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知识:外卖在古代有吗?其实,比我们现在还发达

溜车社 2022-07-06 18:45:19

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快,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做饭,甚至周末在家时也懒得做饭。由于比较懒,很多人都喜欢在手机上点外卖,既方便又卫生。于是,就诞生了诸如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大街上,蓝黄大军骑着电动车来回奔跑,成了一个特色。

其实,不仅是现代文明社会才有外卖,我国古代的外卖服务就很发达,如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就有外卖这一说法了。

一.外卖小哥叫“闲汉”

据古典文学《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宋朝时期的中产阶级和现在的人一样,不在家屯粮食、蔬菜,下完班也懒得做饭,一般都是去饭店吃、打包或者叫外卖。

当时的饭店也已经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快餐、叫餐服务了。这个叫餐的流程是这样的,主家派个家丁到饭馆或是酒楼点菜,然后酒楼的人会由专人将做好的菜乘车送到府内。等菜送到了,主家验收没任何问题后,再付钱。

至于送外卖的工作是谁来担任,在外卖兴起的初期,送餐的工作由店小二兼职。如果店里生意比较好走不开,饭店老板只能外请人去送。而这种送外卖的人,在当时被叫做“闲汉”。

《东京梦华录》记载:“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从这句话的意思来看,反映出当时送外卖没有专职人员,而且“闲汉”也不只是送外卖而已,也帮人取物或者是买货。这就有点像今天的跑腿小哥,多加了一项送外卖的业务。

在北宋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段画面,在一家饭店门前,兼任外卖小哥的店小二,左手拿着两个“打包盒”,右手拿着食具,身上还穿着店里的围裙,刚从店里走出来,不知道要给哪家送外卖。这一形象被认为是目前最早的外卖小哥的写照。

二、包装盒也很讲究

而说到打包盒,在没有一次性餐具、保温盒的古代,他们是怎么保证食物的新鲜度呢?其实,相对于现在的外卖包装盒,古代的外卖包装比现在还要讲究。外卖包装一般使用食盒搭配的湿盘,湿盘由两层陶瓷组成,中间是空心的,可以往里面注热水,这样可以保证这个饭菜的温度。

把饭菜放进湿盘后,盖上盖子,可以防止在送餐过程中,不必要的尘土趁虚而入,保证卫生。饭菜送到后,等顾客用餐完后,店小二会在饭店打样之后去取,当然,押金必须要付的。

三、皇帝也点外卖

对于定外卖这件事,不仅是百姓,皇帝也会点外卖。史书记载,宋朝有一位皇帝格外喜欢点外卖,那就是宋孝宗皇帝。资料显示,宋孝宗皇帝经常派宦官上街“点外卖”,尤其是街头的甜点、糕点、杂菜羹、胡饼等美食,都是宋孝宗青睐的美食。

有一次深夜,宋孝宗突然嘴馋了起来,于是派人到外面去点外卖。点了夜市上的“南瓦张家圆子”和“李婆婆鱼羹”等几家深夜食堂的外卖。吃过之后,那可是龙颜大悦啊。给的赏钱也是非常大方,给了外卖小哥双倍的饭钱。

当然,除了宋朝外,外卖服务在其他朝代依旧很发达。在民国时期,在北京流行一种叫“盒子菜”的东西,就是把饭菜放在食盘里,由专人专送,也就是当时的外卖。

对于这种外卖,作家老舍先生就很喜欢。有次菊花盛开,老舍邀请好友赏花吃饭。只见饭店的伙计提着两个大食盒走进院子。这种大食盒足有三尺直径,呈扁圆状,内里分格。打开盖子,饭菜的香气扑鼻而来。里面分装着火腿、腊鸭、酱肉、熏鸡、小肚,都切成薄片,很是精致。

结尾:在现在的人看来,外卖不仅方便而且还很卫生,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我们还在为现代行业的便利而感到骄傲时,殊不知古代的人就更早享受到了外卖的乐趣。

0 阅读:17

溜车社

简介:汽车知识、热点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