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司令与旅长意见不统一,行动磕磕绊绊,上级问:你俩有什么问题

从阳化石 2024-05-24 07:12:05

1945年11月,晋冀鲁豫军区6纵成立,王宏坤为司令,王近山、韦杰担任副司令员,下辖16旅旅长韦杰,17旅旅长石志本,18旅旅长肖永银。

在后来的作战中,纵队领导班子以及旅级领导班子也进行调整,王近山担任纵队司令,杜义德担任政委,韦杰不再兼任旅长,尤太忠接替,17旅旅长改为李德生,18旅旅长不变。

在作战中,韦杰与肖永银在一起工作时,有些“磕磕绊绊”。

1946年,刘邓大军到外线作战,出击陇海线,6纵负责打兰封。原本王近山将打兰封的任务交给18旅肖永银,其他2个旅打配合。可副司令兼16旅旅长的韦杰要过来这次战斗任务,让王近山为难,肖永银心里自然也有芥蒂。

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韦杰成为专职副司令员,尤太忠担任旅长。在转战鄂豫皖根据地时,6纵作战部署进行调整,纵队副政委鲍先志带领16旅在英山、罗田一带,掩护根据地工作的展开,纵队政委和韦杰率领17旅和18旅活动在黄梅、广济、黄安、光山、孝感等地活动。

韦杰带领纵队参谋程永芳和警卫班,随18旅行动,他们的任务就是在黄安、大悟等地区寻机歼敌,策动敌人掩护军区机关。

在行军作战途中,副司令员韦杰与旅长肖永银在对敌方面意见不一致。三面都有敌人,向哪个方向行军,肖永银想部队停下来派侦察兵去三个方向侦查一番在决定,韦杰认为这里不安全,可以撤退等侦察兵汇报后在转头行军。

是去是留,考虑到部队疲惫,来回奔波反而会让部队疲惫,最终选择留下等待。第二天早上,得知三面敌情后,肖永银决定向西进发。

抵达大悟地区后,他俩来在打不打大悟问题上产生不同看法,作为副司令员的韦杰主张打,理由是18旅每天在敌人缝隙中昼伏夜行,钻来钻去,认为形势需要18旅打一仗,要放手一战,才能寻求战机。

肖永银表示先不打,看看敌情再说,如果打也不能全部都打,一部打,一部随时增援。大悟被一个团打下后,也引起敌28师的注意,向18旅扑过来,部队一边打一边撤,符合上级交给他们牵制敌人任务的精神。战斗很顺利,也随着他们的作战意图发展。

部队完成牵制撤退任务后,到王家店夜宿。旅直属部队如政治部、供给处、卫生处200多人在王家店,司令部在3里外的地方歇脚。

在布置警戒时,忽略了认为可靠的后背。此前上级就提醒18旅,这一带有敌整编11师活动,而且下落不明,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可敌人便衣队却发现了18旅直属队的行踪,敌人获知后调部队过来,敌我双方开始战斗,可直属队不是作战部队,战斗力有限,很快陷入困境。如何处理,是救是撤,部队主张不能撤,要把直属队救下来,可仅凭我2个团与敌人王牌主力抗衡,可能不但救不出,还把救援部队搭进去,如今就是撤退。这让肖永银心里十分难过,从来没有遇到如此的情况。

部队一番突围后,与主力部队汇合,见到刘邓首长,要求处分自己。首长得知情况后,并没有说什么,首长们知道这时候不是处分的时候,也不希望他有太多的负担。政委问他:你跟韦杰,有什么问题没有。

这话如何说呢?前去找首长要求处分的只有肖永银,副司令韦杰没有去。尽管俩人在行动上有分歧,但他并说,表示:没大问题。首长听到了也表示欣慰。按说行动出现问题了,韦杰和肖永银应该一起去汇报工作,当时韦杰在总结此次的作战。

尽管18旅不是韦杰一手带出来的部队,可他毕竟是这支部队的首长,这次规模不大的战斗,让韦杰、肖永银都铭记于心。

没多久,上级调韦杰担任华北14纵队司令员,离开6纵,而肖永银带着18旅继续转战鄂豫皖作战。1948年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野围困黄维兵团,黄维兵团就是以整编11师为基础而来,对于肖永银来说,这是到了算总账的时候了。

中野对黄维兵团形成包围,组成三个突击集团,南集团在6纵司令王近山领导下进行作战,最后,加上华野部队配合,打开突破口围歼了敌12兵团,整编11师此时改编为18军不复存在了。尽管后来国民党军组建18军,可已经不是过去骄横一时的敌五大主力了。

2 阅读:625

从阳化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