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国祚51年为何如此短命?司马家做的这两件事,摧毁天下人信仰

观图文读历史 2024-05-21 05:52:16

西晋三位皇帝

晋朝作为一个历史王朝,说实话在国内历史爱好者的群体里面可以说确实名声不显,一方面是各种文治武功可以说都非常的“拉胯”,实在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东西,正统的西晋更是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为何一个王朝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

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实际上只是“窃取”了曹家的“果实”,所以国祚不稳,但是这话说实在的站不住脚,毕竟曹家的皇位也是从东汉那里强行“禅让”来的,谁也没有比谁好到哪里去。

所以另外一种观点就被提了出来,那就是建立这个王朝的司马家,他们所干的事情,实在是不太光彩,为后来自己皇朝的灭亡,甚至全族上下遇难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1

褪去的“光环”

大儒董仲舒

毕竟我们现在都知道,古代的那些统治者们,往往都需要给自己制造出来足够的合法性。毕竟他们想要长久的维护自己的权威和神圣性,一般都会会给自己附加上一层浓厚的“光环”。

而当时真正去执行这个逻辑设计的群体,其实就是“儒家”。特别是随着汉武帝接受了当时大儒董仲舒的提议,接受了他的那一套“天人感应”理论,成功的给自己家的皇权赋予了一种浓厚的“神话色彩”。

这是基于这一套逻辑,汉朝的江山虽然几经波折,但是仍然延续了几百年之久,虽然不是没有人当上了权臣甚至行废立皇帝之事,甚至有王莽这样的篡位者,但是都敌不过当时的人心向背,只要皇帝“有德”天下很快就可以平定。

魏文帝曹丕

按照正常的道理,后来者即便从刘氏的手中接过了这一套东西,只要操作得当,仍然可以长久的维持自己的江山。比如说曹魏就基本上保留了汉朝的这一套逻辑,即便是曹丕再心急曹家再有权势也是老老实实的等刘协禅位给他们。

这都是长期接受了儒家的教导,已经在人的心中形成的一套等级逻辑的“上下纲序”,能让当时手底下毫无根基的曹叡也能妥善的接管留下来的“帝国”。其实这种东西说穿了也不复杂,本质上就相当于是权贵和皇帝之间的一种默契。

曹操梦到“三马同槽”

但是很明显,司马家的路子恐怕比大家想的还要野,他们用了两件事情,成功的“破除”了这种基于原始的朴素价值观形成的“惯例”,彻底的为自己家族未来的覆灭留下了祸根。这两件事就是“洛水之誓”和“曹髦之死”。

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在著名小说三国演义当中,司马懿作为的形象由于是近乎于“主角”的诸葛亮对立面的存在,所以一直以来可以说在大家心中都是一个“反派”的印象。

但是该说的是在历史上,年轻的时候司马懿还是一个“心向大汉”的好青年,我们也别管他当时是装出来“待价而沽”的还是当时真的是不想给“汉贼”曹操贡献力量。我们看行动就知道,曹操第一次去征召他的时候就是装病躲过去的。

2

“装病达人”的隐忍一生

司马懿装病

该说不说“装病”这个技能,司马懿确实掌握的很好,但可能确实是太好了,导致未来很多大将连用都不敢用了,毕竟他们担心自己一用就会被皇帝给联想到司马懿的事迹上面。比如说大唐军神李靖,就因为李世民一句“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吓的出了一身汗。

而在整个前半生,司马懿可以说确实“忠心耿耿”,对于那位曹丞相是非常的忠诚,更是一手策划了曹丕的上位之路,更是被后来的曹叡设为“辅政大臣”。可以说着看这些履历的话他无疑是曹魏的能臣,可一切都随着曹叡的离去开始变了。

虽然身体不大好,但是曹叡的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用民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病龙也可御蛟”。在他的统治下,差一点就可以终结整个三国,彻底开创大魏的皇朝,可惜的是没有如果,由于没有节制的享乐,早早地他的身体就垮掉了。

曹叡托孤

但是他在最后的关头,却犯下了一件非常重要的错误,这个错误直接葬送了他们家的江山——他选择了曹爽和司马懿作为他儿子的“托孤大臣”,而且重点还不是选了司马懿,而是选了曹爽这个“志大才疏”的货色,以曹爽的能力根本没有办法制衡司马懿,只能被他暗中坐大。

