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岸线上,少有像山东这样,在近两百公里范围内,同时崛起两座体量巨大、风格迥异的明星城市——青岛与烟台。
它们共享着胶东半岛的地理馈赠,却因历史的际遇和时代的选择,踏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烟台于1861年开埠,至1901年烟台港外贸额突破千万海关两时,青岛港贸易额仅为烟台的21%。这一时期的烟台相较于青岛,在对外贸易量上占据优势。
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后,青岛港外贸额在1906年突破千万海关两,1908年正式超越烟台。而德国殖民当局对青岛基础设施的投入更是加速了这一逆转。
新中国成立后,有GDP统计数据以来,青岛一直力压烟台呈领先之势。
特别是在1987年,烟台析出威海之后,青岛的领先优势更甚。
但是烟台也不差,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长期与青岛、济南两个副省级城市并驾齐驱,霸榜山东城市前三甲。
2004年至2017年间,烟台更是连续14年超越济南,成为山东第二城。
时至今日,同样拥有深水良港,GDP同样破了万亿的烟台,能否有机会超越青岛成为山东第一城?
超越青岛这个梦,烟台,敢不敢做?
而要深刻理解烟台和青岛的发展轨迹。
需要先把时间回拨到一百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清末民初。
殖民开埠烟台,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口岸之一(1861年),承载了英国等列强的早期贸易诉求。
其开埠更像是被迫的“点”,是对既有渔港和海防功能的拓展。
英国人带来了贸易,但也受制于地形(腹地狭窄,港口条件不如天然深水良港)和战略重心,并未在烟台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性的城市规划和重工业布局。
烟台芝罘区
烟台的早期发展,更多带有商贸色彩,是北方重要的转口港,但也显得零散。
青岛,则完全是另一种命运的脚本。
甲午战争后,德国强占胶州湾(1898年),将其作为其在远东的战略支点。
德国人以严谨的态度,对青岛进行了全面的、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修建了高标准的港口、铁路(胶济铁路)、自来水、电力系统,甚至将城市功能区(港口、工业区、居住区、行政区)划分得井井有条。
青岛的起步,是一个带有强烈国家意志和工业文明烙印的“面”的崛起,为日后的工业和物流中心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殖民历史对两城影响深远:烟台的起点是贸易驱动、自然生长、略显松散;青岛的起点是战略驱动、规划先行、工业导向。
这为它们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不同的基因。
差距拉大建国后,国家资源配置和战略布局进一步固化了两城的差异。
青岛凭借其优良港口和日据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被定位为重要的沿海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
计划经济时期,青岛在纺织、橡胶、啤酒等领域获得了重点发展,奠定了其作为北方重要制造业基地的地位。
改革开放的春风,对两座城市都是巨大的机遇,但它们抓住机遇的方式和程度不同。
青岛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凭借其深水良港的优势,迅速成为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桥头堡。
家电(海尔、海信)、石化、港口物流等产业飞速发展,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
青岛的“品牌之都”形象深入人心,其经济腹地通过胶济铁路等通道有效连接,港口吞吐量和城市经济总量一路高歌猛进,确立了其山东经济龙头的地位。
此外,青岛作为副省级城市,在政策获取、资源整合等方面拥有更高的位阶优势,进一步加速了其发展。
烟台同样受益于改革开放,发展了葡萄酒、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在特定领域如葡萄酒酿造(张裕)形成了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品牌。
与日韩的地理接近性也为烟台带来了独特的贸易和投资机会。
然而,相较于青岛的全面开花和港口物流的规模效应,烟台的产业结构显得更为多元但缺乏像青岛那样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在吸引大型外资项目和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方面,烟台的力度和规模也与青岛存在差距。
这一时期,两城经济总量的差距开始明显拉大,青岛的“马太效应”日益凸显,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资本和高端要素。
两地实际差距资源禀赋与地理优势:
青岛拥有胶州湾这一得天独厚的深水内湾,港口条件极佳,腹地广阔平坦,利于城市和工业扩张。
烟台的海岸线曲折,港口多为外海港或受限内湾,虽然也有多个港区,但整体港口条件和腹地平坦度不如青岛,这直接影响了其在港口物流和临港重工业上的规模效应。
青岛港在全球港口体系中的地位远高于烟台港。
对外贸易:
青岛港是全球重要的综合性港口之一,吞吐量巨大,贸易伙伴遍布全球,贸易结构复杂多元。青岛的贸易总量和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服务贸易)均高于烟台。
烟台港虽然也是重要港口,但在规模和国际影响力上与青岛存在差距,其贸易结构可能更侧重于特定产业。
人口基数与人才吸引:
青岛作为山东经济中心和旅游名城,拥有更强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城市影响力,吸引了大量省内外乃至全国的人口流入。
从最新的统计数据看,2021年时,青岛的常住人口就已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约1007万人,正式跨入特大城市行列,且人口保持净流入趋势。
而同期烟台的常住人口约为710万人,人口基数显著低于青岛,且人口流入趋势相对平缓。
人口是消费、创新和劳动力的基础,青岛在这一点上拥有明显优势,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经济总量:直观的差距
从最直观的经济总量来看,这一差距在2024年尤为明显:
