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不同意调他去大军区,要培养他为军长人选:我不能总当军长吧

从阳化石 2024-05-24 07:12:04

54军是一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起来的部队,番号虽然是新的,可部队是老部队。

它是由44军与45军合并而来,44军前身是东野7纵,45军的前身是东野8纵。这两军在东北战场上战绩不低。随着军队整编,两军合并后前往朝鲜前线作战。该军首任军长是丁盛。

丁盛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长期担任政治工作,挺进东北后,才成为军事指挥员,担任旅长、师长,新中国成立担任副军长。其中在衡宝战役中,率领135师崭露头角。

54军在朝鲜前线打得很有战绩,尽管是新组建起来的部队,并不需要过多磨合。1954年,丁盛从前线回来,被调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3年,54军依然驻守在朝鲜前线,欧阳家祥代军长。1958年,54军奉命回国驻防四川,而丁盛继续担任军长,参加西藏平叛等。

因为这次在西藏作战,使得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看中了副军长韦统泰。1960年,找丁盛商量,准备将其调任西藏军区工作,职务或许不低。当时的西藏军区是13大军区之一,尽管只管辖西藏地区,可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丁盛对于韦统泰调去,表示不同意,因为韦统泰是他培养的接班人,将来是担任54军军长的。

韦统泰在1938年入伍,资历并不算高,是参谋出身。解放战争时才从参谋岗位上调任军事指挥员,担任团长。后调任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54军副军长等职。韦统泰打仗很坚决、果断,对部队要求严格,做事很具体,在丁盛心中他的人品、作战、工作、 思想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当时,54军有两位副军长,一位是赵文进,一位是韦统泰。他把赵文进推荐张国华,虽然文化不高,但工作积极,兢兢业业。或许在丁盛看来,勤勤恳恳的赵文进更合适到大军区工作,负责机关,而韦统泰能打仗,对部队要求很严,54军作为一支能打的部队需要军长能力突出。

从54军来说,为建设好54军,他不能让人才外流,虽然多少显得有些有“私心”,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刘震在兼任39军军长时,南下作战因身体不适要离开部队,他对39军谁来担任军长很关心,主动推荐政委吴信泉担任,因为空降过来的干部对部队情况不熟悉,也影响着各方面。

丁盛这样做也是有先见之明的,因为他也考虑到自己的任职,从1953年担任军长,如今已经7年了。自己总不能一直干军长吧,总有调离的一天,那接下来该谁来担任呢?因此早早为部队培养接班人不是坏事,而是更有利部队发展。

1962年,随着对印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他被调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担任副司令,从职务来说属于副兵团职,而韦统泰也如愿接替54军军长职务。

丁盛被调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而没有调任大军区副司令或其他职务,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意外。毕竟是军事出身,而且在对印作战时取得胜利,上级怎么也应该把他调去大军区工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没有作战部队,都是开垦的部队。

在这里工作几年后,1967年调离,1968年调去广州军区担任副司令,后提拔为司令员。

2 阅读:693

从阳化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