最后的结果就是,战斗力强的军队,上上下下都被安插替换成了司马懿的亲信。而曹爽不仅没有足够的军队支撑,还因为自己的嚣张跋扈的行事风格得罪了朝堂上下的豪门,最后司马懿发动了自己的“装病”技能,成功的骗过了曹爽,然后一举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得了政权。

指洛水为誓

其实这个过程都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在这个事情里,他干了一件对后世影响非常恶劣的事情,在突袭政变夺取了政权以后,当时权势还不稳妥的司马懿给曹爽许下了一个诺言,告诉他只要投降就既往不咎,为了让他相信,还专门对着洛水发下了誓言。

对于那个时候的人来说,心中还有着非常深重的对于大自然的敬畏,认为这种“誓言”是一种非常“神圣”的东西,而且当时的人对于信义非常的推崇,谁如果背信弃义了很可能被万民唾骂的,所以曹爽觉得就这样也还可以,没有听信部下的劝说,投降了。

高平陵之变

但是不听专业人士劝告的结果,就是全家都被杀了个精光,朝堂和军队的权势彻底被司马懿给夺走了,但是这个行为也让洛水彻底蒙上了一层阴影,后世往往就会用“指洛水为誓”暗示誓言不可信,同时也让司马家彻底的失去了“诚信”。

这还不算完,比起他儿子干的事情,他这一出也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虽然说在汉朝的时候皇帝被暗害也没有少发生过,远的那些宦官暗害皇帝就不说了,就说离他们近的就有刘辩遇害的例子,但是这些都是阴谋发生在幕后的。

3

帝血溅宫墙

曹髦之死

所以对于很多人,特别是中下层的人士来说,皇帝这个招牌还是非常的有“含金量”的,比如说强如曹操,也会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司马昭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作为皇帝的曹髦在皇宫外,被一个下属的偏将刺死了,这样一幕给那个时代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这一次再也不是随便搞搞就能摆平的事情了,毕竟无缘无故当街干掉了皇帝这种事,在当时的冲击力实在是太大,就连司马昭本人都差点背不住。不过好在积累还在,但是为了安抚朝廷内的大世家让他们继续支持自己,就必须给他们更多的好处。

而结果就是,他们打开了另一个“魔盒”,那就是彻底搞成了“九品中正制”,我们都知道这个东西怎么看都是一个固化社会结构的产物,最初的时候多少还能”品德和门第“双重参考。但是到了西晋的时候,就已经彻底沦为了一个被世家控制的工具,基本只看门第,不看才能了。

在这种制度下,对于有志于通过官途施展抱负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了,毕竟这种东西的结果就是,如果你出身的门第不够好,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从东汉末年兴起来的文人志士拯救国家的志气,可以说是被彻底打没了,再有学问也不如世家出身的傻子。

这一连串的操作带来的遗毒也可以说后患无穷,毕竟这些在当时可以说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深刻的改变了一个时代,让无数从小学习孔孟之道的读书人出现了“信仰崩塌”。毕竟当他们发现,一个弑君背主,无忠无信的家族也能上位当上了皇帝。

魏晋清谈

在他们发现世道实际上已经彻底的“礼乐崩坏”之后,就开始了沉浸在“谈玄弄道”狂士遍地的“魏晋风流”时代。看似潇洒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文化阶层对于自己的“立身根基”彻底的失望,不再追求过去的那些圣人治国之道。

转而寻求从“玄学”角度开解自己,不愿意同流合污的人就开始清谈,或者“吃散”发癫当狂士。最后的结果就是:上层全是世家出来的那些只会给家族捞好处的平庸之人,而有能力治理的文人们放弃了这个时代。

就这样的王朝怎么可能不快速的覆灭,怎么能不短命呢?西晋建立没多久,这个新生的政权就被北方传来胡人的马蹄所踏破,这些几乎在整个汉朝都被“吊打”存在,也即将借助这个腐朽的王朝,开始登上中原历史的舞台。

参考资料:

【1】封面新闻 - 2021.10.26《魏明帝能用好司马懿,托孤亡国这事从曹丕就错了|文史笔谈》

【2】《三国志·曹爽传》

【3】《晋书》·卷三十四

【4】《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帝纪

0 阅读:1

观图文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