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底,在国庆节前不久,中共中央在首都召开了一场“群英会”,彼时正值第五次战役的夏秋防御战结束,所以中央邀请了当时刚刚回国的一批志愿军的战斗英雄前往中南海怀仁堂参加,并设宴招待他们。

在宴席和国庆观礼结束后,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三次会议召开了,在会上,总部后勤处的一位高级首长提议——按当时贫穷的环境,想裁撤掉战士们军装上的衣领子和衣兜,以此节省布料做更多的衣服。这是严肃的讨论场合,而一位十分年轻的小战士听到这话,下意识地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他的想法朴素而单纯:没了领子不能御寒,没了口袋不能暖手,还不能多装几个手榴弹。这话说完他就后悔了,他知道自己没文化、没水平,不该在领导面前插嘴,而且他只是来旁听的。但有他一个人却对他的话表示了支持,此人正是毛泽东。

毛主席亲切地询问了他的情况,得知他的名字以后,一旁的周总理表示这个名字不好,毛主席听了,竟当场大笔一挥在纸上写下“苏兆丹”三个大字,为他赋了个新名字,周总理亲切地将纸拿过来赠予他,小战士几乎被幸福冲晕,感到热泪盈眶。这便是苏兆丹,毛主席亲自赐名的志愿军战斗英雄,一位年纪轻轻的老八路,但人生无常,他在此时因为心直口快而带来的荣誉,日后却让他整整蒙受了十八年的不白之冤......

1929年,苏兆丹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大村,他原名苏吊旦,这两个字并不是腌臜话,其实在山西的方言中指的就是比较顽皮的意思。苏家是典型贫农家庭,当然,整个村子其实都很穷,尤其是随着他的逐渐长大,日寇的铁蹄也踏入了中国的土地,连年战乱让百姓们苦不堪言。其实年幼时,苏兆丹的生活倒还过得尚可,至少不会饿着,但后来年迈的父母都因为积劳成疾去世,家里的兄弟姐妹相继夭折,只剩下了他和一个姐姐,姐姐成婚后,他也就只能跟着寄住到了姐夫家去。但这种不幸却实则是苏兆丹的幸运,因为他的姐夫不仅是个善良诚恳的人,对他多加照顾,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共产党地下党员,也是当地游击队的一分子。

苏兆丹一直在姐夫的教育下长大,深受革命思想洗礼,在他终于长到16岁时,便毅然跟着姐夫投身革命队伍,被分配加入了吕梁军分区十七支队,小小年纪便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八路军战士。而苏兆丹的杰出表现,竟然在参军后第一个月内就震惊了首长:当时上级收到情报,说一队二十人的日本鬼子准备前往太原南郊烧杀掳掠,游击队员们便提前埋伏在半道上。当战斗打响以后,苏兆丹竟然异常英勇毫不胆怯,以步枪和手雷击杀了多名日军,最终全队毙敌18人,活捉两人,己方无一伤亡。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又到来了,苏兆丹继续活跃在前方一线,1948年的时候,他随着队伍参加了太原战役,在早期的试探性战斗中,苏兆丹便因为前线过于激烈的炮火而负伤了。

但在野战医院还没痊愈时,他竟然就已经坐不住了,即便护士们强烈要求他继续治疗一段时间,但苏志丹还是坚决地拔掉针头回到了前线。不久后,冶峪防御战打响,这场仗格外艰难,我方接到的任务是防御,但进攻敌人的数量是我方的数倍,所以难度还是非常之大。苏兆丹此时还带着伤,战友们都想要掩护他,但他却始终奔在最前面,经过了一场惨烈的拉锯战,我军最终还是打退了敌军部队,等到战斗胜利以后,苏志丹被上级直接授予一等功表彰,以宣扬他艰苦作战的精神。半年以后,更艰难的时刻到来了。

狼破山位于太原以西,山下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通道,是阎锡山所部唯一可行的撤退方向,所以被他布下了重兵把守,而我军的任务正是堵死这条要道。这座山上已经被敌军布满了碉堡、防御工事以及诸多重火力,苏兆丹所部作为主力进攻部队,即便玩命地冲锋,依旧伤亡惨重,头顶上随时还有敌人的榴弹炮掉落下来,原本拿下的阵地也被反推回来,接连失守。团长对一营下了死命令,必须夺回阵地,而苏兆丹眼看着战友们奋不顾身,但却是在做着无畏的牺牲,他毅然提出申请,带着手底下的五个战士冲了上去。如此激烈的战况本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改变的,但苏兆丹竟然一眼就瞄准了敌人的指挥堡,他带人进行了一个很大的迂回,绕到指挥堡后方,直接用手榴弹灭了里面的机枪,然后猛扑上去,将敌军的核心端掉了。

虽然这要不要命的行为让苏兆丹浑身上下多处中弹,差一点就小命不保,但战斗很快胜利了,他再一次被授予一等功的表彰。太原终于解放之后,吕梁军分区也被改编成了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一团,苏兆丹也没有闲下来,他继续跟随部队挺进了大西北,为全国的解放而努力。等到新中国冉冉升起,所有人民都已经逐渐走出战乱硝烟之后,苏兆丹已经成为了一名连级干部,而他此时竟然才年仅21岁,参军至今不过五年时间,却早已成长为了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兵。但他回乡安居乐业的梦想仍未实现,因为在遥远的东北边境外,美国人又再一次挑起了战火,保家卫国的愤怒燃烧在每一个人心中。

