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最擅长溜须拍马,为何后来却被司马迁认定为一代儒学大师?

敏敏的历史枕边书 2022-07-09 00:00:28

刘邦封叔孙通为九卿之首,是因为见识了叔孙通恢复礼法制度的能力。

至于说司马迁称赞叔孙通为汉家儒宗,则是因为叔孙通一直维护儒家在汉朝的地位,并且将儒学和政治思想相结合,进一步地将儒学发扬光大。

有关叔孙通的故事,我们还得从秦朝那会儿说起。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各地的六国旧贵族,也纷纷起兵反叛秦朝,秦二世知道以后,就召集了一群饱学之士,在一起商量该怎么办?

在这场特殊的会议当中,叔孙通当时恰好名列其中。当时叔孙通是秦朝的待诏博士。所谓待诏,可以理解为近似临时工的意思,并没有转正。

在这场会议上,其它博士都跟胡亥说,这是谋反,建议胡亥出兵征讨。

但是胡亥当时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认为谋反是君子无能的表现,有伤他的颜面,所以坚持不认为这是谋反。不得不说,到了这个时候,胡亥依然还是坚持己见,这样的秦朝要是不亡,那才是怪事了。

在胡亥表明态度之后,其它的博士并没有领会胡亥的意思,坚持说这是谋反。而胡亥一怒之下,干脆把这些博士都给砍了。

就在这个时候,轮到叔孙通说话了。见到其他博士都被老板砍了之后,叔孙通并没有坚持读书人的所谓骨气,而是奉承胡亥说道:如今六国已经被秦国所灭,百姓手中没有武器,拿什么造反,这不过是小偷强盗罢了,不值得我们多放在心思,出兵消灭就是了。

听到叔孙通这话之后,胡亥的脸色马上缓和过来,开心地赏赐了叔孙通,并让叔孙通转正。

因为这件事,很多儒生说叔孙通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简直丢了读书人的风骨。可是现实中,不管是谁在性命面前做选择,恐怕都会做出类似的选择。如果依然坚持的话,会不会反倒被后人说是迂腐呢?

这段故事,也是叔孙通在历史上最初的记载。而接下来,随着秦末农民起义席卷天下,叔孙通眼见秦朝要亡,就随意找了个理由,逃回了自己的家乡。等到叔孙通回到家乡的时候,此时起义军已经攻占了他的家乡。所以后来,叔孙通干脆就投奔了义军领袖项梁。

而在接下来的楚汉战争当中,叔孙通更是多次叛变,投靠不同的主人。这就导致当时很多人认为,叔孙通很没有骨气,简直堪称读书人当中的败类。

但是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叔孙通的选择,或许也未必就不是一种智慧。

换过七个老板说明人家敬业,服务的是天下人,换到现代只能说是工作经验丰富。所谓谋士,不过是尽自己所能出谋划策,为君主谋求利益。

古往今来,很多大儒都以铮铮铁骨为傲,但是以这种献祭的方式,可以说是非常极端,非常理想化。而叔孙通,则是用忍辱负重的方式,等来刘邦这样的君主。等到机会来了,再顺势而为,将儒学发扬光大。

所以,后来司马迁才会称赞他为: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嗦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在学术的领域里需要无数代人,前赴后继的奉献,而叔孙通灵活的审时度势,遵循先辈的方法,将儒学与君权相结合。

如果叔孙通真的是个卑鄙小人,他完全可以在刘邦败走彭城之后离开,重新投在项羽门下,对项羽说,不过是受刘邦胁迫所致,但是叔孙通没有,他没有左右逢源,叔孙通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审时度势罢了。

后来,叔孙通跟着刘邦,刘邦见到他穿着儒生的衣服很不高兴,于是叔孙通就换下了儒装,穿上了普通服装,刘邦看孙叔通就顺眼多了。

叔孙通还给刘邦引荐了很多强盗和罪犯,让他们帮刘邦打仗,这也刘邦感到很高兴。而叔孙通的这个表现,却让他的徒弟们坐不住了。当时叔孙通有一百多个徒弟,都没有官职,见叔孙通引荐罪犯强盗,却把他们晾在一边,所以都有些气愤。

