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从小白到超级个体,打造多维竞争力,三个案例讲透本质

郭的日记本 2024-04-13 14:55:46

昨天开始写超级个体的话题,有人好奇老郭为什么要朝着这个方向做内容?也有人好奇如何才能成为超级个体?

未来,大概率会一直围绕这个话题写下去。为此还做了一些功课,也算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吧。

今天结合老郭自身的实际情况,再列举两个案例,来解答一下上面这两个问题。

一个兄弟问,你的文章为什么不朝着一个方向写?

我说,已经开始固定主题了,朝着超级个体这个方向写。

最近一直在思考写作方向的问题,也学习了一些相关材料。终于定下了这个方向。

兄弟问,为什么要写超级个体这个方向?

如果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文章内容需要确定一个固定的写作方向。

写了一百多篇文章,大多都是以记录生活为主。因为缺少一个核心主题,看起来有点杂乱无章的感觉。

当然了,哪怕只是写日记,只要坚持下来,也是有价值的。如果是坚持写某个专业方向的内容(日记),其价值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需要,所以才改。

二是超级个体这个方向也是擅长的。

超级个体包含了个人成长、营销、创业等方面的内容,这和之前写文章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方向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能够做起来的就是最好的。

反复斟酌之后,就决定从这个方向出发了。《孙子兵法》讲,“谋定而后动”。

接下来,边写日记边整理材料。先列一个如何成为超级个体的大纲出来,然后慢慢地往里面填充内容。

半年,最多一年,争取再出一本关于超级个体的实体书出来。

从运营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写超级个体?大致也有两个原因:

一是读者的标签更一致

内容统一了,读者标签也就更精准、更一致了,之前的内容比较散,吸引到的人群也比较“散”。

这些标签各异的人就代表着他们的需求也是千奇百怪的。即便加了关注,也不能称之为粉丝。

如此,也就没办法满足大家的价值诉求了。不能为别人创造价值,自己的努力也就失去了价值。

内容更精准了,聚集到的人也就精准了。提供价值的时候,也就能最大程度上做到有的放矢了。

比如那些搞笑类、娱乐类的内容,看起来粉丝和流量都很多。但这样的账号还不一定有那些千粉创作者有价值呢。

二是运营数据更稳定

之前写日记内容,最大的问题就是每天的主题不一样。大家对于内容的反馈也不尽相同,运营数据也就不稳定了。

今天写汽车,明天写创业,后天写互联网,平台推荐你的内容时也是比较费劲的。

这种努力就好像是搬砖,累积效应太差了。平台的数据也是忽高忽低的。

创作者应该有把平台当成狗养的意识,每天的内容就是狗粮。如果狗粮天天换,狗也不会乐意的。

持续地朝着一个方向去做内容,平台就会持续地针对某一个固定的人群做推荐。这是平台和创作者双方都喜欢的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讲,老郭也是一个“准”超级个体。称“准”是因为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超级个体的水平。

上面是如何成为自媒体方面超级个体的一些思考和准备。看似简单的几段话,但这些内容都是经历了痛苦挣扎之后的“领悟”。

对于后来者,这些经验都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实战技巧”。

雁传前天过来,说要开始做直播切片了。再做一些矩阵账号,规模化地铺一下直播的精彩内容。

他觉得平台越来越严了,甚至随时都有被封号的风险。再就是流量越来越少了,想通过矩阵的方式来放大一下流量。

这是雁传的思考和准备,从思考的背后看一下原因,也就更好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平台为什么严了?

因为平台到了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流量见顶了。从过去的要规模变成了现在的要质量,这是平台进化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

调整游戏规则,过去有很多问题平台都可以假装没看见。但今天不行了,要认真执行规则了。于是,大家都觉得“严了”。

举例,总流量是有限的,但头部创作者拿到的流量太多了,中小创作者也就拿不到流量了。

如果不规则调整,中小创作者和后来者,根本就没有机会获得流量。

在这样的平台上,除了头部创作者,谁还愿意死心塌地地生产好内容?

这样的局面显然是平台不愿意看到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平台对于头部创作者的容忍度变低了。

调整游戏规则,对头部创作者的违规行为进行“严打”,甚至是封号也在所不惜。

土豪被打倒了,中小创作者才有机会“均田地”。

为什么要抓紧时间放大流量规模?

不仅仅是现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应该竭尽全力地搞流量。都应该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

流量是每一个超级个体的命根子。但大家在流量获取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捷径思维。

大家拿不到流量最大的误区就是太想走捷径了!

举个例子,作为创造者,要不要投广告、买流量?

答案是肯定的,一定要。

但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搞懂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好内容的时候就开始投广告了,这不就是找死吗?

所有的流量都是可以用数据来证明价值的。

买流量带货,这个很简单,算投入产出比就好了。

自媒体买流量的价值指标是什么?是私域。

花多钱?买到多少的私域粉丝?这些私域粉丝的单个价值是多少?

把这三个账算清楚了再去花钱买流量也不迟。

很多刚刚做自媒体的人都喜欢问老郭,如何才能拿到更多的流量?

对于这样的问题,老郭一般都不会搭理的。

连最基本的流量都还没有搞懂呢,给你说更高级的技巧又有何用?

流量、赚钱、成长这些事情是极相似的,当你是小学水平的时候,即便是再牛叉的老师给你讲高中的内容也都是枉然的。

就好比做私域,每一次老郭都特别强调。但那些连公域流量都搞不明白的人,他们是根本不理解私域是怎么回事的。

再一个误区就是站在自我的立场里认死理,这是很可怕的。

人在做决策的时候,最容易犯这三个毛病: 一是拖延症,不能及时行动,更不能提前行动;二是侥幸心理,不管问题有多严重,他都能自欺欺人认为一时半会儿出不了事儿;三是自用自专,总想推翻别人的意见,按我的意见办!

昨天一个兄弟说,公众号流量也是很不错的,有一篇四万流量的公众号文章,私域就来了200人。

如果按照这样的水平,这可比抖音的私域转化效果好多了。

我问他,为什么不重点发力一下公众号?

哥们说,现在的重点是抖音,先把抖音弄好了再来搞公众号。

这是什么鬼逻辑?你的核心目标是搞私域粉丝,什么形式搞重要吗?

既然公众号有效,那就想办法去做工作,尽快借助公众号来稿更多的私域粉丝出来,这才是重中之重。

这也算是公众号做私域的红利期了,这个红利期可能是三个月半年,也可能只有十天半个月呢。

哥们又补充说,如果也能做出来十万+的爆款文出来,一篇文章至少能加几千个私域粉丝的。

我说,那就把努力方向确定在如何打造公众号十万+爆款文的这个方向来。

除了老郭个人的案例,还有这两个兄弟的案例。最大的学习点是看别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超级个体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事情,他代表着对事物的“超级”理解和认知。同时,还要有“超级”的执行力,有把计划变成事实的能力。

无论是做自媒体、搞流量,还是其他领域,要想成为超级个体都不会是简单容易的。

为什么一直在强调私域?在没有替代微信的产品出来之前。微信一定是超级个体最好的流量入口,更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变现的金矿。

很多人都想成为超级个体?老郭不仅仅在研究这个方向,更是在努力成为超级个体。

欢迎讨论,也欢迎推荐更多的案例样本。

0 阅读:3

郭的日记本

简介:聊销售侃生活!用文字记录经历,让内容温暖在路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