很快,苏志丹所在的部队经过整编后成为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31师401团4连,是入朝参战的第一支反坦克步兵部队,无比光荣也任务重大。而苏志丹一直都在炮兵部队里,他眼神好、打得准,在部队里小有名气,在这次战前的特训当中,他也因为表现非常出色而被任命为了炮长,很快迈过鸭绿江,正式踏上了朝鲜的土地。不过苏志丹唯一感到好奇的问题就是,炮兵他知道,但“反坦克炮兵”是什么玩意?他不懂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大部分我军战士,根本连坦克都没见过,但在不久后的战斗中,他们便亲身体会到这种现代化武器的可怕威力。1951年7月27日,在朝鲜境内伊川郡的一个小村子边,战斗打响了。

此地名叫甘风里,它两边是险峻的山崖,中间有一条细窄的峡谷,属于咽喉要道,绝不能丢失。苏志丹和他所在的四连要面对的,是同样经历二战考验的美军王牌部队,以及他们从国内抽调而来的坦克连队。美军的每次进攻,都是步坦协同作战,这些钢铁怪物前方喷吐着火舌,身披无坚不摧的装甲,子弹打不进,手榴弹炸不穿,却能轻松收割志愿军战士们的生命,加上后面跟随的步兵火力,轻松便能快速向前推进。在这种情况下,苏兆丹负责率领的反坦克炮兵队便成了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即便美军的二十多辆坦克直冲而来,即便天上轰炸机、地面迫击炮不断狂轰滥炸,前方指挥部仍然严令这群炮兵不能开火,以免暴露自己的位置,要在真正关键的时刻才能动手。

苏志丹从战斗开始便一直坐在炮架子上,他用瞄准镜仔细观察着前方战况,感到心急如焚,但又必须牢牢遵守命令。经过了一番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终于惊喜地看到了在不到一千米的远处,自己的目标出现了,但如同命运的巧合一般,就在这个时候,前方指挥部竟然受到了敌军炮火的轰炸,和苏兆丹部的联络直接中断了。没了上级的命令,而钢铁洪流已经快冲到眼前了,苏兆丹二话不说向战士们下达了命令,先头的两炮全部命中,直接将一辆坦克炸沉,原地不能再动弹。而就在装弹的间隙,一枚炮弹落在了附近,两位战士当即牺牲,苏兆丹被从炮架上掀飞摔在远处,他咬牙爬起来重新上阵,此时已经没有人辅助他,他一口气装弹、瞄准、发射,转瞬之间炸毁一辆坦克,击伤一辆坦克。

从开火到现在,美军的坦克连已经报销了五辆坦克,这对他们而言也不是个小损失,剩下的坦克迅速开始撤退,我方乘胜追击,一举歼灭了两千多名敌军,获得了空前的大胜。在战斗结束以后,指挥部的团长甚至亲自赶到了连队的阵地,到处问是谁下令开火的,苏兆丹理所当然地以为团长是来问责的,于是第一个站出来承认了错误。但没想到团长把他大肆夸奖了一顿,表扬他是个懂得随机应变的好战士,随后不久,苏兆丹在表彰大会上被官升一等,同时被授予“国际二等功”、“打坦克英雄”的称号,迎来了无数的艳羡的目光。而就在几个月以后,国庆即将到来之际,他更是被特准回国,和志愿军各部队的战斗英雄一起参加“群英会”以及“国庆观礼”。在北京,苏兆丹受到了一众中央最高领导的接见,甚至不可思议地饮下了毛主席亲自敬的酒,还获得了主席亲笔赐名,让他喜不自胜。

但苏兆丹万万没想到,从首都离开后,他的命运竟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当时为了让这些战斗英雄进修,上级安排苏兆丹前往辽阳速成中学,但几年以后这所学校被撤销了,他想要回到部队参战,但部队还远在朝鲜联系不上,苏兆丹不知该怎么办,只能听别人话转业回了老家。回到太原的苏兆丹竟然没有向政府透露任何自己的功勋,在政府的安排下,他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转业士兵,被分到了狄村砖瓦厂成了一个工人!结果这样还不够,当时厂里有一个小领导仗着自己的地位欺压普通工人,苏兆丹看不下去便当面顶撞了他,结果直接被他使阴招开除出了厂子,下放到村子的生产队里掏厕所、挑大粪,干起了普通农民都不愿意干的事情。而实际上,苏兆丹原先所在的部队在归国后,为了寻找自己的战斗英雄,花了整整二十多年的时间跑遍了全国,直到1978年的时候,才在他老家狄村的一间破瓦房子里找到了他,此时他已经消失了十八个年头。

但即便如此,苏兆丹仍然没有向上面提出任何关于自己待遇的要求,在那之后,他又陆续做过各种工人,平凡朴实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无论条件多么差、待遇多么不好。一直到现在,苏兆丹老人仍然生活在狄村内的一间很小的旧房子里,他年事已高、身体条件很差,曾历经上党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抗美援朝的他,不仅一身伤病累累,而且已经患上了小脑萎缩。因为苏兆丹的低调,他的家人们之前多次找政府部门申请补贴等援助都迟迟没有音讯,一直到志愿军入朝作战50周年时,相关单位发起“找英雄、颂英雄”活动以后,他的跌宕人生才为大众所知晓,待遇也很快好转起来。

而即便如今的苏老已经忘掉了许多事情,但他仍然牢记着自己的使命和曾经对党、对军队的责任,每次看到那些老照片,他依旧会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