然而对此,叔孙通却说,现在是打仗的时候,你们能上战场打仗吗?还不如跟着我,以后等到天下太平了,自然有你们的用武之处。

果不其然,就像叔孙通自己说的一样,后来刘邦果然平定了天下,天下再次恢复了太平。而刘邦因为叔孙通引荐有功,学识渊博,所以任命叔孙通为博士,赐号稷嗣君。

另外,刘邦统一天下后,废除了繁琐的秦朝礼仪制度。此后,刘邦命令叔孙通,制定出一套合乎礼法的传统礼仪出来,准备继位大典。到了这个时候,叔孙通和他的那些弟子们,总算是有出头之日了。

在一次庆功宴会上,很多武将喝多了酒,就在宴会上大闹起来,不但大声争论,而且还用剑砍柱子,甚至直接打了起来,让刘邦看了头疼不已。

见到这一幕,叔孙通知道机会来了,马上就调动自己一百多的学生,又从山东找了三十多个儒生,来帮助自己完成大典。

在此期间,有儒生认为,叔孙通背主忘恩,反复无常,制定礼仪应该是朝廷百年之后的事情,就拒绝参加。而叔孙通反倒是认为他们不懂变通,就带着剩下的儒生,参加了制定礼仪的工作中去了。

公元前200年,叔孙通终于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礼仪。所有诸侯王,朝臣按照官职品级,井然有序地站好,依次拜见刘邦。见到这一幕,刘邦当时开心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当皇帝是这么气派的事。

因为制定礼仪的功劳,所以叔孙通当即被刘邦封为太常太卿,赐五百金。而叔孙通也没有忘了自己的弟子,趁机向刘邦求了官职,刘邦封儒生们为郎官。

太常太卿是文官中的九卿之首,为什么刘邦把如此重要的官职封给叔孙通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礼仪制度的背后,是对君权的维护。叔孙通制定的礼仪制度,源自西周时期,周天子的宗法制下的礼乐制。

这套制度,为了就是能够等级分明的限制下,能够强化王权,同时也是儒家和王权相结合的产物,制订了这套礼仪之后,所有人见君主都要遵循礼法,君主的权力得到空前强化,为后世既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西汉的法律,也是孙叔通制定的,这套律法为汉朝初定管理国家事物,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汉朝从此有法可依。

孙孙通制定的律法和礼法都源自儒学,实现了孔子梦寐以求的仁义治国的社会。不过,比孔子命好的是,孙叔通最后遇到了刘邦。

因为有着制定国家法律条文的贡献,叔孙通一下子就成了整个汉朝最高级的官员之一。

后来刘邦因为喜爱幼子刘如意,想要立刘如意为太子,孙叔通引经据典的劝说刘邦,立刘盈为太子,以晋献公和秦朝为例,陈述长幼秩序混乱会导致国家倾颓,刘盈仁厚有礼并无过错,吕后又是您多年艰苦奋斗的发妻,于情于理,都应该立刘盈为太子,如若您一定要立如意为太子,我就死在这。

见到这一幕,刘邦慌忙改口说,我不过是随口说说,不能当真的。此后,刘邦又见到商山四皓辅佐刘盈,这场才彻底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

文臣死谏历来是文臣的风骨,是文臣没有办法的办法,孙叔通能够如此,是站在国家大义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叔孙通真的是个小人,绝不会这样做的。

从劝谏刘邦不要废太子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叔孙通绝对不是什么奸佞小人。相反,他是一个真正有着自己政治抱负的理想主义者。这样的叔孙通,显然当得起刘邦给予的高官厚禄,也当得起司马迁那么高的评价。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刘盈继位。刘盈即位之后,叔孙通依然担任太常太卿,继续负责制定朝拜,祭祀的礼仪。直到刘盈登基数年之后,叔孙通才终于去世,最后得以善终。

这就是叔孙通的一生。

0 阅读:12

敏敏的历史枕边书

简介:去谈五千年中国文化,在历史的海洋里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