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一整天后,你是否会出现这样一种想法:“我要多玩一会,把白天没玩够的补回来!”
接着,你可能会更进一步,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熬夜、放纵、玩到爽!
当这种现象长期持续出现,那就要小心了,你或许已经患上了“报复性睡前拖延症”。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心态,现在已在很多学生和打工人身上出现。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入睡时间为23:15,只有39.1%的人在23:00前入睡,而且年龄越小入睡时间越晚。
很多人知道熬夜的危害,也能亲身体会到熬夜带来的影响,但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熬下去。
因为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自我时间”,他们想要利用这种掌控感、自由感,来缓解当下的压力和烦闷。
心理学有个术语——“过度补偿”,通常指一个人在身体或心理上存在缺欠时,引发的一种过渡矫正现象。
很多报复性熬夜的人认为,他们白天长时间工作学习,身心紧绷难以放松,唯有到了夜晚,才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
所以,对他们来说,熬夜是在抢回“本该由自己控制的时间”。
但是,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会让熬夜变成习惯,即使白天没有那么辛苦操劳,晚上也还是会难以入睡。
研究指出,晚上22点到23点之间是褪黑素分泌的“起始期”,期间人会开始产生困意,如果在此时睡觉,不仅入睡效率较高,而且整体睡眠质量也会更好。如果把这一个小时熬过去,由于褪黑素已经分泌了一部分,困意会逐渐减弱,这时的入睡效率和质量就不会太高了。
有些人可能会对此深有体会,明明只是提前了一小时,但第二天起床的状态却完全不同。
2020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如果夜间睡眠突然变少,人的情绪会变差,也更容易发怒。
“不可否认,现代人的生活确实很忙碌,压力也很大,”神经学家妮可·阿维纳说,“当一个人白天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那么他内心会感到空虚、不满足,他就可能会尝试通过缩短睡眠时间来增加满足感。类似的现象在其他拖延症患者和暴饮暴食患者身上也有出现。”
精神病学家迪米特里乌(Alex Dimitriu)认为,这种报复性熬夜可能和人的责任感有关,“有些人在白天做事太负责了,导致晚上休息时会失去责任感,他们的行为也会更加放纵。”
但无论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习惯都是很重要的,无论是上班还是放假,你都应该保持规律的就寝和起床时间,因为大脑需要规律的作息,也需要充分的睡眠,当你沉浸在高质量睡眠的感觉下时,熬夜现象自然会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