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素慢历史 2024-04-21 07:11:44

1958年毛主席来到河南视察,临走时特意邀请了7个县的县委书记召开会议。毛主席开会主要是为了下基层,了解百姓的生活,考察书记的工作。

毛主席亲自询问,县委书记们都准备万全。没想到南阳县县委书记魏兆铭,面对主席的4个问题,居然哑口无言答不上来。

会议一度陷入沉默,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不过主席走后,并没有问责魏兆铭。主席在会议上问了哪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背后到底蕴含了什么意义?

主席下基层,书记认真准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主席是新中国的开创者,他急于让全国人民摆脱生活的贫困。开国几年仍然存在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主席便下基层真正的了解民生。

1958年11月毛主席来到河南地区进行调研,后来因为特殊情况,不能去往剩余几个县调查。毛主席没有放弃了解基层工作的机会,他连夜通知了剩余几个县的县委书记,要求他们进行工作汇报。

南阳县县委书记魏兆铭听到消息,立马开始整理县内的各种资料。他在南阳县工作已久,1953年便担任了南阳县的县长。

魏兆铭对于南阳的工作十分尽心尽力,经常下基层和村民一起工作学习,在村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55年,魏兆铭担任南阳县县委书记。

对于毛主席的工作视察,魏兆铭十分有自信,毕竟他一直关注民生发展,不必临时抱佛脚,魏兆铭和工作人员连夜对近几年的南阳县发展进行了整理。

魏兆铭总共整理出近两本书的资料,各种情况标注的十分详细。第二天魏兆铭准时参加会议,虽然有些紧张,但信心满满。

除了魏兆铭外,还有6个县委书记参加了此次会议,他们都是准备了厚厚的资料,等待毛主席的“检阅”。

会议开始后工作人员先向毛主席介绍了各位书记,让主席对每个人有所了解。魏兆铭等人都是第一次见毛主席,难免有些局促和紧张。

主席看到他们的表情,主动和他们唠家常、打招呼,很快大家都放松下来。会议进入重要环节,毛主席开始对每个县的情况进行了解。

魏兆铭原本信心满满,没想到面对主席的四个问题,竟然一个都回答不出。

主席四个问题,令众人沉默

原本会议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轮到魏兆铭进行工作汇报时,毛主席却打断了他。“魏书记,南阳县流传着一句话,叫做二十八宿走南阳,你知道吗?”魏兆铭自然是知道这句话的,这可是南阳县的名句,老人小孩无一不知。

主席接着问:“那这二十八宿中谁排第一,你清楚吗?”这个问题把魏兆铭问蒙了,他不精通历史,更没时间去了解这种俗语。魏兆铭没想到主席会问这种问题,对于这种俗语,他基本听过之后就忘了。

主席看他的神情,就明白魏兆铭的想法,于是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是一代名相,关于他的躬耕地襄阳还是南阳一直争论不休,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要说诸葛亮更是家喻户晓,可魏兆铭那里研究过他的躬耕地啊!襄阳和南阳之间的争论,肯定都是为了给当地博个好名声,而南阳县委书记竟然并不了解。

魏兆铭实在汗颜,只能回答道:“这个问题我也不曾研究,并不知道。”其他人的脑袋都使劲压低,生怕下一秒叫他们起来作答。

场面陷入一片寂静,每个人心里都在打鼓。毛主席看到这个情况,便拿烟出来分给各位,让他们缓解一下心情。

主席发完烟后,点了一根吸了起来,顺便提出了第三个问题:“魏书记,诸葛亮最后为什么要选择定居南阳呢?”

魏兆铭头上的虚汗都要掉下来了,关于这个问题他一样是不知道。这时吴芝圃站起来为魏兆铭解围:“主席,这个问题我知道,我来回答一下吧。”

吴芝圃

吴芝圃讲述了诸葛亮的生活经历,又讲述了南阳的人杰地灵和文人墨客聚集的事实,最后又谈到了南阳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吴芝圃从诸葛亮如何逃出荆州,又来到南阳,层层递进。既回答了毛主席的问题,又讲述了南阳的历史文化。

主席在听吴芝圃讲述的过程中,时而点头认可,时而抽烟沉思,可见对吴芝圃的回答是很满意的。

魏兆铭看到吴芝圃对诸葛亮历史侃侃而谈,而自己身为南阳县委书记竟然一点不知道,实在是汗颜。整个人情绪十分低落,更加认真的去听吴芝圃的讲述。

本以为吴芝圃讲述完之后,毛主席会询问下一个人的工作汇报。没想到主席再次转向魏兆铭,向他询问了最后一个问题:“既然南阳的历史你不清楚,那我就问你一个民生问题吧!”

“南阳县一个人每个月能吃几两香油呢?”主席的提问震耳欲聋,敲击在每个人心里。县委书记一直在忙于整个县的整体发展工作,工、农、商等方面的发展和目标。

面对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最民生的问题,县委书记自然不会了解到如此细致。魏兆铭又沉默了,他意识到自己工作的各种问题。

“对不起主席,我现在才明白我工作的问题。不仅不了解南阳的历史,连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水平都不知道,这样的工作怎么能领导百姓们发展呢。”魏兆铭言辞恳切,在这场会议中深刻反省了自己工作的不足。

毛主席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跟他说:“要融入群众,融入生活,这样你才会热爱你治理的这片土地。”

过度重视政绩,忘记了民生

主席提问这四个问题,不是为了给魏兆铭难堪的。他是想让县委书记意识到工作的重点和重心,虚无缥缈的数据和资料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主席是想要百姓们脱贫致富,但是不是通过虚假的数据来脱贫的。主席下基层看到了领导的问题,看到了百姓们的情况。看似和政绩毫无关系的四个问题,实则正中问题要害。

毛主席不仅对魏兆铭问过这样的问题,也曾询问过温县的县委书记。温县县委书记同样是一问三不知,不清楚温县历史,不知温县的小麦专家,只知自己家里有几口人。

主席就是想告诉县委书记们,要脚踏实地地去了解民生,了解百姓。通过这次会议,魏兆铭明白了主席的良苦用心,知道了自己要重视的是什么。

魏兆铭回去后开始了解南阳的历史,懂得南阳每一块土地的特点和重要性。他开始走街串巷,和百姓们聊天、听取百姓的意见。南阳县在魏兆铭的带领下开始发展,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

魏兆铭为党和国家一直奋斗到1983年,工作中他一直时刻记得毛主席问他的四个问题。当初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成为后期鞭策他的力量。

退休后的魏兆铭

结语

毛主席的智慧是令人佩服的,他用简单的四个问题,就看到了事情存在的问题。

主席能够通过细枝末节发现问题,认识错误,及时改正,这样的远见不是谁都有的。主席同样有容人的气量,允许别人犯错,给予改正机会。

主席能够用四个问题,改变7个县委书记甚至更多基层领导的做事方法,为百姓民生带来更好的政策发展。这是主席的大智慧、大格局,一代伟人的形象豁然出现在人们心中。

0 阅读:14

素慢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