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一首诗写出了富贵与落魄两种状态,一时欢喜一时忧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5-17 11:53:28

每天读一首好诗

01.

公元805年,白居易罢秘书省校书郎,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登第,授盩厔县尉(今西安周至县)。

这一年,他已经34岁,早入而立之年。

白居易成名很早,16岁赴长安拜谒“著作佐郎”顾况,献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在未读白居易诗前,顾况还和白居易开玩笑说,长安城米价贵,居而不易。

等读完白居易这首诗,顾况又改口说,能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句子,生活自然是很容易的。

从那以后,白居易在长安就已经诗名初显。

不过,因为家庭原因,白居易31岁才外出求仕,以“书判拔萃科”和元稹一同登第,入秘书省任校书郎。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诗,则是作于他第二次登科以后。一起欣赏。

02.

忽忆前年科第后,此时鸡鹤暂同群。

秋风惆怅须吹散,鸡在中庭鹤在云。

白居易 《寄陆补阙》

陆补阙是谁,已经无从考证,从诗意中看,当是一同参加吏部铨选的登科士子,为同窗好友。

在长沙窑出土的碗盏上,印有这样一首诗:

忽忆前科第,此时鸡鸖蹔。春霄索吹还,鸡在庭前鸖。

此诗右侧还有类似于诗题“元相公”字样,根据白居易《与元九书》判断,诗成以后白居易曾寄此诗给元稹。

而这首诗的原题就是这首《寄陆补阙·前年同登科》,之所以内容有异,猜想可能是陶工的记录问题,毕竟那时候出版业不发达,很多诗是口口相传。也或者这首诗确有两个版本。

“补阙”是京官,从七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而“县尉”仅仅是从九品下地方官,故白居易有此一叹。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

03.

诗文大意可解为:

回想起前年我们一同举进士第时的情景,那时候鸡鹤同群,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

可放榜以后,一同参考的人就有了天壤之别,我仅仅只得了一个县尉的官职。离别的秋风令人惆怅,马上我就要去赴任了,此一别之后,就是鸡在庭院,鹤在云端。

白居易这首诗写得很现实,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科举考试前后,这些士子们的变化与起伏,有的人高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有的人则名落孙山,无奈还乡,而诗人自己则封了一个最小的九品县尉,并不算得志,因此才有这样的慨叹。

其中“鸡在中庭鹤在云”之句,就深刻展现了这种同遇不同命的落差感。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白居易这首诗属“饯别诗”,固有感慨,却不缺乏友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愫。

其意也是在暗揣,“苟富贵,无相忘”,虽然官场各有际遇,但朋友之间的感情不会因此而淡疏。

“安史之乱”后,高适得重用,杜甫就曾给他写过诗,云:时来如宦达,岁晚莫情疏。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

从诗意来看,杜甫这首《寄高三十五詹事》与白居易的《寄陆补阙》,所要表达的心绪大相径庭。

不同的是,当时的杜甫更加落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种起落,朋友之间在经历了不同的事情以后,各自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发达还是暂居低谷,友情都不要因此而疏远。

真正的朋友只在乎你过得好不好,不会在意你爬得高不高。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