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军事题材电影的朋友,就会发现在影视剧中出现的很多机枪,枪管两侧都会有小盾牌,尤其是描绘一战、二战时期的军事电影。
但在这些军事电影中,如果战争时间距离现在近一些,这两面小盾牌又都基本消失了。
马克沁1910重机枪
所以这个小盾牌是干什么的?是安慰士兵还是真能保命?后来为什么又会消失?
机枪上的防弹板机枪上这个小盾牌名字叫“防弹板”,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这东西是用来防弹的。
通过在机枪枪管两侧安装防弹板,可以有效遮挡士兵的身体,对士兵正面形成防护。
早期带防弹板的机枪
除开保护士兵外,防弹板还有另外两个作用,其一是保护枪械,其二是提升枪械精度。
如果敌人使用密集火力朝着我方机枪阵地扫射,那么不仅仅是机枪手有可能中弹,机枪也有可能中弹。
而枪械又不是什么坚不可摧的东西,并且枪械上很多结构本身就比较脆弱,挨一枪的话也会无法使用。
所以这个防弹板可以有效遮挡住机枪后半部分,防止子弹打击枪械并造成损伤。
防弹板可以有效保护枪械结构
至于没有被遮挡住的枪管,枪械上枪管的体积较小,并且枪管外壳只是轻微损伤的话并不影响使用,加之枪管本身也比较坚固,所以防弹板安装在枪管两侧,就可以在不影响枪械设计的情况下,对枪械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至于提升枪械精度,本身防弹板就是有重量的,而且部分枪械的防弹板重量还挺大。那么防弹板的这个重量,就能压住枪械的跳动。
要知道枪械在射击的时候受内部变化产生的机械能的影响,枪口会出现跳动。
枪口跳动就会影响子弹射出去后的弹道,从而导致枪械射击精度下降。通常来说,枪械枪口跳动越厉害,那么枪械的精度就会越低。
射击时枪口会跳动
在战场上,有经验的士兵在使用步枪时,会尽可能的握着枪口的前端,这样可以更稳固的把握枪口,压低枪口的跳跃幅度。
不过机枪这玩意,就很难握到枪口了。并且以机枪的重量,就算机枪手能握住,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是防弹板就不一样了,防弹板如果足够重,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机枪枪口的跳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射击精度。
防弹板可以给枪口“配重”
为什么消失了?至于机枪上的防弹板为什么在二战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一大原因是战场形态的变化。
其实机枪防弹板这玩意并不是二战后突然消失的。它在一战时最为兴盛,但在二战时期就已经在慢慢退出战场了。到二战之后,就基本没国家装备有防弹板的机枪了。
二战机枪更注重机动性
这其中的一大原因,主要是一战时期的战场形态主要是“阵地战”,二战时期的战场形态主要是“机动战”。
在一战时期,用壕沟、机枪、铁丝网就能维持一条战线。因为当时没有国家有能有效跨越壕沟的手段,就导致各国军队在进攻的时候,基本只能朝着敌军阵地前方冲锋。
站在机枪手的角度上看,敌人就只会从自己正前方冲过来。因此只要机枪手朝着一个方向开火,就能源源不断收割敌军的生命。
一战时期的德国机枪阵地
这时候防弹板在机枪手脸上,自然就能对机枪手的身体进行有效的遮挡。
但是到了二战情况就不一样了,随着坦克的出现以及火炮射程的进一步提升,壕沟已经挡不住敌军的进攻了。
这时候站在机枪手的角度上看,敌人的子弹可能从任何一个方向打过来。
并且因为“阵地战”已经失效,战场形势已经转变为了“机动战”,这时候对机枪手来说一个更恶劣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他随时都可能转移阵地。
