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这两年的日子过得有点魔幻,一边是2024年净利润暴跌30.9%到40.66亿,另一边高管彭永东和单一刚的年薪却分别飙到7.13亿和5.29亿。
三年时间彭永东的年薪从847万涨到7.13亿,翻了84倍;单一刚从685万涨到5.29亿,涨了77倍。这俩人加起来拿了近12亿,抵得上贝壳2023年净利润的三分之一。
搁别的公司这事儿早炸锅了,但贝壳愣是靠着"股权激励"的名头把这事儿给圆了过去。要说贝壳的业绩,那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2021年营收还有807.5亿,2022年直接跌到606亿,2024年虽然反弹到934亿,但净利润却掉了三成。

细看财报,存量房业务这个老本行出了大问题,2024年存量房净收入282亿,利润却少了10亿,直接拖累了整体业绩。新房家装这些新业务倒是涨了点,但根本填不上窟窿,贝壳的基层员工日子就更惨了。

现在搞什么"无底薪+借薪制",新人进来先签借款协议,每月从工资里扣几千块"预支款",业绩不好还得倒贴钱还债。某链家门店经理吐槽:现在开单提成被压到30%以下,平台抽成倒涨到15%,辛辛苦苦一个月挣的钱还不够还"借款',更别说社保、公积金这些基本保障。好多经纪人被迫挂靠深圳社保,实际工作地在北京,社保交在千里之外。

要说贝壳的发家本事--ACN合作网络,现在也变了味。当年左晖搞的这套模式号称能提升效率,结果现在成了平台压榨经纪人的工具。中介费一降再降,分佣的人越来越多,平台抽成却从12%涨到18%,有个上海的经纪人算过账一单200万的买卖,买家付2%佣金卖家付1%平台直接抽走6万,自己到手可能还没1万块。

贝壳的新故事是C2M模式,说要搞"以人定房以房定地"听起来挺玄乎,结果在成都拿了块地楼面价2.73万/m2,盖出来的房子最小的270m2最大的373m2,这哪是给普通人盖房分明是给有钱人定制豪宅。难怪有人说贝壳这是打着创新的旗号继续薅消费者的羊毛。
行业寒冬里贝壳的高管薪酬简直是个笑话,招商蛇口高管集体降薪50%万科郁亮月薪1万,碧桂园莫斌也跟着降薪。贝壳倒好彭永东一个人拿的年薪顶人家整个高管团队,更别说他们搞的股权激励。2023年彭永东光股权结算就拿了7.01亿,这钱要是分给45万经纪人每人能分1500多块。

现在的贝壳就像个臃肿的巨人,营收增长靠的是不断膨胀的人力成本。2024年经纪人数量突破50万,经营成本暴涨25.8%到705亿,每多招一个经纪人公司就得多花14万。但这些钱并没有转化成利润,反而让毛利率从27.9%跌到24.6%。说白了就是在用投资者的钱养肥高管,透支公司的未来。

左晖时代留下的价值观早就被丢到九霄云外,当年喊着"做难而正确的事",现在却干着"赚快钱"的勾当。C2M模式搞得乌烟瘴气存量房业务一塌糊涂,新房佣金涨到10%还嫌不够。贝壳的高管们大概忘了没有经纪人的拼命,没有消费者的信任哪来今天的万亿帝国?

说到底贝壳现在最大的危机不是业绩下滑,而是人心散了。当45万经纪人的生计和高管的天价年薪形成鲜明对比。当每单交易15%的抽佣逼得客户转身离开,这个曾经改变行业的平台正在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渊。留给贝壳的时间不多了,是时候放下镰刀重新找回初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