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大道知行 2024-05-21 11:41:00

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想,“书犹药”,还因书的脾性与中药的脾性神似。

中药性子慢,擅长不动声色不温不火地从根上溯源祛病,因此疗程长。喝一剂中药就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只出现在传说或文学作品中。读书也一样。书对人思想和气质的影响,是肉眼看不见的微调,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一本书就不必说了,就是一口气读上十本八本《红楼梦》之类的大部头经典,也不一定就一下子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气质。欲速则不达。中药治病急不得,读书也急不得。一个人唯有持续不断地阅读,天长日久,才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摄于戚继光纪念馆

中药熬之前需要泡,泡过的中药再微火慢熬,才能充分地熬出药物的有效成分。读书也需要“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泡”进书中,反复品咂,才能领会书中之精华。靠狼吞虎咽搞突击,想一口吃出个胖学问家,可能性微乎其微。

深知“泡”书之道理的不乏其人。杜甫小时候读书,总是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得滚瓜烂熟,因此,他写起诗来得心应手。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二十多页,他颠来倒去念了半年多,充分领会其意后才拿去指导自己的工作。

[宋] 刘松年《山馆读书图》(局部)

大火猛熬的中药,疗效不能令人乐观;囫囵吞枣读下去的书,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二者都需要充分地“泡”,慢慢地“熬”。

有人说,读书如饮蜜糖,是快乐的事。我认为这个观点不全对。有些专业书,啃起来还是很苦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的也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满足感官的愉悦,我们满可以刷手机、看电影或其他直观形象的方式去获得,似乎没必要非读书不可。中药有辛、甘、酸、苦、咸五味,中药加了糖会改变其药性继而影响疗效。读书,如果只贪图安逸,一味地追求“甜”,跟中药一样,不下“苦”功夫,是读不出来个名堂的。

[宋] 刘松年《秋窗读书图》(局部)

中药是个“大杂烩”,“用药须合君臣佐使”,四者相辅相成——《神农本草经》中如是说。读书也同理。一个人要想全面发展,必须读不同类型的书。专业方面的书好比中药里的君药,提高自身修养的书宛若臣药,哲学政治文学方面的书类似佐药,而社会常识类的书恰似使药。读书忌“偏食”。鲁迅先生在谈读书时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中藏经》写道:“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说的是治病,也可以说指读书。明白了自己哪方面的知识欠缺,就要有意识地去读这方面的书。

书犹中药。我们读过多少书,已经不记得;正如我们生病时喝过什么什么中药,已回忆不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中药还是读过的书,它们已经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我们的体质与气质,已经融进我们的血液和灵魂。

◎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