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的中南战场上,曾有一幕令人难忘的场景——老首长韩先楚与刚回归的徐国夫师长相见,开场便是一拳。这一拳,不带批评与责怪,而是充满了复杂情感的宣泄:不舍、心疼,以及重逢的喜悦。这种看似粗犷的见面礼,实则是两位战场英雄深厚情谊的体现。但为何韩先楚会在见到徐国夫时,选择这样一种方式表达情感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徐国夫
1914年徐国夫出生在安徽六安的一个乱世之中。从小他就有幸接受教育,然而随着年岁增长,他心中孕育了一个更加雄壮的梦想:成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战场战士。
怀着这一坚定目标,17岁的徐国夫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自此踏上了充满荣耀与挑战的军旅生涯。在战场上他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战斗技能,迅速赢得了指挥官的青睐,并因此被迅速提拔。在那时许世友也注意到了这位英勇的战士,想要将他招致麾下,却因为组织的其他安排未能如愿。
徐国夫的书籍知识和雄辩能力使他在军中成为了罕见的人才,后来被调入军政治部工作,担任军政干事。虽然对许多人来说,进入政治部是一种荣耀,但对于志在沙场的徐国夫而言,这却是他初衷的背离。

老战友相遇
尽管徐国夫一再请求回到前线,但由于他在政治部的角色至关重要,组织一直没有批准他的申请。两年多时间里,他的能力和忠诚使他晋升为组织部副部长,但他的心始终向往战场。
机缘巧合之下,徐国夫与许世友再次相遇。徐国夫向现已是军长的许世友吐露心声,许世友答应帮助他调回前线。徐国夫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好消息,半年过去了,许世友的答复始终未到。

徐国夫
在一次偶然的会议中,徐国夫再次遇到许世友,心中满是失望和不满,质疑许世友未能遵守承诺。许世友实际上曾尽力争取,但因为组织的决定而未能成功,他觉得无法面对徐国夫,故此沉默。
随着时间推移,许世友获得了更大的决策权,在一次重要的人员选拔中,他立刻选择了徐国夫,将其调至自己麾下。这一决定开启了两人的深厚合作与友谊,他们共同征战,屡建战功,彼此的信任与友情在硝烟与岁月中愈加坚固。

许世友
1946年,根据组织的安排,徐国夫被派往东北前线,开展抗战活动。在那里他面对的是连绵不断的挑战,然而他总能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与敌军展开激烈对抗。尽管敌军不断派遣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部队,试图突破徐国夫的防线,但每次都被他果断击败,使敌军屡战屡败。
面对敌人精锐的远征军,徐国夫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在他的指挥下,敌军的连番攻势未能取得任何进展,反而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他的部队在战术上的灵活运用,使得即便在装备和兵力上处于劣势,也能够有效地制服对手。
在1947年春,徐国夫与时任第四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的第一次会面。这次会面发生在四保临江战役的前夕,韩先楚被派来协助徐国夫指挥这一关键战役。尽管徐国夫最初对韩先楚的印象仅是一个普通的军官,没有特别显眼的特点,但韩先楚的行为很快改变了他的看法。

在初次的会议结束后,韩先楚特地走向徐国夫,表达了对他战绩的赞赏。他明确表示,自己早就在别的战场上听闻过徐国夫的英名,对其战术才能深表钦佩。这番赞扬让徐国夫感到既害羞又自豪,这是他军事生涯中难得的肯定。
随后韩先楚晋升为第三纵队司令,徐国夫因此得以直接在韩的指挥下服役。这一变化让他兴奋不已,因为韩先楚已经成为他深深敬仰的对象。两人都具备敢于战斗的气质,共同的战斗理念让他们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工作关系和个人友谊。
在韩先楚领导下的第三纵队中,两人一起面对了一次战术上的分歧。这场争议涉及进攻策略:政委罗舜初主张先小规模攻击,稳步推进;而韩先楚则倾向于直接突击敌军核心,以求一击致胜。在激烈的讨论中,徐国夫起了调解者的作用,他提出将两种方案都上报高层,让决策者作出最终判断。

徐国夫
最终高层批准了韩先楚的冒险计划。徐国夫在这场战役中全程参与前线作战,这一仗大获全胜,还成功俘虏了数千名敌军。这一成就使得韩先楚在徐国夫心中的地位牢不可破。
在辽沈战役期间,徐国夫所在的部队被分配了较为次要的任务,主要负责围绕战场外围进行巡逻和防守,以及执行一些阻击作战任务。尽管他极力想提升部队的作战效率和战斗精神,但进展缓慢,显然无法一蹴而就。
随着辽沈战役的结束,一场意外事故让形势更加艰难。徐国夫在前往纵队总部的途中遭遇车祸,造成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当场丧生,他自身也重伤。这场事故使他错过了随后的平津战役指挥机会,而且对他的军事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士剪断铁丝网
尽管伤势未完全恢复,徐国夫仍匆忙返回部队,参与向南的战斗行动。然而,此后他的职责似乎越来越边缘化。当部队参与重要战斗时,他的师团却留守后方进行警备工作。面对这种局面他内心极度焦虑,却也只能遵从命令,履行自己的职责。
正当徐国夫感到自己可能长时间被搁置在次要岗位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他偶遇了老首长罗舜初。罗舜初了解到徐国夫的现状后,决定向上级建议将其调回更需要经验丰富指挥官的40军。
当时的40军正处于干部调整之后,急需补充经验丰富的指挥员来稳固军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徐国夫所在的42军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向相对压力较小的剿匪行动。在罗舜初的推荐和一系列的组织协调后,徐国夫被调回40军,担任119师师长。

