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1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环县山城乡集结后,与国民党部队展开了一场关键对决。这场战斗被称为山城堡战役,红军以少胜多,成功消灭了胡宗南指挥的第78师下属的一个旅及其两个团。此役不仅是三大主力会师后首次协同作战取得的胜利,也标志着长征的结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终结。这场胜利对遏制国民党攻势、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影响后续抗日战争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巧妙设伏,逐步后撤,智取胡宗南部队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成功会合。然而,蒋介石抓住红军刚结束长征、在陕北还未站稳脚跟的机会,迅速调动五个军的兵力,从会宁和固原一带向南向北发起进攻。同时,他命令马步芳和马鸿逵的部队封锁兰州到宁夏以及黄河沿线,试图彻底消灭红军并摧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10月20日,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亲自指挥这场战斗。
红军三大主力会合后,中革军委迅速下达指令:接下来的战斗,首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打击南面的敌人,阻止他们的追击,在北面则以阵地战为主;第二步则重点对付北面的敌人,红一、二、四方面军应逐步转移,引诱敌人深入,在选定的有利区域,集中优势兵力,对胡宗南的主力部队进行致命打击;同时,对毛炳文和王均的部队进行牵制,寻找机会打击。10月28日,胡宗南带领国民党第1军到达硝河城池地区后,继续快速向海原和打拉池之间推进,刘伯承则统一指挥三个方面军,准备发起海打战役。10月30日,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六个师在古西安州、麻春堡、陈家湾一带集结,红四方面军第31军在打拉池以东的干盐池地区集结,计划从东西两面歼灭胡宗南的先头部队一至两个师;第4军和第5军的主力则在郭城驿、靖远、打拉池之间占据阵地,牵制毛炳文和王均的部队,确保右翼安全;红二方面军的主力转移到海原以北和西北地区,保障左翼安全。然而,就在部队按计划向伏击地点秘密行进时,张国焘拒绝执行前敌指挥部的部署,擅自命令红四方面军第4军撤至贺家集、兴仁堡地区;第31军撤至同心城、王家团庄地区。这一举动导致第5军从三角城西渡黄河时,完全打乱了原定计划,同时也使红一方面军主力的右翼暴露无遗。前敌总指挥彭德怀被迫取消作战计划,命令红军主力向同心城、王家团庄、李旺堡一线逐步转移,集结待命。
10月31日,蒋介石再次下令马鸿宾的第35师和东北军骑兵第6师从海原出发,向古西安州方向拦截红军,同时配合胡宗南的第1军发起进攻。彭德怀迅速抓住战机,命令第1军团第1师和第15军团第73师从敌军左右两侧展开反击,在何家堡地区成功歼灭敌军两个团,俘虏上千人,残余敌军仓皇逃回海原。11月1日左右,敌军重新集结,以第3军为左翼,从靖远经打拉池、贺家集向同心城推进;以第67军的四个师为右翼,从黑城镇经豫旺堡向环县、洪德城一线追击;以主力第1军的四个师为中路,自古西安州、海原经同心城、豫旺堡、盐池向榆林方向进攻,企图与陕北的高桂滋、高双城、汤恩伯等部协同作战,围歼红军主力。11月1日,前敌总指挥在关桥堡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如何阻止敌军追击,会议决定继续集中力量打击胡宗南部,以挫败其进攻计划。红军主力转移至同心城、王家团庄、李旺堡一线后,利用关桥堡、鸵厂堡的有利地形,成功歼灭胡宗南部分兵力。然而,胡宗南察觉红军的意图,发现自己处于孤立位置,于是在第97师和第43师分别于11月4日、5日抵达关桥堡和鸵厂堡后,下令部队谨慎行动,步步为营等待后续支援,同时两翼敌军开始向红军侧后迂回。彭德怀见歼灭敌军的时机未到,遂命令部队继续向东转移,诱敌深入,伺机再战。
灵活部署,迅速行动,诱敌深入包围圈
红军多次尝试设伏围剿胡宗南部未果,随即决定向东转移。此时,敌军的三个追击部队仍然紧追不舍。11月8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制定了一项新的战略计划,命令红军三大主力在现有地区继续作战。具体部署是:红一方面军主力和红二方面军组成南路军,红四方面军的两个军组成北路军,逐步向南和向东推进,以扩大根据地和军队规模,解决物资供应问题。在合适的时机,两路红军计划再次渡过黄河进入山西,直接对日作战,或在晋冀鲁豫、皖鄂陕甘等地进行灵活机动的作战。
山城堡战役的战壕遗迹。
