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订婚强奸案"二审维持原判!审判长披露:曾考虑缓刑,因男方父母这一举动改变结果
2025年4月16日 大同讯
---
一、案件焦点:婚约关系中的性权利边界
本案被告人席某某与被害人系订婚关系,案发后席某某以"双方已订婚"为由主张性行为合法性。但法院审理认定:
1. 法律立场:订婚不产生法定婚姻关系,性同意权仍受《刑法》严格保护;
2. 证据链完整:被害人报案及时,医院验伤报告、聊天记录等证实违背意愿事实;
3. 社会意义:判决明确否定"彩礼=性权利"等封建糟粕观念。
审判长特别指出:二审期间,法院注意到席某某曾有主动到案、短暂悔过等情节,且犯罪情节较轻,一度拟适用缓刑。
---
二、判决转折点:父母拒接监管责任成关键
据披露,缓刑考量因两个现实因素被否决:
1. 家庭监管缺位:社区矫正评估显示,席某某父母书面声明"不同意缓刑"且拒绝配合监管,导致不具备社区矫正条件;
2. 拒不认罪态度:席某某至今否认犯罪事实,未对被害人作出任何经济赔偿或道歉。
"父母的态度反映出对法律的漠视,这种家庭环境可能加剧再犯风险。"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明(化名)分析称。
---
三、法院的平衡术:隐私保护与舆论引导
本案审理中,法院面临双重挑战:
- 隐私权保卫战:席某某母亲作为辩护人,多次在网络公开被害人隐私信息,法院累计发出3次训诫书,并责令删除相关内容;
- 舆论疏导:通过10余场新闻发布会、法律专家访谈等方式,向社会普及"性同意权"核心概念,避免案件被标签化讨论。
数据印证: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2020-2024年全国婚约关系强奸案年增长率达17%,其中60%涉及彩礼纠纷。
---
四、审判长发声:给社会的三重警示
1. 法治警示:"订婚不是性侵免责牌,任何关系中都需明确同意";
2. 家庭责任:"父母纵容是对犯罪的二次伤害";
3. 观念革新:呼吁摒弃"物化女性"的彩礼文化,建立平等婚恋观。
---
五、延伸思考:判决背后的社会命题
本案已超越个案范畴,引发多重讨论:
- 法律层面:是否应建立"婚约关系特殊条款"?专家建议保留刑法刚性,但加强调解前置程序;
- 家庭层面:最高法人士透露,拟将"监护人配合司法惩戒"纳入《家庭教育促进法》修订草案;
- 社会层面:多地妇联启动"婚约法治宣传月",重点科普性同意权、反暴力等法律常识。
网友热议:
> "父母不教,法律来教!支持判决!"(获赞8.2万)
> "应该追究父母包庇责任!"(律师群体热议)
---
结语
这起案件终审落槌,但其引发的关于法治、家庭与社会观念的讨论仍在持续。正如审判长所言:"每一个判决都在书写未来的社会规则。"
(本文部分信息已做脱敏处理,更多细节可关注大同中院官方微博)#订婚强奸案##女性权益保护#
---
互动话题:你如何看待"父母拒绝监管导致缓刑取消"这一判决因素?欢迎在评论区理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