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参观“城与陵”和“技与美”专题展厅

关中拍客 2024-05-23 17:04:02

2024年5月18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之际,以“城与陵”和“技与美”为主题的专题展厅对外开放,分别展示了秦汉时期城市、陵墓、技术、艺术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城与陵”展厅位于一层东侧,以雍城、栎阳、咸阳、长安四处秦汉时期都城和陵墓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为依据,通过都城规划、营建和治理,展示了秦汉时期的制度文明。同时,结合当代的城市和人居发展情况,探讨中国人独有的家国天下理念。

“技与美”展厅位于一层西侧,以秦汉时期的各类出土文物为依据,反映当时的营建房屋、抟土制陶、冶炼铸造、凿木刻石、吹拉弹唱、歌舞百戏等诸多技术。同时,通过文物的色彩、书法、舞蹈、香气等,激发每一位欣赏者的想象力,展示了秦汉时期的艺术魅力。

1.城与陵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受到赏赐岐山以西的土地。秦人正式建立国家后,经过五个世纪的发展,在雍地建都近三百年。春秋战国时期,雍城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雍城遗址位于宝鸡市凤翔区南郊,由城址、秦公陵区、国人墓地、郊外建筑组成。经过考古勘探和发掘,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梯形,由城防体系、城内道路、城内外水系、城内建筑基址和聚落等遗迹构成。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当政时,将国都从雍城迁至栎阳,置于河西争夺战的前沿阵地,显示出秦人收复河西的决心。随后,任用商鞅,展开变法,栎阳成为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

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经过考古勘探和发掘,先后发现了三座古城。其中,三号古城规模较大,发现城墙、院落、手工业生产区、大型建筑等遗址。城东北为秦汉时期大型墓葬区,城东南为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区,西北为汉太上皇和昭灵皇后的陵墓。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自惠文王至庄襄王,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南扩建,逐渐形成北宫和南宫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象天法地”的思想,开始大规模营建咸阳城。

这里展示了一条秦咸阳城宫殿官署区最西部的南北主干道遗迹,路基为黄土夹杂细沙的混合土,路面平整,质地坚硬。表面留下多组车辙的痕迹,以及行人的脚印和动物蹄印。

经过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在咸阳塬、临潼骊山西麓、长安神禾塬、西安韩森寨发现秦王级陵墓七座。同时,在秦始皇帝陵周围发现大量气势恢宏的陪葬坑。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定都关中,营建长安。经过二百多年的建设,汉长安城内宫殿林立,包括未央宫、长乐宫、明光宫、北宫、桂宫等,周围分布着宗庙、社稷、离宫、园囿、武库、市场、手工业作坊区等。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市区西北,经过长期、系统、大规模、有计划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初步揭示汉长安城的布局结构,一大批珍贵的历史遗物被发现。目前,汉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四面各置三座城门的都城,这种形制对后来历代都城的城门设置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汉时期,在长安城周围,先后修建十一座帝王陵墓,史称“西汉十一陵”。其中,霸陵和杜陵分别位于汉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塬和杜东塬,其他九座陵墓均位于渭河北侧的咸阳塬上。

2.技与美

走进这个展厅,怀揣着想象力,调动所有感官,不需要太多的介绍,让我们来一场跨越千年秦汉艺术和技术之旅,包括五色中华、锋毫辉映、舞影曲落、炉中余香四个部分。

在“五色中华”展区,通过文物表面鲜艳的彩绘,反映秦汉时期对色彩和谐与美感的追求。当时,国色在黑红之间幻化,形成青、赤、黄、白、黑五种基础色,体现季节轮回、朝代更替、五行方位和人生百态。

在“锋毫辉映”展区,通过文物保留的文字信息,见证秦汉时期书法艺术的萌芽状态。在印章、封泥、简牍、陶器、砖瓦等文物上,真、草、隶、篆字体完备,点、横、撇、捺章法有度,线条流畅,字迹清晰。

在“舞影曲落”展区,通过陶乐舞俑和乐器的展示,再现秦汉时期乐舞的优雅风姿。东汉傅毅在《舞赋》中写道:“亢音高歌,为乐之方。气若浮云,志若秋霜。若俯若仰,若来若往。罗衣从风,长袖交横。”

在“炉中余香”展区,陈列着各种香薰用具,清淡的香味扑面而来,体现秦汉时期人们生活的氛围。先秦时期以兰、蕙、萧、桂、芷为主,秦汉时期沉、檀、乳、甲等香料自西域传入,香气闻长安四周数十里。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