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国蜀粉来说,一直有个争论,法正和诸葛亮谁才是蜀汉第一军师?这问题怎么说呢,虽然诸葛亮名义上是军师,但他干的就不是军师的活。打个比方,不说政务只论军事,如果诸葛是蜀国陆军元帅,那法正就是参谋长。
诸葛虽然也出主意,但他出的都是战略方针性质的,比如隆中对,说争夺天下必须以荆州和益州为根本,但如何夺取益州,没说,没这么细。隆中对那是什么时候,刘备入蜀又是那年,你不可能提前几年,就把分几路进军,带多少粮食都定得一清二楚。
法正就专擅干这种,他一拜访刘备就说了,可以借打张鲁的理由光明正大入蜀,并给出了详细计划。比如有个细节是,刘璋也不是全无抵抗,有个叫郑度的人,就给刘璋出主意,说打败刘备并不难,刘备孤军远入,粮草是个大问题,只要把梓潼巴西两郡的人,全部迁到涪水以西,烧掉一切粮食,连野菜都别给刘备留下,要不了一百天,刘备肯定支撑不住,自己就退了。
这条坚壁清野正中刘备弱点,刘备赶忙问法正怎么办,法正胸有成竹地说别担心,刘璋要是能听,他就不是刘璋了。法正的理由是益州之地,全赖蜀郡,巴西梓潼两地没有了,等于益州去了三分之二,刘璋要是有这胆量和魄力,我干嘛还巴巴请你来?果然,刘璋一听就气不打来一处来,狠狠教训了郑度一顿,将他废黜为民。
最能体现法正作用的是汉中之役,听说刘备入蜀,曹操急忙点起大军,亲征汉中。张鲁的抵抗意志一点也不坚定,如果看过我其它内容应该知道,曹操是个隐藏很深的道教徒,甚至跟黄巾军主教太一教都有关系。张鲁象征性抵抗了一下,把库房锁好等着曹操接收,果然,张鲁投降后获得的封赏和待遇,无人可比。
曹操拿了汉中,这对刘备来说,不亚于一柄悬在脑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要不傻都能明白,如果仅为一个汉中,曹操根本犯不上亲征,随便派个大将就行。早在刘备入蜀之前,曹操的确打过汉中主意,那时拟定的主帅是钟繇。
所以蜀中一日数惊,不是惊喜,而是惊吓,人人都清楚,曹操大军在汉中稍作调整,一定会杀到四川来。曹刘是一辈子的对手,互相太熟悉了,曹操知道想要灭刘备,必须一鼓作气,绝不能给他喘息的机会。刘备刚夺四川,立足未稳,人心未附,这是最好的机会,如果现在打不下来,将来只会更难。
对刘备来说,更要命的是盟友也出了问题,孙权为了争夺荆州,派吕蒙攻打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如果同时受这两家攻击,就算刘备多生八只手,也很难幸免。刘备只得妥协,忍痛重新划分荆州,割让长沙、江夏、桂阳三郡给孙权,自己留了半个南郡和武陵零陵。好不容易对付完孙权,刘备调集兵力回四川布置防御,却听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曹操撤兵回邺城了。所有人都长出了一口气,包括刘备自己,法正却说这是夺取汉中的大好机会。
法正的理由非常简单,也非常出人意料,曹操没有进攻益州,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他后方一定出了大乱子,必须亲自赶回去收拾。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法正的剖析直入要害,即便是打了一辈子仗的刘备也折服,于是不顾疲惫,亲征汉中,果然一举拿下。
所以连诸葛亮都说,当时主公在公安,北面担心曹操,东边担心孙权,家里还有个舞刀弄棒的母老虎,狼狈得不行,法孝直一来,主公立马如脱了缰的骏马,翱翔冲天,变成了汉中王。说来说去都是法正,没有他,这一切都如同做梦。夷陵之战的时候诸葛也说,如果法正还活着,只有他能劝住主公,就算劝不了,也不至于有如此惨败。
但仅凭这个,就能断定法正比诸葛更厉害吗?一点都不能,就像前面所说,俩人根本不在一条线上。诸葛是什么人呢,如同他的志向一样,管仲那样的良相,比作军事,就是乐毅一样的良将,而法正是做不了将军的,为什么?因为他的私德不好。
法正立功扬名之后,就开始大肆报复,以前跟他结过怨的,那怕只是吃个饭拌句嘴这样的小事,都杀了好几个人。这种脾气怎么做主帅?名将有个必备要素,就是领导力,奇谋诡计想要实现有个前提,治军要严,如果给法正当统帅,还没打内部就先乱了,部下直接绑了你去领赏金,再多奇谋也没施展空间。
诸葛亮是将军,令出如山三军威服,而法正最多是个参谋长,只一门心思琢磨怎么干翻敌人。诸葛其实跟刘备曹操差不多,他是个领导者,而法正则是贾诩郭嘉一类人物,恃才傲物,放荡不羁,也因此常常能想到普通人想不到的角度,石破天惊。你问三军统帅和参谋长谁更厉害,这没法比,我只能说两者做到极端都不容易,都很厉害。
但很明显,从古至今,更缺的是将才,而非参谋。有句古话叫“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没有好参谋,没有奇谋,不是打不了仗,只是过程可能曲折一些,代价大一些,而没有将才,你连一支像样军队都组织不起来。
所以说不要把法正吹捧得太高了,他只是偶尔产生的灵感火花,但火花始终只是火花,跟诸葛几乎以一己之力,凝聚刘备死后的蜀国人心,奠定蜀汉数十年基业之功,没得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