超新星爆发被编号为“SN 2018cow”,它位于一个名为“CGCG 137-068”的星系之内,与我们的距离大约为2亿光年,最初由位于夏威夷的“ATLAS”望远镜于2018年6月16日发现,在意识到这是一次超新星爆发之后,它迅速引发了包括地面和太空中的众多望远镜的“围观”,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关于此次事件的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表明,“SN 2018cow”的光谱之中,几乎不存在氢和氦的光谱线,科学家据此初步认为,它可能是属于Ia型或者是Ib型超新星。

简单来讲,当一颗白矮星从外界(例如它的伴星)吸收到了足够的物质,以至于其质量超过了“钱德拉塞卡极限”(约为太阳质量的1.44倍)的时候,就会发生热失控的核聚变,进而发生威力巨大的爆炸,这就被称为Ia型超新星。

由于白矮星是中等质量恒星消亡后留下的致密核心,其构成物质主要是碳和氧,因此在Ia型超新星的光谱之中,一般就没有氢和氦的光谱线。

另一方面来讲,氢和氦是宇宙中的丰度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元素,它们占据了宇宙中可见物质(不包括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大约98%,所以宇宙中的那些大质量恒星,总是会拥有大量的氢和氦,而由于它们内部强劲的核聚变反所释放出的能量,会阻止其外层的氢和氦进入内部,因此当这些大质量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时,其光谱之中通常都会存在明显的氢和氦的光谱线。

但有一种大质量恒星却可能会是例外,这种恒星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5倍以上,当这种恒星演化到“生命末期”之时,内部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就有可能会变得非常大,以至于其外层的氢和氦都会被“吹”走,其留下的星核就被称为“沃尔夫-拉叶星”,当其发生超新星爆发时,光谱之中就几乎不会存在氢和氦的光谱线,这种超新星爆发,就被称为Ib型超新星。

然而科学家很快发现,“SN 2018cow”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特别亮,其亮度至少是普通超新星的10倍,最高估计值可达100倍之多。

第二个特点是:它的爆发过程持续时间特别短,其亮度在爆发后两天之内就达到了峰值,并在16天之后就急剧消退,而普通超新星的爆发过程,一般都要持续好几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

需要知道的是,Ia型和Ib型超新星,都可以算是“普通超新星”,所以“SN 2018cow”的这两个特点就令人难以理解了。

但事情还没完,因为在接下来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利物浦望远镜测量到的“SN 2018cow”的偏振光数据,重建了其爆发过程的三维模型,结果表明,“SN 2018cow”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的球形爆发,而是呈现为极为扁平的圆盘状形态,看上去就像是被“二维化”了一样。

不得不说,这样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浮想联翩,难道是“二向箔”现身宇宙了?

相信看过《三体》的人,都应该对书中描写的“二向箔”印象深刻,简单来讲就是,“二向箔”是一种强大的宇宙规律武器,它可以让三维空间以及其中所有的物质直接“二维化”,所以如果“二向箔”真的存在,那将超新星“二维化”也不是不可能。当然了,这只是我们的想象而已,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还是应该从自然形成这方向来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

实际上,科学家对此曾经提出过多种猜测,例如有观点认为,“SN 2018cow”的前身可能具有极高的旋转速度,如此一来,在发生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中,其中的物质就有可能会沿着赤道平面汹涌而出,进而形成极为扁平的形态。

也有观点认为,在发生超新星爆发之前,“SN 2018cow”前身的核心,可能会在剧烈的坍缩过程中形成一颗类似于磁星的天体,其异常强大的磁场,可能会驱动物质在发生超新星爆发时形成圆盘状的喷射。

还有观点认为,“SN 2018cow”可能并不是超新星爆发,而应该是一颗白矮星在被黑洞撕裂并吞噬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高能现象。

遗憾的是,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无法全面地解释“SN 2018cow”的奇怪之处,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科学家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4 阅读:937
评论列表
  • 2024-05-28 21:15

    也许整个宇宙都是由人类幻想出来的。。宇宙的形态由我们来决定.。这和观察者效应有些相似。但有可能更有意思的是。宇宙是虚假的。

魅力科学君

简介:解读科学知识,探索科学趣闻,感受科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