2024年,青岛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约1.67万亿元人民币。
同期,烟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约1.08万亿元人民币。
这意味着,青岛的经济总量大约是烟台的1.55倍,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高达约5900亿元的巨大体量鸿沟。
尽管烟台近年来GDP增速表现不俗,但由于基数差异巨大,要弥补这一绝对差额,需要在增速上长期保持远高于青岛的水平,这在大型经济体之间是极其困难的。
各自的机会点时至今日(2025年),青岛的经济总量、城市能级、国际影响力、人才吸引力等方面,相对于烟台仍保持着显著的领先优势。
这种优势是历史积累、区位条件、产业结构、政策位阶、人口规模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已形成强大的惯性。
可预见的未来,两城都面临着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挑战和机遇。
青岛:将继续巩固其作为北方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海洋经济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地位。
发展重点可能在于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其挑战在于如何在巨大体量的基础上保持增长活力,解决大城市病,并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烟台:也在积极谋求转型,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海洋牧场等新兴产业。
同时,烟台的比较优势在于其特色产业(如葡萄酒文化旅游)、对日韩的紧密联系、以及在一些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
烟台的机会点在于能否在新的产业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或者在区域一体化(如胶东经济圈一体化)中找到新的定位和分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终极问答:烟台能否能超越青岛?基于上述多维度分析及2024年的最新数据佐证,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在可预见的短期内,例如到2025年乃至2030年代中期,烟台在经济总量上超越青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可以断定不会发生。
原因在于:
巨大的体量和人口鸿沟:
2024年高达数千亿的GDP差距和超过300万的常住人口差距,构成了难以逾越的基数壁垒。青岛拥有更大的市场腹地、更充足的劳动力和更强的人才吸引力,这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结构性优势的固化:
青岛在港口物流、大型品牌企业、金融服务、教育科研等核心要素上的结构性优势依然稳固,这些是支撑城市经济能级的关键,并且这些优势领域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青岛作为副省级城市,在获取高端资源要素和国家级政策支持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这种优势将继续在城市竞争中发挥作用。
青岛的城市平台更大,品牌影响力更强,更容易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从而进一步强化其领先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烟台没有机会。
烟台的机会在于专注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提升自身能级,成为区域内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力的强市。
在特定新兴产业领域实现突破,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
深化与日韩等地的经贸合作,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对日韩开放合作的桥头堡。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特色旅游产业,打造区域亮点,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吸引增量要素和高技术产业。
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中找准自身功能定位,与青岛形成协同互补,共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如果非要探讨“超越”的可能性,那将是一个需要极长时间尺度,可能远超二三十年,且依赖于极端外部条件,或烟台自身发生脱胎换骨式结构性变革的未来,例如:
国家层面出现重大的、有利于烟台且不利于青岛的战略调整或政策转移。
烟台在某个或某几个颠覆性技术或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形成强大的产业生态,彻底改变城市经济格局,而青岛未能及时抓住机遇。
青岛自身发展遭遇无法克服的重大瓶颈或战略失误,导致其核心竞争力严重衰退。
这些情景都属于低概率事件。
烟台芝罘湾
更为现实和可能的发展路径是,青岛将继续作为胶东乃至北方重要的经济引擎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而烟台则作为区域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特色产业中心和开放门户城市,两者在适度竞争中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协同,共同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胶东经济圈的强大支撑。
烟台未来的成功,更多在于能否走出一条有别于青岛的、差异化的、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烟台并不需要超越谁,而是要不断实现自我进化,不断超越自己。
让烟台成为烟台,将是这个城市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