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知青,改变了一个乡村盲人的命运,撮合他娶了个矮子媳妇

历年壹沫 2024-02-06 12:01:25

夏日午后,马王庄六队的院落里热闹非凡。几个知青男女坐在老树荫下乘凉,有的在剥玉米,有的在聊天。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二胡声,伴着一个洪亮的男声在说书。

“哟,这不是我们的大艺术家陈启明在表演么!”王保国笑着对其他知青说,“去看看我们的‘说书先生’!”

一群人来到院子西侧的牛棚,只见一个头顶白手巾、身着粗布衣的中年男子坐在凳子上,手中拿着二胡,旁边站着一个瘦高的青年,双目无神,但声音洪亮动听。

他正说到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段子,一手摇着铃,一手比划着,配合着二胡声,将情节描绘得惟妙惟肖。

“哈哈,老陈啊,又在练习说书啦!”王保国笑着招呼道,“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晚上到我们院里为大家作一场?”

青年微微一笑,用标准的中文回答道:“多谢您呀王师傅,我得再练好几天,才敢在大家面前表演。”

这瘦高的青年就是陈启明,马王庄六队社员王大爷的养子,一个天生失明的乡下青年。一群知青的出现,打开了他通往说书艺术之路的大门。

两个月前,王保国带着8个济南市的知青来到河南省鹤壁市马王庄插队落户。他们被分配到六队居住,住在土坯房里,跟着社员们一块儿干农活。

刚来的那几天,王保国常一个人在院子里散步。初夏的夜晚,风声阵阵,蝉声不绝于耳。静静的院落里偶尔飘来一阵悠扬的二胡声,王保国听了,追随着音乐声来到院子西头的牛棚前。

只见牛棚门口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手中拿着二胡,仰头对着夜空吹奏。旁边站着个身材高挑的青年男子,双目紧闭,静静听着。

王保国上前搭话,原来这个老者就是六队社员王大爷,青年是他的养子陈启明。陈启明生下来就失明,父母早亡,是王大爷把他从小带大的。

王大爷虽老迈,但很喜欢吹奏二胡,陈启明天资聪颖,从小耳濡目染,对音乐颇有心得。

三人简单交谈后,王保国便经常带其他知青来这里聊天问长短。陈启明虽然看不见,但健谈活泼、诙谐幽默,加上嗓门洪亮,很快就跟大家打成一片。

一天夜里,王保国来到牛棚时,看到陈启明在那说书。他声音洪亮,将一个古代爱情传奇故事说得绘声绘色、深情款款,引得众人拍手叫好。

王保国听后大为惊喜,赞叹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演天赋。当晚,王保国跟陈启明聊起城里的盲人说书师,想到一个主意:教陈启明说书、唱戏,或许可以成为他谋生的好手艺。

陈启明一听大喜过望,连声道谢。王保国从此开始指导他,先选择了当时很热门的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从头教他背诵人物故事和语言结构,再训练他的语调和表演。

陈启明凭借过人的记忆力和语言天赋,进步神速。没过几天,他已经可以流利复述《水浒传》前几回的剧情了,配合二胡声,说起书来引人入胜。大家都夸赞此举是王保国的一片好心,给了陈启明一个开启新世界的机会。

经过一个月刻苦训练,陈启明终于可以熟练讲述《水浒传》开头几回的故事情节,开场白和人物对白也烂熟于心。众人决定让他在六队场院里试试首场演出。

这一天,六队的男女老少都来参与这历史性的盛况。陈启明穿上知青们凑合缝制的唐装,头戴手巾,手持铃铛。

王大爷坐在一旁,吹奏起沧桑的二胡曲,陈启明鞠躬开场,开始以标准的说书腔调娓娓道出三打祝家庄的故事。

他将每个人物的语气和口吻都模仿得惟妙惟肖,配合生动的表演手势,将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故事讲完,院里响起热烈的掌声。陈启明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信的笑容,他感谢大家的喜爱与肯定,决心要把《水浒传》全书学完,用说书打动人心,也为自己谋得一技之长。

在场的每个人,都为陈启明感到由衷地高兴——这个淳朴善良的乡下少年,因为有人发现并激发了他的才华,让他在人生的旷野里,看到了通往蓝天的道路。

陈启明的首场说书大获成功,从此他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王保国和其他知青的支持鼓励下,他开始在马王庄及周边村落进行说书表演。

起初,陈启明还有些羞涩,需要王保国等人陪同。但后来他逐渐积累了经验和信心,可以自主前往各地说书。

他凭着过人的记忆力,逐渐掌握了《水浒传》的全貌,每次讲述都能根据听众的反应灵活调整。乡亲们听他说书,非常欣赏他的语言天赋和对故事的理解与诠释,纷纷给予好评。

渐渐地,陈启明在当地建立了口碑,成了一个小小的“明星”。他的说书事业初具规模,靠这门手艺开始养活自己和老父。

尽管生活还是拮据,但陈启明心里充满快乐和成就感。他时时感念知青们的恩情,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的陈启明。

一日,王保国向陈启明提起了马家的小闺女马丽容。马丽容生来患有侏儒症,个头只有一米多,行动不便。村里没有人聘娶她,她和她父母很是愁苦。

王保国说:“丽容是个可爱善良的好丫头,我看你们两个很般配。你若能娶了她,那她父母必定感激不尽,你和老王爷的生活也会有人照应了。”

陈启明红着脸说:“我也正想找个伴儿呢。丽容姑娘我还真没见过,不知她答不答应嫁给我这个瞎子。”

第二天,在王保国的撮合下,两家父母见了面,马丽容也同意了这门亲事。她不在乎陈启明的眼疾,只求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知音。两老 hearing此大喜过望,感激王保国的好意,让年迈的他们也看到这对苦命鸳鸯终成眷属。

陈启明和马丽容的婚礼很简朴,但洋溢着乡村的热闹与祥和。王大爷看着养子娶到心仪的伴侣,终于放下了多年的牵挂与忧虑。陈启明也打定主意,要倚靠自己的双手创业,让老父享福度晚年。

婚后,陈启明外出说书赚钱,马丽容在家相夫教子,照顾老王爷起居。老王爷看着他们恩爱模样,夸马丽容是媳妇中的龙凤胎,日子过得无拘无束。

有了马丽容作伴,陈启明说书的事业更加顺遂。他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说书艺人,每逢节日或集市,总有人起哄让他上台说书。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老王爷笑说,他俩全仰仗王保国的提携之恩。

两年过去,知青上山下乡的政策结束了。王保国接到通知,要到济南国棉厂工作,必须离开马王庄。

临行前一晚,王大爷和陈启明来到王保国住处,要为他饯行。陈启明扶着老王爷跪地,向王保国三叩九拜,感激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您是咱家的恩人!”陈启明哽咽道,“您开启了我的说书之路,又给我撮合了好归宿......这份恩情,我陈启明吃你的、用你的,这一辈子也报答不清!”

老王爷也红着眼眶说:“小王啊,你走了,咱家就亏缺了一门神。去吧,少年人要闯荡出一番事业!有机会再回来看看咱们老骨头。”

第二天清晨,王保国顶着朝阳,来到汽车站。远处,陈启明的洪亮嗓音穿云裂石,为他送行:

“英雄别姑苏,一身报国情啊......”

王保国眺望着马王庄,泪水在眼眶打转。这里有他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有他引导一个乡下少年走上说书之路的初心。虽然要离去,但他知道,陈启明和老王爷会好好生活下去,成为这片土地最动人的故事。

1 阅读:172
评论列表

历年壹沫

简介:历史上最突出偶然的机遇,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