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时候,中央开始给将军们授衔,一共选出了十位,给他们颁发了大将军的荣誉。打那以后,大家都习惯叫他们十大将军。
其实,在中央评选大将的时候,并没有硬性规定说只能选十位。那时候,负责这事的人心里已经有个大概的圈子,挑了些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出来。
在选大将的时候,一共有15个人被提名。但到最后,只有10个人进了候选名单,剩下的5个人就没能当上大将。这对他们来说,肯定是挺遗憾的。那么,这5个人到底是谁?为啥没选上大将呢?
落选大将名单中的头一位是萧克,这确实挺让人遗憾的。说实话,就萧克那经历和功劳,本来很有可能当上大将的。他出生在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家庭,年轻时为了国家,放弃了笔杆子拿起了枪杆子。后来,他历经艰辛,终于加入了北伐军的行列。
年轻的萧克,在北伐战场上开始被人们注意到。正当他打算大展拳脚之际,蒋介石却发起了反革命的大动作。萧克果断选择了跟国民党划清界限,从此他坚定地站在了共产主义这边。他参与了南昌起义后,一路南下,到了广东那些地方去开辟党的活动区域。在红军刚开始的那段日子里,萧克可是出了不少力,特别是在湘南、宁都这些关键时候,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萧克特别擅长建立根据地,多年来,他跟着部队到处打仗,同时还不断开拓新的革命区域,取得了不少功劳。在党内,萧克是大家公认的明日之星,他29岁那年就当上了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这么年轻就挑这么重的担子,在党内真的不多见。
抗战那会儿,萧克当上了120师的副师长,还在党的好几支关键部队里挑了大梁,这样的经历,一般人可真比不上。按军队里的老规矩,能在三大主力师里混上个重要位置,往后封个大将,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可结果呢,萧克后来没当上大将,这让好多人都纳闷了,咋回事儿啊,他怎么就没选上呢?
萧克本来前途一片光明,但可惜他的脾气性格给自己惹了不少麻烦。他这人性格有点奇特,身上的书生气让他老做一些不太明智的决定。早些年,党内经历了好几轮整风,还有权力的较量。在这个过程中,萧克好几次都判断错了形势,结果他在党里的地位就逐渐被排挤到边缘了。
抗战那会儿,他呆的部队主要是守着中央,没怎么上前线打仗。等解放战争打完了,萧克就在后面忙建设,忙了好一阵子。这样一来,他在战场上出彩的机会就少了很多。所有这些事情加在一起,最后就让萧克在授军衔的时候没能拿上大将的头衔。
没被选为大将的是王震,这事儿在党内闹得有点小风波。就拿同样被封为大将的许光达来说吧,他拿到军衔的时候,直接说想把这个大将的衔给退了,他觉得比起自己,王震才是更应该戴上这顶帽子的人。
他的话说得在理,王震无论论资历还是论功劳,都有资格当上大将。早在红军那会儿,王震就凭着一大堆的贡献,当上了红六军团的政委。
早些年,他在湘赣一带建立了革命的大本营,效果杠杠的。接着,在长征路上,王震带着队伍,一边负责探路,一边扫除挡道的敌军,让中央红军的长征之路畅通无阻。打那以后,王震就成了党内的一名猛将。到了抗战时期,紧急关头,他被委以重任,当上了120师359旅的旅长。
王震的任务可不只是守护中央的安全那么简单,他还接到了上面的指令,领着全军战士去了南泥湾开垦种地。他领着大家伙儿,在那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结果收获了不少粮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部队伙食的难题。
后来,他不停地在各地奔波,一边和敌人打仗,一边建立新的革命区域。在解放战争那会儿,王震在西北多次立下大功,打败了好多厉害的对手,给国民党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接着,他带着部队一直往西边走,穿过了沙漠和戈壁,接连解放了青海、新疆这些地方。
王震这辈子走遍了中国的各个角落,为咱中国的革命立下了大功。到了1955年评军衔那会儿,王震的条件相当不错,完全有资格当大将。他是红六军团的代表人物,他和许光达谁当大将都挺合理。但结果呢,中央定了许光达当大将,王震心里可能有点不是滋味。不过话说回来,就连萧克他们也没当上大将,王震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事儿也还算说得过去。
第三位介绍的是宋任穷将军,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投身革命。后来,他还率领着队伍参与了毛主席号召的秋收起义。自那以后,他始终坚定地跟随毛主席的脚步。队伍经过重新整编,他顺利成为了里面的核心成员之一。
宋任穷真是个多面手,军事上有一套,还特别会栽培军事人才。长征结束后,他加入了陕北红军,和刘志丹一起搭档。后来刘志丹不在了,宋任穷就接过了他的担子,带着陕北红军继续干革命。
