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为什么离开薛宝钗?听了平儿讲的故事,才算彻底弄明白原因

君笺雅侃红楼 2024-04-18 09:07:24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薛蟠离家去做生意,香菱跟着薛宝钗住进蘅芜苑。不想平儿突然过来,支走了香菱后,便对宝钗说起贾琏被父亲打伤的故事,要讨要一丸薛家好用的棒疮药回去。

贾琏被打的起因,就是“石呆子扇子案”。因贾赦看中了石呆子的二十多把,买卖不成,贾雨村就将石呆子陷害的家破人亡,将扇子夺了去送给了贾赦。

具体故事原本比较长,不多引用。只说这个“石呆子”的故事,毫无疑问影射的是贾宝玉日后的故事,并关乎了他与薛宝钗、林黛玉和贾探春几个人的最终结局。最是关键。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石呆子失扇子”这个故事,虽是从平儿口中讲述,却是自有原型的。

明代剧作家李玉写过一出名剧名《一捧雪》,讲述莫怀古因传家宝“一捧雪”玉杯,被他提携帮助的小人汤勤背叛,伙同奸臣严嵩、严世蕃父子,将其迫害的家破人亡。

汤勤的目的是莫怀古的小妾“雪艳”,

严世蕃的目的是莫怀古的传家宝“一捧雪”。

虽然莫怀古几经周折最终沉冤得雪,保住了一捧雪玉杯,到底还是家破人亡。小妾雪艳被迫嫁给汤勤,于新婚之夜刺死汤勤后自尽而亡……

雪艳的故事,便有《姽婳词》林四娘的影子。

莫怀古逢冤被害,便是石呆子被害的原型。

小人汤勤,就是贾雨村的原型。

石呆子,便是“衔玉而生”的贾宝玉。

脂砚斋在元春省亲点的第一出戏《豪宴》后批语【〈一捧雪〉伏贾家之败】。

《豪宴》出自《一捧雪》,这个线索有两条重要线索需要注意:

一,贾家会像莫怀古一样,被人设计陷害,导致抄家。

当日秦可卿死后,贾珍在“逗蜂轩”向戴权买了个五品龙禁尉给贾蓉。

所谓“逗蜂轩”,“蜂”便是古代四大骗局之“蜂麻燕雀”之一。暗示戴权这次卖给贾珍的五品龙禁尉,是针对贾家的一个歹毒的“骗局”,所谓请君入瓮。

二,贾雨村在关键时刻“反水”,背叛贾家再做忘恩负义的小人。

贾雨村会像汤勤一样忘恩负义,一点都不奇怪。当初“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他也是如此对甄士隐忘恩负义的。

明知道甄士隐女儿甄英莲的下落,为了自家前程,就是秘而不宣。没有告诉封氏女儿的下落。致使香菱到死也没能见到母亲一面。

贾雨村对甄士隐的“背叛”,以牺牲甄士隐女儿香菱为结果,谋求自身的前程。

到了第七十二回,贾雨村有一次前程危机。比上次罢官更麻烦的是受甄家抄家所累,他被降职了。

古代官员宁可罢官也不愿被降职。

皇帝对臣子最严厉的惩罚,不是罢官而是贬官。

罢官容易复职,贬官复职太难。

贾雨村想要复职,势必依靠贾府。贾家不帮忙,以他的小人心性势必要牺牲贾府为“投名状”,便可参照他陷害谋夺“石呆子扇子案”的故事,来为八十回后故事伏笔。

既然当初“忘恩负义”害了甄士隐的女儿香菱,贾雨村对贾政的忘恩负义,结果也必然落在贾政女儿身上。那么,同样帮助过他的林如海女儿,会不会也一起遭了难呢?

看看原文有什么说法。

石呆子被夺去的二十多把扇子,按说对平儿不过是个数字,她本不认识字,哪里知道那么详细?偏偏平儿就记得一清二楚,还讲给了薛宝钗听。

(第四十八回)平儿道:“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一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

“湘妃、棕竹、麋鹿和玉竹”,难为平儿不是当事人,怎么记得清楚。

显而易见,作者就是让她传达出重要信息。

湘妃,就是潇湘妃子,不就是林黛玉?

麋鹿,就是蕉叶覆鹿的蕉下客,贾探春!