一战时期重机枪若要长距离转运,甚至需要大牲口
今天机枪手所在阵地以及周围的阵地,可能都在友军手里,但明天周围的阵地可能就都被敌军攻占了。
到了这时候机枪手就得撤走,不然就会被敌军包围。
当机枪手需要撤离阵地的时候,枪械的重量就很重要了。
一战时期的机枪动不动就50公斤以上,像一战时期使用最广泛的机枪——马克沁MG08机枪,全重达到了65公斤左右,这并不是能快速搬走的东西。
机枪手要想有足够的机动性,最直接的办法自然是给机枪减重。于是像防弹板这种东西就自然而然的去掉了。
二战机枪很少有防弹板了
到了现代,重机枪的重量基本能压低到30公斤左右。
机枪防弹板为何消失又出现?不过虽然二战后到上世纪,重机枪上的防弹板基本都消失了,但到了21世纪,防弹板却又重新出现在了部分枪械上。
重新装上防弹板的机枪以车载机枪最为普遍,这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猜。因为车载机枪是直接“焊死”在装甲车上的,装甲车的承载能力和机动性远高于人,所以士兵也就不用担心无法携带着重机枪快速机动的问题。
又重新装上防弹板的车载机枪
因为士兵不用担心机枪重量影响机动性,现代车载机枪都是又重又大。
一战、二战时期的机枪大多都是采用8毫米以下口径的子弹,但现代车载机枪基本都是采用12.7毫米口径的子弹。
除开车载机枪,还有一些班用的轻型机枪也会装上防弹板。
不过班用机枪装的防弹板比较小,仅够护住士兵的脸,且装了防弹板的班用机枪也很少。
装上防弹板的班用机枪
班用机枪不装防弹板并不奇怪,毕竟要给枪减重。
至于有的班用机枪装防弹板,一方面是为了防战场上飞过来的流弹,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社会医疗水平的进步。
在一战时期士兵只要挨上一枪,不管是打在哪里,致死率都很高。到了二战时期稍好一些,但也够呛。
到了现在,只要士兵挨一枪后能快速止住血,且子弹不打中脑袋和心脏这两个致命部位,那么士兵送下战场后基本都能救回来。
装上防弹板的班用机枪
所以班用机枪上一个能保护住脑袋的防弹板,也极大的提升了士兵的生还率。
信息来源:
【1】中国新闻网·《一战时期的堑壕战:将欧洲大地变成庞大堡垒(图)》
【2】上游新闻·《一战堑壕有多讲究?没有这些工事,一战死伤将远超3千万》
在军事频道中,53式重机枪的盾牌在100米开外挡住了85狙和95式的打击,并且钢板只是掉了一点漆,所以说机枪装盾牌确实可以挡住7.62子弹。
其实我觉得可以把钢板护盾改变一下,可以用轻质材料,然后战斗的时候盾牌表面加一到两层防弹衣材质的可折叠的临时护盾。
枪盾对子弹的防护效果还是挺好的,但是太重了
防小口径远距离攻击和弹片
人家都加在车载机枪上,这个影响啥机动性
因为你不懂防弹玻璃的防弹原理!
为什么不安成防弹玻璃呢?
肯定有用,至少能防弹片和太远距离得子弹
现在更无语的是除了小部分的特殊场景,战争开始无人化了,就纯拼消耗了,看谁国力强大了
你懂个der,郭留诺夫机枪防弹版用大栓射击照样完好无缺。那是用合金钢制造出来的。[哈哈笑]
是的说的太对了!!!手榴弹也是不可缺少的武器!!!
心里作用大于保护作用!
在座的各位谁经常去俄乌战争?
有这个,我敢探头出来驾机枪开火,没这个盾牌。车炸前我都不漏头出来
所有武器加起来都比不过迫击炮杀伤的有生力量
不是这样的,管中窥豹与管外窥豹的区别
成本高,而且泥尘很多,看不清,还有啥用?与铁皮一样吖,很多时,军队装备是批量生产的,更多倾向成本!懂了吗?
玻璃?这种不对等的战争,肯定是给高装备,若是举国战争,那就是怎么便宜,怎么来!
你怎么知道就没有呢?你可以去看看美军在阿富汗使用的防雷车上面的机枪塔,是不是就是用玻璃的?
第一滴血4兰机枪要是没有护盾就没有第一滴血5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