11月12日,红军主力从同心城、王家团庄一带向东转移。到了15日,红四方面军的第4军和第31军分别抵达红城水、萌城、甜水堡和石堂岭附近,准备伺机行动;红二方面军则到达环县以西地区,前敌指挥部及红一方面军的第1军团、第15军团和第81师则移至豫旺堡的东南、东北和以东地区,等待时机。16日,前敌总指挥彭德怀下令各部队迅速向山城堡南北地区集结。此时,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在极度疲劳、缺乏补给的情况下,迅速占领定边、盐池,控制战略要点,并向东打通榆林。次日,国民党三路敌军迅速推进。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彭德怀立即命令红四方面军的第4军和第31军在萌城以西地区抢占有利地形,形成包围态势,第31军一部负责堵截,主力部署在敌军必经之路的右侧,第4军的四个团则部署在左侧。17日上午,敌第1师第2旅的先头团进入红四方面军的伏击圈,我军立即发起猛烈攻击,敌军损失600多人,敌团长还未反应过来就被击毙,失去指挥的敌军残部溃散而逃。
1936年,彭德怀在陕北拍摄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记录了他当时在陕北的情景,展现了他在那个时期的风貌。彭德怀作为一位重要的军事领导人,这张照片不仅是他个人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当时陕北地区的环境和氛围。通过这张照片,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彭德怀在那个年代的形象和他在陕北的活动情况。这张照片成为了研究彭德怀生平和当时历史背景的重要资料。
在萌城战役后,胡宗南因失利大为光火,随即下令43师加快速度,分左右两路追击红军。与此同时,彭德怀带领主力部队迅速抵达山城堡的东、东北和东南区域,并命令部队在山城堡周边隐蔽待命,准备迎战。根据胡宗南的部署,右路由丁德隆指挥的78师负责向山城堡方向追击。丁德隆派出78师的232旅和234旅的468团作为先锋,一路紧追不舍,最终进入山城堡一带。然而,78师的先头部队与左路和中路的追兵逐渐拉开距离,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一步步踏入红军设下的伏击圈。等待已久的歼灭机会终于到来。
部队迅速集结,秘密行动,协同作战以击败强敌。
当敌军进入山城堡的包围圈后,彭德怀立即制定计划,调集红军三大主力,准备彻底消灭敌第78师。他迅速做出安排:红一方面军的第1、第15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第4、第31军组成攻击部队,负责消灭进入山城堡的敌人。第1军团(包括第1、2、4师)在山城堡以南和西南的刘渠高地、庙阳、小西沟以北的高地至代家原西侧一线展开行动,第2师则向哨马营推进,与第15军团配合,切断敌人退路,主力部队则向马掌子和山城堡发起进攻。第15军团在田庄子、樊原、冯岔沟一带高地展开,部分兵力向哨马营进攻,与第2师协作,阻断敌人撤退,主力从东北方向进攻山城堡。红四方面军的第4、第31军在山城堡东侧的城隍原高地展开,从东面进攻山城堡。红二方面军的第28军等部队负责阻击增援和牵制任务,第28军在大水坑至红井子一带牵制敌左路第1师第1旅,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在第81师的配合下,在郭家大湾一带山地阻击东北军。红二方面军的主力则隐蔽在洪德城、胡家洞子、河莲湾地区,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各部队的行动。
红1师部队迅速向马掌子山方向发起进攻。
在完成部队集结后,中革军委发布了《关于粉碎蒋介石进攻的决战动员令》,激励士兵们“不畏疲倦,勇往直前,多抓俘虏,多缴获武器,彻底击溃敌人的攻势”。这一战斗指令迅速传达至所有参战的红军部队,各部随即按照预先的部署,秘密向指定区域移动。到了20日下午两点左右,敌军的第463团派出两个连和一个排的兵力,分别沿着主要道路和山谷进行侦察,主力部队则沿着道路两侧的高山进行搜索。当敌军的侦察分队抵达八里铺以南地区时,突然遭遇了我第1军团的部分部队的猛烈反击。敌军迅速撤退,我第1军团立即展开追击,成功歼灭了大部敌军,残余的敌人则跟随其主力部队逃回了山城堡。
21日下午,红军各部队迅速行动,按照既定计划对山城堡的敌军形成了包围圈,切断了他们向甜水堡撤退的路线,并阻断了与其他敌军的联系。敌军第232旅在黄昏时分向曹家阳台附近的高地撤退,红军抓住这一时机,立即发动全面进攻。城堡四周枪炮声震耳欲聋,红军战士如潮水般冲向敌军。夜幕降临,敌军虽然拥有火力优势,但乱打一气,红军则凭借大刀长矛迅速突破防线,攻入山城堡,并顺势追击至曹家阳台一带。在红军的猛烈攻势下,从山城堡和马掌子撤退的敌军溃不成军,防守曹家阳台的敌军也陷入混乱,敌旅长带领旅直属队趁夜色逃向断马崾。彭德怀立即命令部分兵力追击逃敌,主力则继续围剿哨马营的残余敌军。很快,剩余的敌军被逼至山城堡西北的山谷中,到11月22日上午9时,战斗结束,除了少数敌军逃入深山外,大部分敌军被歼灭。
在山城堡战役中,我军协同作战,成功歼灭了丁德隆第78师的一个多旅,给其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胡宗南随即下令其部队撤退至大水坑、萌城、甜水堡及其以西地区,停止了进攻行动。这一战让蒋介石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红军的战略陷阱。胡宗南的第1军作为蒋介石的核心力量,在此战中威风尽失,而红军的士气则因此大振。这场胜利不仅挫败了蒋介石的猛烈攻势,稳固了陕甘宁根据地的局势,还展示了红军团结作战的强大力量,推动了国内和平的进程,并进一步落实了“逼蒋抗日”的策略。山城堡战役因此成为长征的最后一战,标志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