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战斗和牺牲似乎只停留在历史课本中,那些被圈圈点点的知识点,构成了我们对战争的零碎认知,却很难还原一段漫长而真实的峥嵘岁月。去年6月在中印边境,随英雄团长祁宝发一同面对印度军队挑衅,展开殊死搏斗并最终献出生命的解放军将士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四位英雄,唤醒了不少年轻人的家国情怀,也让《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这样的革命战争历史剧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与主旋律题材获得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相匹配的,是此类影视剧制作水平的提升。以最近刚刚播完的《光荣与梦想》为例,在观看剧集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弹幕上的口碑,能够感觉到观众真正被人物带入角色、带入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和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并从中真正获得感动和启发。
比如《光荣与梦想》最后几集,抗美援朝战场上寸土不让的战士,盯着手表在等到停战的那一刻,从战壕中一跃而出、欢呼庆祝的场面,那是无数生命铸就的胜利,那一刻观众仿佛就置身他们之中,与他们感受着同样来之不易的幸福。而这种幸福,正是牺牲在中印边境上的四位驻边英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期待的,七十年前的烈士们,与今日的驻边英雄,在历史的两端交相辉映。
能够让观众产生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与《光荣与梦想》特殊的叙事手法分不开关系。与过往的许多主旋律作品不同,这部剧集开篇并没有激烈的战争场面,也不是从遥远的历史人物下笔,而是落子于一件小事——在1982年对杨开慧故居的一次休憩中,施工工人从砖墙的缝隙中发现了一摞书信,随着书信的展开,一段由杨开慧娓娓道来的故事徐徐铺开。
熟悉的场景将观众从八十年代带回到1921年,从杨开慧落笔的家庭故事消弭了宏大历史事件给观众带来的疏离感,这种巧妙的手法在整部剧集中频频使用,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强烈的代入感。
这就不得不说到《光荣与梦想》的导演,刘江导演此前执导的作品包括《在一起》《咱们结婚吧》和《老酒馆》等,这几部大热剧虽然有历史题材也有现代都市题材,但它们都据有一个共性——具有强烈生活化的叙事风格,在生活的细节中展示大时代的特征。
聊回到《光荣与梦想》,刘江导演用一个细到不能再细的细节——一把梳子贯穿了整部剧作。在开篇的故事中,老年毛泽东看到杨开慧的书信,翻出了珍藏已久的衣物、照片和一把梳子,他曾用这把梳子给杨开慧梳头,那是革命的黎明前二人为数不多的私人时光。
在片子的最后,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这把梳子最后一次被毛主席握在手中。这一次他给自己梳了梳头,而眼眶中噙着的泪水,映满儿子最后为自己梳头的画面。
用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贯穿在残酷而漫长的革命战争之中,导演刘江以此中和了战争场面的紧张,却更浓重了这些革命英雄心种压抑隐藏的个人情感,从而避免了主旋律作品容易出现的人物脸谱化的问题。
这部作品称得上是一部鸿篇巨制,时间跨度从1921年共产党成立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叫得上名字的历史人物至少有上百个,通过这种独特的生活化细节描写,以及上百位优秀演员的精彩演绎,每一个人物都能鲜活地立于荧幕之上,让观众仿佛触摸得到他们的生活。
在《光荣与梦想》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主旋律题材作品的进步,更加精良的制作、更具吸引力的历史故事,以及更饱满和丰富的历史人物,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求知需求,知道我们来自何处,才能感激过往、希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