玉竹,可为贾宝玉,也可为林黛玉。

棕竹,行踪和踪迹的意思。

如果结合石呆子被陷害失扇子的故事来看,能够明确推测出贾雨村日后陷害贾家,以贾宝玉为突破口,导致他失去了挚爱林黛玉和妹妹贾探春。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大体可以由忠顺王府长史来贾府找贾宝玉讨要蒋玉菡的情节来伏笔。当时也是贾雨村才刚离开贾家,结果两件事,再加上金钏儿被撵出贾府后死去结合,让贾宝玉遭了难被一顿暴打。

一,贾雨村来贾府。

二,忠顺王府上门索要蒋玉菡。

三,金钏儿离开贾府后死去。

这三条线索结合石呆子失扇子案,就会发现贾雨村替贾家引来“大敌”害了贾宝玉,致使林黛玉和贾探春离开贾府后,不久死去。

如果再结合八十回前的诸多线索,比如暹罗茶,贾宝玉在水仙庵祭奠金钏儿,薛宝琴送林黛玉水仙和贾探春腊梅后,讲述的西海沿子真真国美人作诗等伏笔,可以大胆假设:西海沿子有一个“友邦”国王,谋求中原王朝贵族女子为妻,皇帝下旨贤德妃妹妹贾探春出嫁。

然而对方因探春庶出身份而嫌弃,最可能是贾雨村又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上本牺牲了恩人林如海的女儿,他的学生林黛玉,与贾探春效仿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去异国为王妃。

如此一来,贾雨村先后对甄士隐、贾家和林家全都忘恩负义,谁帮了他都将失去一个女儿,都没有好结果。

而这段伏笔,也就揭开了[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意思。

正是因为贾雨村为了自己的前途,将“玉”待价而沽,使得贾宝玉和林黛玉彻底有缘无分,薛宝钗才等到了机会,嫁给贾宝玉。

如此一来,也就解释了平儿为什么不去找薛姨妈讨要棒疮药,而是跑来和薛宝钗讲述了石呆子的故事。

既是伏笔了“钗于奁内待时飞”影射了宝钗出嫁,又恰好借由石呆子的扇子,揭开贾宝玉出家而去,抛下薛宝钗守活寡的去向。

石呆子扇子案,实际是还原了薛宝钗的姻缘和余生。

言归正传。林黛玉与贾探春二女同嫁,说了太多次。但依旧还要啰嗦一二。这里只说线索。

除了贾探春给林黛玉取名潇湘妃子,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舜帝故事,影射林黛玉和贾探春二女同嫁之外,群芳夜宴掣花签,作为女儿姻缘伏笔更是重要。

贾探春的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结合判词,预示贾探春远嫁海外异国为王妃。

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是昭君出塞故事,同为远嫁异国为王妃。

姐妹二人如此雷同的姻缘,再结合石呆子失去的四种扇子,可知结局和去向就是远嫁海外的西海沿子而去。

林黛玉和贾探春一去,大观园彻底散了。不久贾母去世,贾府抄家,真正树倒猢狲散,都从这“石呆子案”而起。

林黛玉“去”后,贾府家破人亡。与香菱丢后,甄家家破人亡一样。且林黛玉离去后必死,与金钏儿、晴雯一样,势必也影射了香菱的未来。

甄士隐一家三口就是宝黛钗三人之影,林黛玉去后,贾宝玉和薛宝钗在抄家落难后,也肯定是去投奔了岳母薛姨妈一家。

甄士隐受到岳父封肃算计和嫌弃,行将下世时被跛足道人度化而去。

贾宝玉无疑步了甄士隐的后尘,不久被癞头和尚度化出家而去。

关于贾宝玉出家后的踪迹,无论续书还是任何演绎都没再提。他究竟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只留下薛宝钗在家[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

然而,曹雪芹是写了贾宝玉的去向的。

根据“玉竹”和“棕竹”的伏笔,很容易就知道贾宝玉在出家之后,是循着二女远嫁的踪迹,也是乘船南下西去,最后就在西海沿子的一处岛国上,寻到了已经做了正牌王妃的妹妹贾探春,以及林黛玉死后的香冢。

(第二十三回)贾宝玉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将这些线索一结合,就会发现贾宝玉实际上,最后的余生就在林黛玉的坟前。

而《红楼梦》故事的开始,是在“西方灵河岸边”,最终又归结在了西方的范畴。

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秦可卿房中既然是太虚幻境,那副秦太虚的对联也是线索。

秦观最有名的一首词《鹊桥仙·纤云弄巧》堪称情之绝唱: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何尝不是宝黛之情最终的大和解!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2 阅读: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