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汽车销量蝉联世界第一,为什么日本人还是很焦虑?

随波荡漾的漂流瓶 2024-01-19 21:06:07

丰田汽车在2023年的新车销量上稳压了德国大众,连续四年成为全球首位,但日本著名经营顾问铃木贵博却对此表示:“丰田汽车现在正面临着最大的危机。”这是为什么呢?

丰田还没能拿出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

丰田汽车如今正处于极度焦虑之中。虽然公司业绩依然良好,但公司迟迟拿不出一款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那么丰田可能到2026年都无法在全球持续扩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推出一款畅销的产品。

“但丰田不是已经推出了最新的电动汽车bZ4X吗?”也许有人会这样反驳。确实,丰田在2023年还增加了雷克萨斯RZ、以及与比亚迪共同开发的bZ3等车型,逐渐扩大了产品线。那为什么还说丰田落后呢?

要谈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谈谈丰田是如何误判了互联(智能化)汽车的前景的。

你觉得在2024年初,最新的电动汽车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电池的性能和续航里程?还是AI驾驶辅助系统带来的安全性能?又或者是电动汽车特有的扭矩带来的驾驶体验?

当然,这些都是必要的,但并非“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其实是SDV这个开发概念。

什么是SDV?

SDV(Software Defined Vehicle)是业界之前称为“互联汽车”的概念的进化版。它有三个主要特征。

最容易理解的特征简单说就是,“通过下载软件,汽车的性能可以得到提升”。

“互联汽车”这个概念在2010年代开始流行。当时,梅赛德斯-奔驰提出了CASE这个关键词,预测下一代汽车将朝着互联化(Connected)、自动化(Autonomous/Automated)、共享化(Shared)、电动化(Electric)的方向发展,为业界整理出了发展路线图。

但日本汽车制造商似乎误解了“互联汽车”这个概念。许多日本制造商实现的互联汽车,只实现了在行驶中可以下载喜欢的音乐和视频内容,通过地图搜索可以找到目的地附近的餐厅和商店信息,万一遇到麻烦,可以从呼叫中心获得帮助...这种程度的互联而已。

与此相对,日本汽车在新能源市场中的最大竞争对手——特斯拉所实现的互联汽车概念,却与此大相径庭。那正是被称为SDV的概念。

SDV汽车具有的三种互联性包括:

① 每次下载新的软件,汽车的性能都会得到提升;

② 可以收集行驶中的汽车驾驶数据作为大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被用于自动驾驶的AI机器学习,使AI变得越来越智能;

③ 收集的大数据也可以被用于下一代新车型的开发。具体来说,可以用于部件性能的优化、行驶性能的硬件提升,以及降低成本。

日本为什么跟不上SDV的节奏?

日本汽车在SDV功能上落后的原因,恰恰就在于日本汽车曾经引以为傲的最大优势——“精益生产体制”。

例如,丰田汽车并不是单独开发汽车的。在开发新车时,丰田会召集被称为“一级协作公司”的合作伙伴组成开发团队。这些在昭和时代被称为“一级承包商”的公司,现在被称为合作伙伴,他们各自在日本代表性的领域中选出优秀的工程师,组成新车开发的项目团队。

汽油车的情况下,新车实际上是由高达2万5千个部件组装而成的。在以紧凑为卖点的日本汽车中,这些部件被精确地组装在车体、引擎室、仪表盘等各个位置,这种设计的精密程度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为了进行这种精细的汽车制造,各公司的技术和设计需要相互协调。在划分各自负责的领域后,汽车的主要部件被逐个开发生产出来。这是一个需要极高精度的系统工程,甚至不允许重量和平衡有丝毫的偏差。

“这里可以换成轻几克的部件”、“这里可以移动几厘米”,直到最后都以毫米为单位进行微调设计。

这是日本汽车开发团队的强项,但在SDV时代,这却变成了“弱点”。因为各协作公司分别负责各自的部件设计,所以控制这些部件的半导体部件也同样被大量且独立地组装进去。

汽车中相当于电脑的CPU(中央处理单元)的半导体部件是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即综合控制发动机动作的微控制器)。在日本汽车中,各协作公司分别制造各种部件,最终汇总成一个整体,因此ECU也被分别组装到各个部件中。

因此,如果有数十家协作公司参与,一台车上可能会搭载20~30个ECU。也就是说,各种独立的ECU分别控制着不同的主要部件。

这样一来,即使原本的设计能够保证安全行驶,但如果更新了控制汽车的软件,就可能出现无法适应当前的情况,导致汽车突然无法行驶等风险。这就像以前的电脑,更新操作系统后,有些旧软件就无法运行似的。

特斯拉预见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的设计将ECU数量减少到了只有3个。因此,他们能够持续频繁地更新驾驶软件。

日本为什么不情愿汽车产业的EV化?