老兵敬礼
徐国夫回到40军不久,即受到了韩先楚的独特欢迎——一记重拳。韩先楚的这一行为虽然表面上带有责备的色彩,但实际上却是对徐国夫多年情谊的一种深情表达。
韩先楚心中复杂:他曾努力保留徐国夫,无奈之下目送其离开;现在徐国夫终于重回部队,韩先楚怎能不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复杂情感和对徐国夫归来的欢迎呢?这一拳,虽重却充满深意,成为两位老战友重逢的标志,也预示着他们未来在战场上再次携手前行的决心。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徐国夫的战斗生涯并未停歇。他迅速被派往朝鲜战场,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的五次战役中,徐国夫均有参与,展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许世友
在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役中,徐国夫和他的部队在立石洞地区与敌军遭遇。面对极其艰难的地形和敌人的激烈抵抗,他不畏艰险,带领部队发起猛烈攻势,最终成功击溃了敌军两个团,捕获敌军三百多人。这一胜利在极大程度上展示了徐国夫的英勇和指挥才能。
第三次战役中,徐国夫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共同对敌军韩国第六师进行了有效的夹击。尽管在朝鲜战场上,我军在装备和后勤支持上并不占优,加之通信联络的不畅,战场上的信息难以准确掌握,但徐国夫仍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这次行动虽未能彻底剿灭韩6师,但仍迫使敌军撤退,保持了战场的主动权。
志愿军士兵们在徐国夫的带领下,士气高昂,连续在战场上取得显著胜利。尽管在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每一次战役都证明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敢。徐国夫的军事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东北到朝鲜,他始终是那个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将军是战术上的智者,也是士兵心中的英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1955年的大连抗登陆演习圆满结束后,中央和军委的高层领导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功宴会,徐国夫及其部队的高级干部也受邀参加。会场氛围热烈,众多将领共聚一堂,庆祝演习的成功。
会中,许世友作为知名的酒仙,自然成为了众人敬酒的焦点。他豪爽的性格使他来者不拒,杯杯皆空,赢得了众人的欢声笑语。随着宴会接近尾声,许世友带着轻微的醉意走到徐国夫所在的桌前,开玩笑地质问:“徐老弟,你怎么一直没给我敬酒呢?”
徐国夫见许世友已略显醉态,心中有些担忧,但礼节所需,他还是迅速举杯,同时轻声劝道:“许大哥,您已经喝不少了,可以少喝一些。”然而,许世友兴致未减,依然一饮而尽。

许世友
那晚结束后,许世友因酒劲上头,一回到住处便倒头大睡,一夜未醒。第二天,徐国夫见许世友酒后酣睡,感到有些不安,主动前去道歉。但许世友却笑着摆手说:“老战友聚首,若不畅饮几杯,怎能表达深厚的友情呢?”
多年的交往让徐国夫深刻体会到许世友不仅勇猛善战,而且性情中人,极具人格魅力。许世友的豪爽和胆识,让徐国夫深受启发,他在后续的军事生涯中多次借鉴了许世友的决策和人际交往方式,这些经验对他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1960年,徐国夫少将与几名高级军官前往沈阳及周边地区对驻扎的部队进行慰问访问。当他们到达辽宁省东港市的时候,一位不起眼的老兵在粮仓工作,立刻挺身站立,用颤抖的声音报告:“报告首长,119师第三五七团的许长友向您敬礼!”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徐国夫,他眼中泛起泪花,情不自禁地走前去紧紧握住许长友的双手,带着哽咽的声音说道:“这么多年,你去了哪里?为何从未有过消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许长友的眼角滑落下老泪,他回答说:“首长,我不想给您们添麻烦,就自己找了个地方安静地生活。”这段对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份深情所感动。随行的老战友们,同样是抗美援朝的退役军人,纷纷上前与许长友握手,表达对这位战场英雄的敬意和怀念。
他们在粮仓中,一边聆听许长友叙述过去的战斗经历,一边重温那些苦难而光荣的岁月。许长友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曾参与平津、辽沈、上甘岭等关键战役,立过一等功,荣获过三级国旗勋章,并在战场上屡次立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在那片简陋的粮仓里,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照在那些英雄的身上,仿佛让他们的身影在光芒中更加显得高大威武。在场的地方官员和年轻士兵们聚精会神地聆听,他们的表情中充满了敬仰和感动,仿佛在那刻,他们能够窥见那段历史的光辉和壮丽。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