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前夫是新四军创始人,后改嫁副总理,女婿官至正国级,活到93岁

方圆文史 2023-12-28 16:08:14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多有志青年在我党的领导下纷纷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将青春和热血全部奉献给了民主革命事业,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出身商贾世家的“李又兰”,就是众多有志青年的杰出代表之一。

那么,她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李又兰,浙江镇海人,1919年11月出生。

其父‘李善祥’是一位有着正义感与爱国心的实业家,早年因不满南京政府的腐败统治,毅然举家迁往东北,致力于实业救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为了拉拢李善祥,曾对他委以要职,但李善祥坚决不受,不久后便称病回乡,并在家乡出资组织成立抗敌后援会、救护担架队等。

抗战全面爆发后,李善祥又积极出资支援抗战,并设立救助站,救助伤员和灾民。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几个孩子也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走上了革命道路,李又兰在兄妹中排行老二,18岁就报名参加了新四军,成了一名速记员。

由于那时候我军缺少打字机,也没有录音设备,所以无论是首长作汇报,还是会议记录等,全靠用手记,李又兰曾在上海念过中学,这项工作对她而言并不困难。

尽管在参加工作之初也有些不适应,但她肯学、肯干,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也能轻松应对。

1938年6月,李又兰因表现出色,组织上批准她入了党,之后又被提拔为速记班班长、新四军政治部巡视员等职。

在新四军工作期间,李又兰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时任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项英。

然而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俩刚走到一起不久,蒋介石就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幸运的是,在事变前夕,李又兰和军部的一些非战斗人员被护送离开了皖南,这才幸免于难,但她的新婚丈夫项英,却在这起事件中被叛徒残忍杀害了,年仅43岁。

从皖南撤出来后,李又兰先是到了上海,后又转到苏北,被安排在华中党校工作。

1942年初,华中局在苏北单家港召开了扩大会议,速记技术精湛的李又兰被调到了会上作记录。

而也正是因为这场会议,让她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伴侣——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

当时,张爱萍正坐在台下,张又兰则坐在主席台旁边的一张小桌子旁,认真的作着会议记录。

李又兰那清秀的面庞,加上她奋笔疾书的那股认真劲儿,深深吸引了张爱萍。

后来,张爱萍将军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更是直言不讳地说:

“……我觉得这个女同志长得很秀气,人也很聪慧稳重,有一种大大方方的风度,我感到这个人不错,便对她产生了良好的印象!”

哪里是“良好的印象”,分明就是深刻的印象,会议结束后,张爱萍便对李又兰展开了大胆地追求。

尽管那时候的张爱萍才32岁,但已经是我军的高级将领了,其前途不可限量。加上张爱萍身上那种成熟稳重、英俊儒雅的气质,更是吸引了更多年轻女同志的关注,李又兰就是其中之一。

很快,他们就相爱了!张爱萍将军还送给了她一个“特殊”的礼物——一把不锈钢匕首和军鸽腿上的银圈,当然,还有张爱萍将军那一颗无比炽热的心。

1942年8月8日,两人正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共育有3子1女,而且个个都很优秀。

长子“张翔”,早年曾在哈工大读书,毕业后参军,历任第二炮兵装备技术部部长、副司令员,2001年被晋升为中将军衔。

次子“张胜”也走上了从军道路,他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路做到了总参谋部作战部战役局长,大校军衔。退役后又从事军事方面的写作,曾著有《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一书。

三子“张品”虽然也从军,但他跟父兄不太一样,他很有经商头脑,因此在国防工办所属的新时代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属于央企高管,大校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女儿张志凯还嫁给了原政协主席俞正声,现都已退休。

2003年7月5日,张爱萍将军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从1942年携手到今天,他们相濡以沫走过了整整60多个春秋。

2012年2月2日,李又兰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35 阅读:17877

方圆文史

简介:文史专栏作家,历史文学研究爱好者,历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