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11月10日,美国军方突然在没有预先对外宣布的情况下完成了最新的B21轰炸机的首飞。

这让我国的许多军迷们不由得发出疑问,为什么我国生产轰20的消息已经发出来好久,但轰20却迟迟没有公开亮相呢?难道真的是担心把地球对面的美军吓到吗?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国最早出现轰20的消息还是在2016年,9月时中国空军司令马晓天在参加长空空军活动时,对参会的人们提到了当前中国空军正在进入到转型阶段、已经开始了研发新一代大型远程轰炸机的相关工作。

在那一次空军活动中,刚刚服役不久的轰炸机轰6K再次亮相,那是我国目前为止已经亮相最先进的轰炸机,而马晓天司令所说的“新一代”,则是要比轰6K更加先进的新型轰炸机。
如果结合当时我国已经列装空军的运20和已经亮相即将列装的歼20,以及武装直升机的最新型号直20,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一款新型的远程轰炸机命名为“轰20”。
根据当时军事专家分析,我国空军所需要的是在已经能够使用巡航导弹在亚太地区实行密集打击的轰6K基础上更加具有更强火力、更远打击距离,同时还能有拥有能够搜集情报、进行电子战的战略型轰炸机。

在随后的时间里,人们纷纷对“已经研发”,即将亮0进行了各种猜测,其中印度媒体《欧亚时报》曾经进行了大胆的相的轰2猜测,认为轰20很可能会采用两种不同的外观设计方案,一种是类似我国现有的运20和轰6k的结合体,另一种则是类似美国B2的隐身型设计。
我国当时的轰6k是轰6家族的大改版本,而轰6又是从苏联的图16系列进行更改而来的,所以从外观上还是有着浓厚的苏式飞机的特点。
轰6k除了在发动机、气动外形等方面有所变动,也增加了机载航电设备,直接变成了具有指挥平台和战略战术打击的空中战斗平台。

如果轰20按照轰6k的方向继续发展,那么传统苏式战机的外形可能难以实现现代战场的最新需求,也就是隐身性。所以,轰20的外形很可能会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按照美国的B2外形发展,这样就能够通过短而宽的机身实现隐身的性能。
印度方面还提供了一些能够佐证轰20外形将会采取B2一样飞翼布局的证据,不仅有中国负责开发航空航天飞机的中航工业曾经发布的轰20动画视频,而且还提供了一些正在进行风动测试的照片,用来证明其判断的准确性。

但是印度的这些证据也不过只是一种推测,并且有人很快就找到了图片证据中的漏洞,因为那不过是美国的一家民营企业用简陋风动对所谓的新款隐身轰炸机进行的模拟实验,并非我国的轰20。
其实,在我国也有很多军迷和民间军事爱好者对轰20的外形进行了猜测,整体也都放弃了继续放大轰6的这种方案,基本上都是比较赞同采用B1或者苏联图160的通过超大载弹量进行超高速飞行、低空破防方式,以及美国的B2亚音速远程隐身轰炸机的两种方向。
不过,这些都是民间以及外媒的一些猜测,官方也不过是“点到为止”的一点报道而已,并没有透露过多的消息,几乎所有的猜测都是根据官方透露的仅有一点消息进行的猜测。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几年都没有得到准确的官方消息之后,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究竟这个传说中的轰20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那就是:有。
根据我国的一贯习惯来看,设计、定型阶段的消息并不会对外公布,只有已经通过样机生产、组装,并且已经得到了相应数据之后才会适当地对外透露消息。

也就是说,我国的轰20已经基本成型,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继续透露消息。那么,我国现在已经有了轰6k,轰20的研制又有什么意义呢?

自从我国放出轰20已经进入到研发后期的消息之后,不仅我国军迷们在关注,就连一直把我国当作竞争对手的美国也同样在保持着关注,而且还对这一款并没有露面的战略轰炸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根据美国五角大楼在2021年发布的《中国军力评估报告》中显示,当时美国就已经把轰20命名为“红色幽灵”,并且认为是“可以严重威胁美国战略体系的风险”。
为什么美国会认为轰20将会对美国造成威胁呢?因为到目前为止,在全球各国中虽然其他国家也有轰炸机,可能够称得上强大战略空军的却只有美国和俄国两个国家。
中国的轰炸机虽然已经能够对亚洲进行覆盖性打击,但如果是作为远程战略打击来说,中国的力量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

以我国空军现在所使用的轰6k来说,原型机苏式图16的定义是中型轰炸机,从本质上就无法和重型轰炸机在性能数据上有很明显差距的,在作战功能上也无法相抗衡。
现在轰6已经在我国科研工作者的手中已经脱胎换骨,但从基本数据上看,轰6k的数据还是有差距的。
轰6k的最大起飞重量是95吨,能够载着10吨的炸弹在7000公里的范围内执行任务,毕竟轰6的整体架构还是以战术轰炸机为主,所以轰6还不能够实现远程战略打击的目标。

美国现在并没有公布B21的相关数据,但可以从它与前身B2的外形上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别,在B21的身后已经不见了B2身上的锯齿,而且在尺寸上也要比后者更加紧凑一些,增强了隐身能力和突防能力。
至于B21的前身B2隐身轰炸机,可以算是最近几十年口碑最好的远程战略轰炸机。