不幸的是,在向东进军的路上,他们部队的人员大幅减少。尽管上头还是保留了他们的组织,但经过重新组合后,宋任穷带着剩下的战士们加入了716团的二营,他的身份也从军长变成了团长。从那时候起,宋任穷在队伍里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
在抗战和解放战争那会儿,他先后挑起了政治部主任等担子,慢慢从前线战场上退了下来。宋任穷那会儿主要待在后方,负责搞政工这些活儿。虽然他亲自上战场杀敌的机会变得很少,但他压根儿没往心里去。只要能给革命出份力,他就觉得挺知足了。
宋任穷特别擅长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在打仗那会儿,他把后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给前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没当上大将,其实也不难理解。评选的时候,他的军事职位没达到要求。这些年,他在军队里立的功劳不算特别多,就算是在做政治思想工作上,跟罗荣桓这些人比起来,也稍显不足。
所以,宋任穷没能当上大将,这事儿挺自然的。毕竟,他那一身的资历和以前的功劳都在那儿摆着,中央也没亏待他,念在他以前的付出,给了他上将军衔。
没能入选的第四位是张宗逊将军,说起来真有点可惜,他可是个经验丰富、立下不少战功的老将。张宗逊很早就加入了革命队伍,1926年,他还是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就入了党。从那以后,他就铁了心跟着共产主义走。
后来,在秋天的那次起义里,他立了好多战功,跟着毛主席一块儿上了井冈山。他那过人的本事,没多久就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在井冈山的那段日子,他们俩关系铁得很,经常躲到一间房里聊到大半夜。张宗逊还是毛主席第一个警卫连连长呢,这人不但有勇有谋,碰到要拼命的时候,他绝对不含糊。
一开始,张宗逊主要是干保卫这块儿的,很少有机会亲自上战场去打仗。虽然保卫工作也挺关键,但主席心里清楚,他有更大的本事,不能老让他在自己身边打转。
之后,张宗逊当上了120师358旅的旅长,开始有机会自己带兵打仗。他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抗战那会儿立了好多战功,军事本领显露无遗。他打仗厉害,带兵也有一套。刚接手部队时,手下也就五千来人。等再回到延安,队伍已经壮大到一万多人了。
主席瞅了眼他的成绩,心里头乐开了花,夸他这些年可是没少出力。但是,毛主席对张宗逊知根知底,直接指出了他身上的短板。
跟党内那些雷厉风行的将领比起来,张宗逊给人的感觉更加温和。上了战场,他这种性格很容易让他在关键时刻,难以展现出足够的果敢。后来,主席的担忧真的成了事实。在与傅作义对战时,张宗逊出现了不小的差错,结果大同那一仗没能打赢,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件事成了张宗逊人生的转折点,之后他很少有机会再单独带兵打仗。因为这个变化,张宗逊在1955年没能评上大将。虽然他给革命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但考虑到他的军功和其他各种情况,要评大将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周纯全将军排在第五位。早些时候,他在黄麻起义里就已经开始显露头角,那时候他还很年轻。后来,他到处去动员群众,拉起队伍成立革命武装。多年的付出和努力,让他成为了红四方面军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将。但遗憾的是,在张国焘和中央有了矛盾后,周纯全站错了队,他选择了支持张国焘,一起搞分裂。
这件事对他的打击真的很大,周纯全后来明白了自己哪儿做错了,但那时候已经没办法挽回了。因为这个事儿,他后来的路走得挺坎坷。周纯全其实是个挺有本事的将领,大部分时间都在后方忙活,他总是兢兢业业地干活。到后来,因为工作实在太忙,周纯全的一只眼睛看不见了,可他从来没抱怨过半句,还是一门心思把自己的活儿干好。
周纯全没评上大将其实挺合理的。他确实是个老革命,但出彩的地方大多在早期。后来呢,他主要在后方忙活,就没那么多上前线立功的机会了。加上一些过去的事情,他也很难代表四方面军。所以说,最后能给个大将的衔,已经算是很好了。周纯全自己都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结果,心里头别提多满意了。
周纯全是个挺有故事的将领,他对革命真的是出了不少力。尽管在过去,他走过一些弯路,犯了些错,但他后来可是拼了命地去改正,弥补那些过错。最后,中央也看到了他的付出和功劳,给了他应得的荣誉。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