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经典心理学-烂好人

木易心旅 2024-05-26 14:12:46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你无怨无悔的爱着那个人,我知道你根本没那么坚强”。

这首《心太软》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处于情感纠葛中的软弱及过度迁就的心态。

在人际交往中,你可能经常遇到所谓的“烂好人”,或者你自己可能就是那种心肠过软的人。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这种烂好人往往属于讨好型人格。这意味着他们很难对他人的请求说不,总是希望能够被每个人喜爱、接纳和欢迎。他们试图通过满足他人的需求来忽略自己的需求。

例如,在童年时期,为了取悦父母,我们可能努力取得高分,尽力满足父母的期望。在爱情关系中,我们尝试取悦或满足伴侣。在工作环境中,面对同事的霸凌、排斥,或者上司的无理要求,我们可能采取顺从来应对。甚至在面对人生的重大决策时,我们也常常依据他人的标准来做决定。最终,我们通过满足他人的欲望来验证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评价或认可,我们可能就会感到自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因此,停止成为烂好人,学会重视自己的需求,勇敢地说出“不”。没有必要为了维持不健康的关系而牺牲自我。

一、什么是“烂好人”?

烂好人,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有其特定的涵义。它指的是那些过分友善,无法拒绝他人请求,时常不顾自己能力和实际情况去帮助别人的人。这种行为模式可能出于多种原因,比如希望被喜欢、害怕冲突、高度的同情心或者是想要获得认可和尊重等。

二、“烂好人”的特点?

1. 缺乏界限:他们难以设定个人界限,不管自己的负担有多重,都会尽力去帮助别人,即使这样做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

2. 不会说“不”:即使内心不情愿或者能力不足,他们也很少拒绝别人的请求,因为他们害怕让别人失望或不舒服。

3. 过度牺牲:他们常常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务安全来帮助他人,有时这种帮助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4. 忽视自我:在不断尝试满足他人需求的过程中,烂好人可能会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5. 容易受伤:由于经常无条件地给予,当得不到预期中的感激或回报时,烂好人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受到伤害。

尽管烂好人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导致负面后果。例如,他们可能会因为不断地给予而被利用,或者他们的善良可能被误解为软弱或企图。长期来看,这样的行为不仅对自身不利,也可能对周围的人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它可能会助长他人的依赖性或不负责任的行为。

三、如何避免成为“烂好人”?

避免成为烂好人需要自我认知、坚定界限,并学会平衡自己的需求与他人的需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1. 提高自我意识: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过度帮助他人。这可能源于对冲突的恐惧、对拒绝的担忧、希望被需要或被人喜欢等心理。认识到这些动机是改变行为的第一步。

2. 建立界限:明确自己的界限,了解自己能够提供哪些帮助,以及哪些是超出了自己能力或资源范围的。不要害怕表达这些界限,真正的朋友和有责任感的人会尊重你的界限。

3. 学会说“不”:不必感到内疚,拒绝请求是你的权利。用礼貌但坚定的方式说“不”,并提供你的原因。这样可以避免被过度索取,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时间和能量。

4. 优先考虑自己:确保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这不是自私,而是必要的自我保护。只有当你照顾好自己时,你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

5. 管理期望:让他人知道你愿意帮忙的程度和方式。不要让别人假设你会无条件地答应所有请求。

6. 寻求支持:如果你发现很难设定界限或说“不”,可能需要从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那里获得支持和指导。

7. 练习自我肯定:通过自我肯定的练习增强自信,相信自己有权决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和资源。

8. 了解影响:意识到过度帮助他人可能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阻碍他们学习自立更生。

9. 平衡给予与接受:关系是双向的,确保你也在关系中得到支持和帮助,而不仅仅是单方面地给予。

10. 定期检视:定期回顾自己的行为和关系,确保你没有滑回烂好人的行为模式。如果有必要,重新调整你的行为和界限。

做个有锋芒的好人,而不是一个不受感激的烂好人。

成为烂好人,往往需要付出过高的代价,耗费无尽的精力,承担沉重的成本。

长时间扮演烂好人的角色,不仅让自己感到不快乐,而且他人从心底里也并不真正认可你。这就像是用自己珍视的东西,去换取他人的轻视,实在是得不偿失。

当好心肠被错付时,得到的可能是算计与践踏。

请记得善待自己,别再做他人眼中的“烂好人”。

0 阅读:22

木易心旅

简介:你看自由这个词,长得就条条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