其实,话说回来日本汽车制造商在汽车智能化(也可以说是SDV化)的浪潮中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对应该与汽车智能化同步进行的EV化持消极态度。

日本对EV化持消极态度的原因有三个:

① 日本汽车最畅销的市场是日本、北美和东南亚,而EV化进展较快的市场是欧洲和中国。因此日本汽车在相对弱势的市场(就日本汽车在当地的占比来说)的表现不佳带来的危机感还没有那么强烈。

② 由于EV的性能低(续航里程)、价格高,充电时间长等缺点多,日本官方和民间都认为EV卖不出去;

③ 丰田在HV技术(油混)方面领先于世界,因此他们认为即使EV兴起,他们也能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即使到了2024年,日本汽车制造商在EV车市场的存在感几乎为零!

“有技术不一定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从竞争战略的角度来看,当技术成为竞争优势的最大要素时,确实可以迎头赶上。但是,一旦行业的竞争优势转移到技术以外的因素上,只靠技术优势去追赶就会变得困难。

实际上,EV市场已经在向SDV车(智能化汽车市场)市场转变,结果就导致竞争优势的转移开始了。具体来说,已经转向了包括电池原材料等资源的获取竞争、生产设备和设计要素带来的成本竞争、AI性能左右的自动驾驶技术竞争、超级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竞争等。围绕最近的EV的竞争已经远远超出了EV技术本身的范围。

在2010年代初期,就EV技术而言,丰田脱颖而出,日本处于领先世界的地位。就当时的市场而言,主要以混合动力车为主。因此,在最重要的电池领域,日本企业也占据了世界市场份额的近三分之二。

具体来说,松下、AESC(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oration)和GS Yuasa三家日本公司占据了世界电池市场64%的份额。然而,最近的情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CATL占据了全球39%的份额,韩国的LG占据了18%的份额,中韩的电池制造商已经席卷了世界新能源电池市场,而日本企业中只有松下艰难守住了12%的份额。

顺便提一句,从前日本排名第二的AESC已经被日产出售给了一家中国企业,现在正在以中国制造商的身份进行重建。

这种市场份额逆转的原因在于EV化。显而易见的是,EV需要的电池容量是混合动力车的10倍,因此专注于EV的国家提升电池的市场份额是理所当然的。

“但丰田在全固态电池的开发上领先一步,这难道不会再次改变竞争格局吗?”

也许有人抱有这样的希望。丰田发布的全固态电池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不同,它可以在10分钟内快速充电,因此有可能再次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

丰田表示“希望在2027年投入市场”,但许多专家断言,他们不认为全固态电池会在2030年之前普及。这是因为全固态电池除了丰田发布的技术标准外,还有许多必须克服的技术难题。

全固态电池的难点有三个: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离子移动性差;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会膨胀和收缩,导致电极和固体电解质之间出现裂缝而致使电池无法正常工作;以及存在产生有毒气体硫化氢的风险。

虽然这项技术无疑将改变行业的未来,但如果从时间轴上来看,丰田将其视为三年后逆转局面的秘密武器可能还为时过早。

1 阅读:643
评论列表
  • 2024-01-21 21:00

    以前广东基本上都是日系车,这两年国产车,特别是电动国产车慢慢多了

  • 2024-01-24 10:12

    混动王中王是丰田。丰田混动累计销量2,500万,26年市场考验,好评如潮,丰田混动还获得了世界拉力锦标赛总冠军六连冠,世界耐力锦标赛总冠军六连冠,勒芒耐力赛五连冠。所向披靡,把保时捷法拉利宝马打得满地找牙。吹的天花乱坠的比亚迪,结果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 2024-01-25 19:12

    小日子擅长的是洗脑式营销,但老百姓迟早会醒的,当人们醒来的那一天就是倭系的末日

  • 2024-01-24 10:12

    丰田年销量1,050万,上汽502万,比亚迪300万,比亚迪不得不服。中国汽车的未来是华为和小米,不是比亚迪。

随波荡漾的漂流瓶

简介:期待与您一起分享世界见闻。