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大约有769万平方公里,在全球排名第六,差不多相当于中国面积的80%。这个国家四面都被海洋包围,是全球唯一一个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大陆本身也常被简称为澳洲。
澳大利亚东部的大分水岭山脉,从北边的约克角半岛一直延伸到南部的海岸线,全长超过3000公里,宽度在160到320公里之间,平均高度在800到1000米左右,是澳洲海拔最高的区域。这座山脉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把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空气全都挡住了,这也是它被称为"分水岭"的原因。山脉的西侧由于缺乏水汽,逐渐变成了干旱的沙漠地带。
科修斯科山是澳大利亚的最高峰,海拔2228米,但它并不位于澳洲大陆的中心地带,而是偏居东南一隅。大分水岭的地理位置似乎有些错位,如果当初它能够被安置在澳洲中部,同时科修斯科山也能随之居中,那么整个澳大利亚的地形将会更加均衡和合理。这种地理布局的调整,无疑会提升澳洲的地貌美感,使其地形分布更为协调。
澳大利亚中部地区主要由一片广袤的平原构成,面积大约在600至700万平方公里之间。这片区域的地形特征决定了其无法有效储存水分,即使将北美五大湖的水量全部引入,也会在短时间内被强烈的日照蒸发殆尽。
新西兰坐落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间隔着宽阔的塔斯曼海,两地距离大约1600公里。作为一个岛国,新西兰的海岸线总长度达到了1.5万公里,主要由两个大岛组成:北岛和南岛,它们之间被库克海峡分隔。全国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省级行政区中的第九大面积。其中,北岛占地约11.37万平方公里,而南岛则更大,面积约为15.04万平方公里。
新西兰地形以山地为主,丘陵地带也很广,这两类地貌占了国土面积的大头,超过四分之三。平原地带则相对狭窄。北岛地区火山和温泉分布广泛,而南岛则以冰川和湖泊著称。在南岛,最高峰库克山高达3754米。相比之下,北岛的最高点鲁阿佩胡火山稍低,海拔2797米。再看澳大利亚,其最高峰科修斯科山仅有2228米,比新西兰的两座高峰都矮不少。
新西兰地处太平洋火山带,北岛尤其以火山和温泉著称。该岛的最高点是鲁阿佩胡火山,高度达到2797米,坐落在陶波湖西南方向大约40公里处。
就地理规模和居民构成而言,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相比显得较为袖珍。
【一】澳大利亚面积769万平方千米,新西兰约27万平方千米,连澳大利亚的零头都差得远。
【二】澳大利亚人口2639万(2023年),新西兰522万(2023年),也不到澳大利亚的零头。
【三】澳大利亚的英国和爱尔兰裔占71.1%,华裔占5.5%,土著人约占3.2%。新西兰的英国和爱尔兰裔占45%,毛利人占17%,亚裔占15%,太平洋岛国裔占8%(部分为多元族裔认同)。
两国的人口构成差异显著,新西兰的英爱后裔比例低于澳大利亚,而原住民比重相对较高。这种人口格局的形成原因值得探讨。首先,从殖民历史来看,新西兰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移民规模较澳大利亚小。其次,地理位置因素也起了一定作用,新西兰距离欧洲更远,移民成本更高。再者,新西兰的土地政策对原住民较为友好,毛利人得以保留较多土地和人口。此外,澳大利亚作为流放地,接收了大量英国罪犯,这些移民及其后代构成了澳大利亚人口的主体。最后,新西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欧洲移民的吸引力不如澳大利亚。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在人口结构上的显著差异。
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相邻,后者拥有超过2.6亿居民,历来人口规模庞大。在殖民时期,澳大利亚相对孤立,其经济高度依赖人口稠密地区。殖民者的经济利益直接与当地人口数量挂钩,因为人口是他们进行剥削的基础资源。
新西兰地理位置相当尴尬,从首都惠灵顿到澳大利亚堪培拉的直线距离长达2300多公里,这差不多相当于中国北京到广州的直线距离。这种远距离让新西兰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交流方面都面临不小的挑战。作为一个岛国,新西兰与最近的大陆相隔甚远,这种地理隔离对其发展造成了一定制约。
在殖民时代,由于航空技术尚未出现,往返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唯一交通工具是船只,这种旅程不仅耗时,还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当时,尽管英国殖民者主要选择在澳大利亚定居,但新西兰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因此,新西兰的欧洲移民比例很高,但英国和爱尔兰裔的人口数量远不及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数量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尽管澳大利亚幅员辽阔,但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仅在东部沿海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山脉。在英国殖民者入侵期间,这些沿海山区成为了激烈的战场,导致当地原住民要么被消灭,要么被迫逃亡至塔斯马尼亚岛避难。
新西兰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占了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还多。相比澳大利亚,这里的平均海拔要高不少。南岛的最高峰库克山,高度达到3754米,北岛的最高峰鲁阿佩胡火山也有2797米。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最高峰科修斯科山只有2228米。虽然英国殖民者和当地的毛利人之间有过多次冲突,但毛利人撤退到山区后,英国人因为在新西兰的定居点本来就少,所以很难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1788年到1841年间,新西兰作为英国殖民地的一部分,隶属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管辖。直到1841年,新西兰才从新南威尔士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殖民地。
1901年,澳大利亚从分散的殖民地转型为统一的联邦国家,各殖民地转变为州。当时,新西兰几乎成为澳大利亚的一部分,但由于英国的干预,这一计划未能实现。到了1931年,澳大利亚正式脱离英国统治,获得独立。随后在1947年,新西兰也宣告独立,英国最终失去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英国,两国的国旗设计非常相似,都是以蓝色为背景,并带有英国米字旗的元素,让人一眼看去几乎分不清哪个是哪个。
澳大利亚的国旗设计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旗帜左上角印有英国米字图案,代表其与英国的历史联系。右侧和左下方分布着六颗星星,其中位于左下方的七角星最为醒目。这颗七角星象征着澳大利亚的七个主要行政区,包括六个州和一个地区。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国家的历史渊源,又展示了其行政区域的构成。
新西兰的国旗设计在左上角采用了英国米字旗图案,右侧则排列着四颗白色红边的五角星,代表南十字星群。同样,澳大利亚国旗的右侧也分布着五颗小星星,同样寓意着南十字星座。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经济上有相似之处,中国都是它们最大的出口市场。不过,两国的出口结构差异明显。澳大利亚以出口有色金属和煤炭为主,而新西兰则侧重于乳制品和肉类产品。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资源禀赋和产业重点的不同。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属于英联邦国家体系,它们的最高领导人名义上还是英国君主。这两个国家都有英国派来的总督,这些总督不仅代表英国君主,还兼任本国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官。这种情况说明,尽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自己的政府,但在某些关键领域仍然受到英国的影响,不能算是完全独立的国家。
澳大利亚的乌鲁鲁巨石
在国际舞台上,澳大利亚的外交风格比新西兰更激进,声音也更响亮。作为"四方联盟"的一员,澳大利亚频繁参与美日印的战略磋商,并经常在印度洋和南海区域进行联合军演。美国的目标是维护全球霸权,日本着眼于东亚大陆的利益,印度则试图控制印度洋并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相比之下,澳大利亚作为非亚洲国家,其战略意图显得模糊不清,更多是出于对军事行动的偏好。
图-新西兰的鲁阿佩胡山
新西兰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了较为克制的姿态,将重心放在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和维持社会稳定上。这种务实的外交策略反映了该国对和平与繁荣的长期追求。新西兰政府认为,通过专注于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同时为全球和平做出贡献。这种以民生为导向的政策选择,体现了新西兰在国际舞台上独特的定位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