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9岁杨振宁在清华的留影,45岁夫人翁帆出镜,明显长胖了

六加七汗青 2024-05-05 05:57:14

贺杨先生百岁华诞现场

2021年9月22日,这天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99周岁。按照中国“过九不过十”的传统习俗,这天就是杨振宁的百岁寿辰。

当天,清华大学官方举行了题为“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的活动。在这次活动现场,我们终于看到杨振宁和夫人翁帆,这也是两人再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照片中,杨振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头发花白,整个人状态很好。

活动现场

再看看翁帆,身穿红色旗袍,她已经45岁了,可气质不凡,富态十足,明显长胖了,但风韵犹存。在活动现场,杨振宁发表了催人泪下的演讲。杨振宁在演讲中罕见地提到了挚友邓稼先在50年前写给他的信,那是1971年7月杨振宁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国。

当邓稼先跟杨振宁分别时,给好友写了一封信。邓稼先在信中写道:

“这次在北京见到你,时间虽然不长,但每天晚上回来后心情总是不很平静,从小在一起,各个时期的情景,总是涌上心头。这次送你走后,心里自然有些惜别之感。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邓稼先给杨振宁的信

当时杨振宁对“千里共同途”不太理解,他认为应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0年后,杨振宁终于理解了邓稼先的用意。就是在这次演讲中,杨振宁说:

“‘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最近这个信发表了以后,仔细看了以后,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杨振宁认为自己晚年回国并恢复国籍,这是邓稼先希望看到的。事实上,杨振宁很早就希望能回国做出贡献。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滞留海外的一大批学有所成的学子历经艰辛回国效力。

邓稼先和杨振宁

比如邓稼先于1958年8月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9天后,他就登上了回国的邮轮。但是,杨振宁没有这样做,他后于1964年3月加入美国国籍。对于这件事,杨振宁在2017年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后,面对记者的镜头,进行了正式的回应。

杨振宁很坦诚地说:“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上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逐渐开始解冻,美国政府允许华侨、华人以及科学家等回中国探亲访友。1971年7月中旬,杨振宁从纽约来到巴黎,他顺利地拿到赴中国的签证,我们不难想象那一刻杨振宁是多么地激动。

周总理接见杨振宁

当年9月19日,杨振宁登上飞赴上海的飞机。这是杨振宁自1945年赴美留学,时隔26年后首次回国。当飞机降落在上海那一刻,杨振宁眼含热泪,他后来回忆时说:“1971年夏天我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那天乘法航自缅甸东飞,进入云南上空时,驾驶员说:‘我们已进入中国领空!’当时我的激动的心情是无法描述的。”

这次回国,杨振宁呆了四个多星期,期间就拜访了好友邓稼先等人,还第一次见到岳父杜聿明。更让杨振宁没有想到,当年7月28日周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并设宴款待了杨振宁和岳父全家。

周总理跟杨振宁会谈了5个小时,他尽可能地向杨振宁询问美国情况,几乎不涉及科学。杨振宁后来回忆时说:“周恩来想多了解美国的情况,于是询问了学生运动、大学改革、黑人运动、失业和选举相关的政治气氛以及美国对日本的态度等问题。”

杨振宁给清华学生上课

另外,杨振宁这次回国是冒着风险的。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先生就对杨振宁这次回国大加称赞,他说:“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光是这方面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就是无人能及的。”

第一次回国后,杨振宁多次回国,最终于2003年底正式回国,他回到清华大学定居。那时杨振宁虽然年过八旬,可依旧要求贡献自己最后一点力量,于是他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名誉主任。

杨振宁

杨振宁还将在清华大学的住处取名“归根居”,并以《归根》为题作诗一首: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杨振宁和翁帆

回国定居一年后,杨振宁选择再婚,夫人是28岁的翁帆。如今杨振宁已经102岁高龄,正在清华大学住所里安度晚年。

0 阅读:2

六加七汗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