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营养师麒麒,欢迎来到我的分享。
去年夏天,我遇到一位53岁的学员林芳。她总说像被“套了游泳圈”,年轻时穿惯的连衣裙扣不上。更让她困扰的是情绪波动:明明吃饱了,可看到家人剩饭又忍不住清盘;夜里睡不着就翻零食柜,第二天对着镜子懊悔。这种反复拉扯的状态持续大半年,体重始终在130斤上下徘徊。
和林芳深谈后,我发现很多更年期女性的困扰源于两点:身体变化的不可抗力,以及用年轻时的标准苛责自己。
我们重新规划了她的日常安排:用青花瓷餐盘定量食物,把晚间追剧换成小区散步,在厨房显眼处贴上手写便签提醒自己“吃饱就停”。三个月后她告诉我,现在看到剩饭能坦然倒掉,衣柜里那件墨绿色针织衫又能轻松套上了。

先夹两筷子凉拌菠菜或白灼秋葵,再吃掌心大的蒸鱼块或卤牛肉,最后配半碗糙米饭。这种“菜-肉-饭”的进食节奏,既能通过膳食纤维获得满足感,又能避免因饥饿感过强而狼吞虎咽。晚餐尽量在日落前完成,若加班太晚,可以喝半杯温热的杏仁奶搭配几颗樱桃番茄。
二、高纤维主食选择把精米面替换成带麸皮的谷物,比如保留胚芽的小米粥、混合芸豆的燕麦饭。蒸红薯时带皮切成拇指长的条状,比捣成泥更耐咀嚼。这类食物停留时间较长,适合作为工作日午餐的主食。
三、创造非运动消耗在厨房备餐时踮脚取调料罐,接电话时靠墙做深蹲,看电视时用足尖画圆圈。这些零散的身体活动每天累计可达40分钟,相当于消耗半碗米饭的热量。周末买菜改用帆布袋手提,比推购物车多调动肌肉;晾衣服时伸展全身,顺便完成肩颈放松。

遇到家庭聚会不必刻意回避美食,但要在餐前先喝碗冬瓜虾皮汤。若中午吃了红烧肉,晚餐就搭配焯水的芦笋和菌菇。特别想吃甜食时,用酒酿煮苹果替代奶油蛋糕,撒上桂花碎既满足嗅觉又丰富口感。记住没有任何食物需要完全不吃,关键在于把握量和频次。
五、情绪调节清单准备个“心情调节盒”,放入薰衣草香包、儿子送的生日贺卡、泡温泉时捡的鹅卵石。当烦躁感袭来,先触碰这些有温度的物品,再决定是否打开零食柜。培养喝茶仪式感也很重要:用素色陶壶冲泡陈皮普洱茶,观察叶片在水中舒展的过程,让纷乱的思绪随着茶香沉淀。

这些年指导更年期女性时,我常想起母亲那辈人总爱说“年纪大了就该胖”。但时代不同了,我们完全可以在尊重生理规律的前提下,让身体处于更舒展的状态。
如果你也处在相似的阶段,不妨把体重数字看作晴雨表,而非审判书——与其焦虑腰围变化,不如专注当下每一口食物的质地与香气,毕竟好好吃饭的本真意义,本就在于滋养而非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