它最好的战绩是曾经从美国本土起飞,采用空中加油的方式进行了长达44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一直飞到了阿富汗上空进行了空袭任务。这一次长达5万多公里的远程航行不仅穿透了多国的防空系统,而且也创造了当时的一项世界纪录。
从这一次远程奔袭的战略轰炸任务就能够看得出来,虽然个别国家也已经有了洲际导弹,但远程轰炸机的隐蔽性以及超大的载弹量都能够在大规模战争中起到重要的决策性作用。
与战斗机、战术轰炸机可以执行小规模轰炸任务相比,战略轰炸机的作用尤为明显。

另外,美俄两国现在已经开始在全球战略布局上开始了竞争,随着国际上的大环境变化,我国也需要把战略眼光向全球发展,所以,拥有能够执行远程战略任务的轰炸机还是相当重要的。
与美国的B2采用隐身和亚音速飞行不同,俄国的图95是沿用了苏联时期的飞得高、飞得快、载得多作战方式,在美苏冷战时期就是苏联的“镇国之宝”。

从数据上看,图95长度达到了49米,最大载荷量能够达到23吨,飞行航程也能够达到15000多公里,从数据上已经达到了轰6k的两倍,是重型轰炸机中的杰出代表。图95在冷战时期的古巴危机中、对阿富汗和叙利亚的战争中都曾经有过出色的战绩。
更主要的是,重型轰炸机可以作为核弹发射的平台,直接对敌方本土造成威胁,这在全球战略大布局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研发轰20,是十分必要的。
怪就怪在,作为与B21同样在2016年对外公布研发进程的轰20,为什么没有像B21一样尽快亮相呢?

在2016年2月的美军会议上,美军领导层确定了他们最新型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的代号为“B21”,随后不久我国也宣布了正在研发新型战机,可以说在时间上来说相差并不是很多。

那么为什么美国的B21已经开始首飞,而我国的轰20却始终没有亮相呢?
其实,我国并不是丝毫没有透露轰20的大概信息。
曾经担任过巴以飞行表演队队长、多次执行国庆大阅兵任务的吴国辉大校,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当今世界的空中作战体系。吴国辉大校介绍了过去一段时间因为技术的限制导致一些国家错误认为轰炸机机动性不够强、在作战中很容易被战斗机击落,所以并没有大力发展轰炸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战略意识的变化,像美苏这样的大国开始意识到了轰炸机的战略作用,所以率先开始了对轰炸机的研发,我国的起步是相对较晚的,虽然导弹军的洲际导弹同样能够进行远程打击,战略轰炸机却可以携带常规武器并且能够重复性使用,所以我国也开始致力于发展战略轰炸机。
根据我国建造新型机的惯例,研发一款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重要机型之前,一定会有一个相对低端的“试验款”机型,在轰20之前我国也有一款这样的机型,只不过我们并没有大肆宣扬,反倒是被美国方面率先披露出来。
2013年美国的《航空周报》中,就已经对我国当时新研发的轰18首飞测试进行了相关报道,而轰18的外形就是采用了和我国以往的苏式轰炸机外形截然不同的飞翼隐身结构,从外形上看起来和美国的隐形战机十分相似。

美方根据获得的资料图对轰18进行了数据分析,大致推算出轰18的长度在30米左右,因为整体尺寸影响载油量所以推测作战半径在3500公里左右、载弹量在12到15吨之间。
整体看起来轰18并没有达到战略轰炸机的标准,也是属于轻型战术轰炸机。
不过,轰18的整体外形已经呈现出向注重超高速、隐身性能发展的趋势,不仅采用了W型飞翼式的设计,而且同样也有无尾翼的特征以及飞机背部的发动机进气涵道,整体上呈现的都是隐身、高速的设计特征。

轰18出现的时间要早于轰20的宣布时间,应该可以算得上是给轰20做好了相应的数据准备工作,所以基本可以确定轰20的外观应当是采用轰18的放大版。
那么,既然已经能够确定整体研发方向又已经有了相关的数据,为什么已经过了几年的时间,轰20还是迟迟没有露面呢?
根据现有的情况来看,应该还是技术进展方面还有一些不如意之处,主要的问题就是提供动力的航空发动机问题。

我国的航空发动机行业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受到工业发展的限制,所以在军工以及民用的发动机只能选择从外国进口装配。这种情况自然免不了会经常受到其他国家的技术限制以及各种刁难。
我国就曾经向乌克兰购买图160上的NK32发动机,不过却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如愿。
为了解决我国长远的战略问题,我国开始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研发的方式进行解决发动机的制造问题。2014年,我国开始和法国、美国共同研发了LEAPX发动机,并且开始在国产飞机C919上大量装备。

一直到了2014年之后我国的涡扇系列发动机逐渐问世,从涡扇10到涡扇15,这些在全世界都能排在顶流的发动机也不断应用在我国的运20、歼20身上,如今也将会用在轰20的身上。
在我国最新出现的歼20、轰18身上,外体的隐身图层和气动外形上,已经有了很丰富的数据资料,同时歼20的优秀航电系统已经证明了我国能够在这个领域再度领先,不仅能够精确导航,而且还能够实现对复杂环境进行精准分析,同时能够作为优秀的空中作战信息平台对战局进行管控。
整体来说,根据目前的技术情况来分析,轰20已经基本具备揭开神秘面纱的条件。

曾经有人说我们的轰20迟迟不现身是怕“吓坏”西方国家,其实这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推进国防科技发展、增强国防力量,完全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和西方原本就没有什么关系。

反过来说,西方国家不断推出新型武器,难道不怕“吓到”其他国家吗?
无论美国是否率先推出B21,只要时机成熟,我们的轰20就一定会适时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